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盼:近五年我国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情况及其思考
根据《档案术语词典》,口述档案是指“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从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口述历史档案有很强的目的性,计划性,而不是盲目地,毫无选择,毫无计划地去收集。口述历史档案以其特殊的形态存在,与现存档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补充。一方面,口述历史档案是对现存档案的补充,口述历史档案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自然、社会、人文等领域,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口述历史档案的主要载体形式为声音、录像,既具有真相,又有画面和感染力,能够完整的、多角度的反映和呈现社会记忆的原貌。成为现存社会档案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口述历史档案是对现存档案进行批判和证明。档案、历史背负了过多统治阶级的色彩,因此,从广大人民群众出发的口述历史档案对于历史记忆具有很强有力的批判和证明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情况及其笔者自身的一些新的思考。
1 我国档案部门积极收集口述历史档案
口述历史档案传入中国后,理论界争论不休,实践部门对口述历史档案收集的脚步却越来越快,档案部门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口述历史档案的特殊性,要求档案部门在收集口述历史档案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档案部门在结合口述历史档案与重大历史事件,城市记忆工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的契机,开始了口述历史档案收集的探索。
1.1 重大历史事件的溯源离不开口述历史档案
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并不是完整无缺的,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有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是空白的。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非客观的因素。客观的因素包括战争、外国的入侵、自然灾害等,如八国联军侵华,让我们许多的文化遗产流失国外;地震、海啸、火灾等不可控制的因素让城市、档案毁于一旦。非客观的因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一个政权的更替带来的是一些历史或档案的消失或掩盖,最典型的是古代的焚书坑儒、文字狱等。
因此,现在我们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追溯只有从现存者或者经历者出发去重现历史原貌,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从建国60 周年,抗日战争,红色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例来说明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情况。
1.1.1 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历史的重现威海市为纪念建国60 周年于2009 年7 月31 日上午,正式启动“威海市纪念建国60 周年口述史抢救工程”,这一工程由威海市档案局、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与齐鲁晚报三个单位共同组织开展。[1]
1.1.2 抗日战争历史的证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档案局聘请了20 名档案员,通过面对面采访、记录,设置了5 盒日军侵略口述声像档案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制定了专题片《铁证》进行展出,获得了好评。[2]
1.1.3 红色革命历史的教育启示2012 年9 月,北京市房山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来到蒲洼乡,为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晋显文、晋显政两位老人建立了红色口述档案,这是区档案馆开展为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建立红色口述档案工作的首次尝试。为群众了解房山区基层党组织发展提供了佐证,也是对房山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3]
1.2 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促进了口述历史档案的发展
城市记忆工程起源于冯骥才为“抢救天津老街”而发起的“历史文化考察与保护”活动。自从2002 年青岛市档案馆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后,武汉市,广州市,上海市,大连市,济南市,重庆市,安徽宣城等相继开展了城市记忆工程。“城市记忆工程在档案资源建设由主要源于机关服务社会到源于社会服务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强对民间文书,口述档案的征集”。[4]一方面口述历史档案的征集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相对而言,档案、文献等文字记录下的城市记忆只是微小的一部分,而对于最能反映城市记忆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的记录却很少,因此,作为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平民的日常生活、社会习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就需要建立口述历史档案予以记录和保存。[5]另一方面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促使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个人进行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
