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口述经验

口述历史:推进学科建设实践与应用

        现在虽然在做的是口述历史或是博物馆,但是更遵循的是国际上越来越多人认可的叫“公共史学”这样一个学科,出发点是让历史工作者也可以参与到社会的各个工种当中,一个是提高就业,一个是增加各个工种本身的文化认可,其实更大的优越性是可以动员更多的人重视历史,可以在历史中寻找经验。“这些,在美国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中国现在刚开始有些发展趋势,我们希望未来可以越做越兴旺,现在国内的一些机构拉动公众或是大学生、中学生来做家史或是身边关注的历史,但是严格的专业的高标准的口述历史要怎么做,可能我们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也希望在公众史的推广过程中能把更多专业知识打包,呈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大家一边做,一边是有迹可循的。”林老师解释说。 

        利用专业资源 促进学科建设 

        中国现如今还没有口述历史专业,希望在口述史或者是公共史这个领域将来可以创造中国自己的学科。前两年中心在学校曾开设过两轮《口述历史研究》的选修课,由崔永元老师和中心的几个主要工作人员合作授课。包括口述历史前期的准备工作,采访中的注意事项,不同类型的采访方法,后期的整理保管以及提供资料的方式,这些都是由一条专业的线贯穿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作为一门课来讲解,也都可以匹配现有的一些其他课程。通过授课,唤起大家对口述历史的关注与参与。 

        口述历史当前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二级学科,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早期曾经有口述历史这个学科的,后来演变成为公共史学的一个专业,所涉及的领域更宽广。哥伦比亚大学现在有一个硕士点,相当于历史学的一个分支,美国的政府机关很多部门都会下设一个历史办公室,协助梳理当地历史,提供出有迹可循的新建议,这些从业人员都可以有这样一个新的去向。传媒大学的新闻和传播等专业实力雄厚,中心希望能借助这些优势学科开设一个类似于新闻学、传播学或是艺术学专业的口述历史专业方向。我们评估开创这样一个学科是很有前景的,各地的政协,地方志及档案机关,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开放研究成果 探索实践应用 

        中心一方面专门从事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和学术研究,同时也在校内开设了口述历史专业研究生选修课,为口述历史领域培育专有学术人才,经过10多年的建设积累,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何将这些成果更好地向实践转化,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特别是口述历史研究事业发展,这是中心一直在思考与推动的课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中心与校内学部合作培养项目不断推进。5月份,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与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举行合作培养全日制艺术硕士(“电视制作”方向)的签约仪式,共同培养人才。中心不仅提供素材,还可以提供一个全新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方向和模式,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可以有所作为,从而增强献身学术的毅力。7月中旬,中心与文学院举行了关于培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签约仪式,音视频口述语料即将被引入语言学系统研究,开辟口述历史学术应用的新方向。 

        二是由永源基金会资助的口述历史专业收集项目正在推广的全民写史计划——“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正在推进中。首届“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征集优秀的口述记录影像项目参赛,聚合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年轻人参与口述历史。 

        三是定期举办系列讲座等活动,扩大影响,激发人们关注热情。电影连环画出版人赵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大家一起回味了连环画留给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由黎莉莉的外孙女潘婕及传媒电影学教授袁庆丰共同讲述的“民国影星黎莉莉1949年以前的荧幕形象”。中心今年还专门策划了“口述历史在中国”系列讲座,现已推出七期,包括定宜庄老师与她的学生杨原带来的“口述与史”,杨祥银博士谈对多年从事的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思考,游鉴明教授立足女性口述历史领域分享“口述史”之于“妇女史”的意义,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先生用“民间记忆”讲述纪录片创作,中心资深首席记者赵一工讲述“从实践中认识口述历史”,梁鸿老师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创作经验讲座。讲座不是为达成“共识”,而是希望多角度多维度展示行业现状,让人们更充分的了解真实的口述历史。 

        四是举办展映及交流活动。今年四月,中心举办了博物馆奇妙周——奥地利纪录片展映活动,展映了多部遴选出的奥地利优秀纪录片精品。前不久,还举办了奥斯卡初选影片Brush with Danger(《笔下危情》)放映及导演见面会,25岁的好莱坞亚裔女导演Livi Zheng带着自导自演的处女作,亲临现场和观众朋友们交流,她那坚持不懈追逐电影梦想的精神也感染了许多人。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访学团在3月底来中心访问,“中国之旅”代表团学生成员多为各行业的中青年领袖,有着超过十年的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工作经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和文化交流有着浓厚兴趣,参观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大量的珍贵影像、档案,了解了国内口述历史行业现状,访客们频频赞叹不虚此行。


        五是结合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包括与太原市委外宣办举办的城市历史纪录片《共赴国难——太原会战》项目启动会议,并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 回顾与前瞻”研讨会,受邀赴中央编译局,为文献信息部开办“如何做口述历史”的讲座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份中心举办——美籍华人苦干寻回《苦干》的交流活动,带来广泛社会影响。1942年,一部名为《苦干》(英文名 Kukan)的纪录片获得了奥斯卡特别奖。这部由美籍华人女性李灵爱与美国记者Rey Scott于1937至1940年间合作完成的彩色纪录片,如实记录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饱受战火焚烧的中国。然而,二战结束之后,影片竟然意外遗失,销声匿迹近70年。经过美籍华裔导演Robin Lung的数年寻找,才终获重生。Robin Lung 将重新寻获《苦干》的故事也拍成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寻找“苦干”》。4月8日,美国纪录片导演Robin Lung、剪辑师Shirley Thompson等人专程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举办“她们如何寻找《苦干》——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寻回记”的学术活动。现场放映了35分钟高清版《苦干》的若干段落和《寻找“苦干”》的宣传片,并讲述了她们与《苦干》的故事。《北京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发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师生的关注。校党委书记陈文申莅临指导,校工会开展了“家庭教育分享会”,学生社团也带着自己拍摄的纪录片在中心举办试映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师生及社会各界关注口述历史,了解口述历史,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也将迎来它的快速发展新时期。

        (来源: 宣传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2015-07-28    作者:韩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