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将建扬州首个国家级非遗口述库
昨日,记者从扬州大学口述史研究所获悉,7月中旬,扬大口述史研究团队,开始了对扬剧传承人和后代口述记录。记者昨了解到,这次口述整理,将奔赴南京等地,采访20多位传承人和后人,历时一个半月。
新鲜 扬剧传承人要建口述库
“扬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地方戏种,也将有自己的口述库。”昨日,扬州大学口述史研究所主任朱季康教授表示,自7月中旬起,扬州大学的口述史研究团队,这个夏天,开始聚焦“扬剧人生”。
朱季康的另一个职务,是江苏口述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他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戏种迎来了“寒冬”,不少传承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继承,才能更好的发扬。”朱季康表示,去年研究团队对抗战老兵抢救性口述记录,一些高龄老兵,在口述记录后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口述,却是一个“活历史”,非常具有历史价值。
打算为扬剧传承人和后代建立口述库,也是因一老艺术家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对扬剧的历史和发展,知道的太少。
“目前的很多研究,只是建立在文艺方面。”朱季康表示,通过对传承人的口述记录,则是历史和文艺的结合,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历史价值。
行动 奔赴南京等地一个半月
昨日,记者了解到,这次对扬剧传承人和后代的口述记录,由扬大几位老师指导,由扬大社会发展学院6位在校学生完成。
“通过口述,获得扬剧第一手资料。”学生负责人王蒙表示,他们昨日在南京,对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秀英的儿子高荣森进行口述记录,高荣森今年已经82岁。
王蒙表示,对于扬剧传承人,他们有着自身对于各自门派的由来、发展以及各自曲艺特点的透彻理解,更有自身在舞台上的表演经历,通过口述记录,对扬剧的各个方面都有最好的体现。
“通过南京、扬州等多地记录,将持续一个半月。”王蒙说,这次抢救性口述记录,可以通过口述人所述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自己的一些反思,发现扬剧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也有利于解决一些地方戏的窘境。
在王蒙看来,通过对扬剧全方位的探索,不只是停留在艺术研究上的“高大上”,也有利于激发大家对扬剧的兴趣,深入思考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
“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王蒙说,在国内,才开始逐渐引起重视,是一种新的记录形式。
展望 将加强其他非物质口述
“扬剧口述库的建立,将进一步丰富口述史的研究内容。”朱季康表示,在实际的口述记录中,他们发现,除了比较有名的四大门派传承较为连续外,其中一些小众派系的扬剧唱法,目前已经后继无人,随着继承人年龄增长,也将如抗战老兵一样,活历史越来越少。
谈及口述史记录,朱季康表示,这是一项比较繁琐的记录工程,首先,要对涉及扬剧的材料进行分类,宏观上分为文献资料、口述资料两种。
在分类的基础上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进行扬剧历史脉络研究,旨在通过历史研究探究其演化规律。二是开展其他地区经验梳理,以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你说我录这么简单,每一个记录都将是‘活历史’。”朱季康说,这次选择扬剧,朱季康表示,他们还将关注扬州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更多的文化基因口述库。
朱季康说,不希望当一种遗产后继无人,后人想起时,只能通过文字来了解,传承人是非遗文化基因的承载者、传递者和传播者,非遗生产性保护不能离开传承人的存在。
在朱季康看来,通过对传承人和后代的采访口述资料,对以后的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绝对的实物研究价值。
口述史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口述史有了极大发展,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法、德诸国出现了大量口述史研究机构,出现了大批口述史研究成果。
(2016年07月17日 来源:扬州网-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