如抚顺市档案局(馆)邀请抚顺锡伯族第九代传人开展了锡伯族迁移及发展的口述。此项工作还涉及锡伯族家谱等族源史料的抢救和征集、地域文化编研、锡伯族特色村寨建设。此次,抚顺市档案馆开展口述历史档案工作,成为抚顺市档案局、馆近年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为口述历史档案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个人等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按照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6]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有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之称。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存在着“人在艺在,人亡艺亡,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现象,如中国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被列入亟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记忆,口传心授’的特点出发,口述资料、口述档案便无可推卸地成了非物质物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7]面对这一情况,档案部门也不懈怠,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工作。2010 年8 月青岛市档案馆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录制工作。影像资料将存进从沈阳飞机制造厂定制的防磁柜里,保存千年。首批对象包括青岛市文化局首批公布的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一步还将对其余的传承人进行录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存民间记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4 地方文化特色丰富了口述历史档案内容
我国地大物博,有23 个省,五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我国有56 个民族,134 种语言,至少有550 种风俗习惯。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导致不同的地区、民族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据了解,少数民族中有文字的只有21 个,并且还有一些民族的文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创制的。因此,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长期以来都是依靠口传记忆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的。随着民族区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地方文化特色面临着消逝的危险。为了挽救消逝的地方文化,风俗习惯、民间技艺等,各个地方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2010 年4 月,在国家档案局的指导下,云南省档案局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就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目标任务、实施内容、工作进度、合作方式、组织实施等项目框架内容进行了协商,正式启动了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项目。[8]2012 年2 月27 日,江苏省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专程赴张家港市,为“张家港精神”开创者秦振华同志录制口述历史视频影像档案。6 月29 日,为了丰富江苏省馆藏南京长江大桥档案,江苏省档案局征集接收处拜访了钟训正教授,录制了关于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口述历史档案。
2 档案界之外口述历史档案的实践情况
口述档案的收集整理不仅在档案部门中如火如荼地展开,档案界之外的组织、机构、个人等也热衷于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如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的成立,一些媒体和出版物对口述档案的热衷以及一些群众自觉主动收集口述档案。
2.1 口述历史研究会
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成立于2004 年,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推动口述历史采集、编辑和研究工作;举办学术讨论会、论著评价会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立足大陆,积极与海内外口述历史学术团体联系,促进相关学术交流与合作;编印符合本会宗旨的出版物。
2.2 媒体
2008 年4 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在电影频道的资助下,正式启动了“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工程。历时3 年多,已完成一期工程。项目对207 个耄耋老人进行了长达1949.5 小时的访谈。
2.3 出版物
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承办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大型系列丛书启动仪式在京举行。该丛书预计在三至五年内分三批完成,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2.4 普通群众
黄花岗村村民口述历史《黄土岗村志》为抢救京城花卉集散地花乡黄花岗记忆,耗时两年编制了“村志”,近30 万字内近一半内容为村民“口述历史”,村民希望能抢救性记录下花乡发展史。《村志》格式整齐规范,成书内容分为概述、大事记、自然、经济、政治、历史等9 个部分,分6 篇21 章77 节,全书582 页。
3 关于我国口述历史档案实践的思考
我国口述历史档案的实践工作在迅速发展,档案部门、文化部门、历史研究部门、个人等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收集和整理,但究竟口述历史档案的责任主体是谁?谁应该对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负责?为什么口述历史档案在理论界争执不休的时候仍缓慢发展?今后口述历史档案的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1 档案部门是口述历史档案的责任主体
我国档案部门作为口述历史档案的责任主体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档案部门具有机构优势,我国的档案部门包括档案局、各级档案馆、各级档案室,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分工明确,有利于法规、政令的通行和实施。其次,档案部门具有成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自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60多年的发展,档案管理的方法在实践中前进和发展,经验积累也越来越丰富。口述历史档案的管理方法与档案管理类似,用档案管理方法对口述历史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对档案部门来说轻车熟路。第三,档案部门具有强大的信息资源。档案部门馆藏丰富,收藏的档案完整齐全,种类繁多,而且随着档案重要性的突显,档案的证据和凭证作用、信息功能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青睐,口述历史档案的特殊性决定了口述历史档案不能离开档案单独存在,它需要相关事实的证明和参考。档案机构可以利用自身庞大的信息资源优势来进行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第四,档案部门具有雄厚的人才后备军。全国档案专业高校(研究所)中,本科点共33 所、硕士点26 所、博士点共6所,为档案机构源源不断的输入了大量的档案专业人才。综上所述,档案部门作为口述历史档案的责任主体是一种多赢的举措,档案部门应充分发挥责任主体的作用,积极的负责收集和保管口述历史档案的重担,丰富馆藏,保存记忆。
3.2 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工作刻不容缓
口述历史档案主要是通过对见证者或经历者进行采访而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经历者或者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大多数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如果对一些重大事件、社会变迁、党史、抗战史、家族史的记忆不及时进行采访、记录,不及时补救,形成口述档案资料,将会造成记忆的缺失、文化记忆的空白。诚如广东省档案馆收集整理部主任黄菊艳所说“做口述历史,就像和时间赛跑。”
2011 年10 月2 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85 周岁的历史“活证人”倪翠萍老人去世,据介绍,如今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200 人,平均年龄超过80 岁,大多患有疾病,身体情况不令人乐观,预计未来5 到10 年,这些珍贵的历史“活人证”或消失。[9]
口述历史档案这些鲜活的、立体的、平民的记忆一旦失去了,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不应再犹豫,再思索到底应不应该收集,而是要行动起来,就像黄项飞呼吁的一样去“践与行,让民族不再承受失忆之痛”。
3.3 关于建立口述历史档案的构想
首先,要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虽然口述历史档案的实践工作的开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各自为战。目前对口述历史档案的实践工作还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操作过程也未形成一个标准,各个档案馆只能根据各自的实际,探索性的开展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和保存。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尤为重要。
其次,有计划收集口述历史档案。收集是档案管理的起点,收集包括接收和征集。档案部门一方面要主动的收集口述历史档案,编制口述历史大纲,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名人等专题分为若干类,然后进行访谈录音,加工录音资料,打印成文稿;[10]另一方面要对已经完成的口述历史档案进行征集。对目前文化部门、历史研究部门以及个人已经制作完成的口述历史档案进行征集进馆。
第三,采取科学的方法保存口述历史档案。口述历史档案的保存应该按照事由原则进行分类,按照政治、经济、教育、艺术、名人等分为几大类,对于在口述档案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仍然采取纸质和数字化并存的保管模式。
第四,利用“全程控制”的思想鉴定口述历史档案。不仅在口述历史档案收集的前期规划,收集中,整理时要进行鉴别、筛选,再后期的保管、开发利用时也要对口述历史档案进行鉴定。
第五,规划合理的方式开发利用口述历史档案。对口述历史档案的保管一方面是为了保存记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进行开发利用。通过出版物、展览、网络、讲座等各种方式让人们如入其境的感受历史、文化、教育、艺术、名人等带给我们的视觉震撼和教育意义。
4 结语
档案部门在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城市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的建立的契机下进行了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口述历史档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此外,文化部门,历史研究部门以及个人也在争相的研究和收集口述历史档案。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档案部门应坚信自身的责任主体的地位,认识到口述历史档案收集的迫切性,建立口述历史档案实践的一系列的工作。为丰富馆藏资源,保存历史记忆,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威海政府门户网站.威海市纪念建国60 周年口述史抢救工程正式启动.http://xxgk.weihai.gov.cn/xxgk_default.asp?id=255045
[ 2][10]王景高,口述历史与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8(2):3—9.
[3] 张雪峰. 北京房山区档案馆首次采集老党员红色口述档案[J].兰台世界2012(25):54.
[ 4] 尹雪梅,丁华东.论“城市记忆工程”对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推进[J].浙江档案,2011(3):14—15.
[ 5] 东方网.口述历史与城市记忆[EB/OL].[2011-11-10].http://news.163.com/11/1110/14/7IGNRJ2100014AEE.html
[ 6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http://baike.baidu.com/
view/1006148.htm
[ 7] 吕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口述档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8(3):180-182.
[ 8 ] 云南日报. 我省抢救少数民族历史档案[EB/OL].
[2010 -7 -21].http://ccwb.yunnan.cn/html/2010 -07/21/content_177281.htm
[ 9] 扬子晚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日本老人参加追悼会致歉[EB/OL].[2011-10-04].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0-04/3368503.shtml.
[10] 潘玉民,认识与行动:再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学通讯,2012(1):102—103.
(来源:《档案学研究》2014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