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口述经验

王利伟:口述档案与校史研究

        “口述档案”一词最早是在1980 年9 月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由肯尼亚国家档案馆馆长卡梅那·哥姆贝(M·Kagombe)博士,在其报告“口述历史与档案”中提出的。而“口述档案”的概念始源于1984 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词典的法文词条为Archives orales(口述档案),西班牙词条为Archivo oral(口述档案)。此概念被解释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1]。它作为人类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下半叶起,随着录音、录像设备的普及,口述史在许多国家迅速发展,其目的是为了重现历史,以拓展相关领域历史研究的途径与角度,从而全面考据历史,鉴往知来。长期以来,中国口述档案的发展主要在历史研究领域,尤其是近现代史、当代史方面,如日军侵华战争史、知青史等。[2]除此之外,还存在于语言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方言语音体系的记录与保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在抓好教学科研这一核心工作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自身长期积淀的办学经验、办学传统与办学理念的总结和梳理。因此,口述档案作为文献资料的有效补充,对高校校史研究的特殊价值与重要意义自然也不例外。

一、口述档案在高校的兴起与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高校修史颇具规模。纵览一本本装帧精美、篇幅宏大的校史,一方面集中展示了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校师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精神。校史编撰是高校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往往是伴随着校庆筹备工作而展开的,而口述档案正是在校史编撰的过程中产生的。可以说,口述档案在高校中是近十来年才逐步兴起的。高校普遍开展校史编撰与研究工作的同时,口述档案作为对现存文献资料的必要和有效补充,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清华大学早在1959 年校史编委会成立时就积极开展口述工作,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又多次强调要加紧进行,特别是抓紧采访那些年事已高的校友,迄今已采访百余人。然而直至进入21 世纪,口述档案才成为高校工作中一个朝气蓬勃的新领域。成立于1958 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迎接50 周年校庆,于2007 年启动了口述校史研究项目。
        广西师范大学于2007 年12 月启动了“口述历史”项目。北京语言大学于2008 年1 月启动了“北语名师对外汉语教学口述史系列丛书”项目。贵州师范大学于2008 年12 月启动了“口述校史”和“学校记忆”工程。这些“口述史”档案正是要填补“正史”档案文献之不足,抢救学校文化记忆,以求真实、完整地保留学校各个时期的办学“痕迹”,从而加强对学校历史文化的守望和大学人文精神的塑造。

二、口述档案的范围及特征
        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立场观点的差异,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口述档案定义。但是对其内涵有三点是基本一致的:第一,口述档案是通过采访的方式而获得的,即它不是与历史事件同步产生的,而是在事后补制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第二,口述档案的载体一般为录音磁带或唱片,有时也包括根据采访录音而编写的书面材料。第三,口述档案是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历史科学研究)的材料基础之一。[3]因此,笔者认为口述档案的外延应包括口述史调查资料、用于科研的方言记录材料,以及目击者对现场情景的陈述等。其特征表现为:
1.史料性
        就访谈对象而言,大多数受访者为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除了记忆的偏差与遗漏外,他们对亲身经历与感受的叙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凭证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再现史实。口述材料往往还能提供给我们广泛的、系统的、有关联的情报信息。因此,它与文献资料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2.丰富性
        校史编撰不只是一系列史实的罗列,而是要将错综复杂的事件以明晰直观的形式呈现于众。真实的历史应该是多种声音的,这就需要掌握全面的史料,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事件。档案文献固然是历史事件发生过程的真实记录,但其形成者难免带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与主观倾向。因而,对历史事件本身的理解也往往会有失偏颇。而口述档案的形成者则是由不同层次的受访者构成的,他们因其个人经历、社会背景、话语环境、所持立场的不同,从而导致对同一历史阶段、同一历史事件认识上的差异。由此而形成的口述档案也必然会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反映校史的真实。
3.生动性
        受访者的叙述反映了普通师生的真实经历和生活画面,范围广泛,涉及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对外交流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口述过程中充满了回忆、情趣,更有益于展现高校历史沿革的发展变化和永恒的文化传承,因此,口述档案比枯燥的文书档案数据和文字更能打动人,由此编撰而成的校史具有更强的可读性。

三、口述档案对校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校史以时间推移为经,以学校沿革、办学经历、重大事件、关键人物为纬,再现了学校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发展历程。档案作为记录这一历程的载体,其原始性、真实性与凭证性,正是档案本质属性的生动体现。以文书为核心的档案作为校史的伴生品,无疑是校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然而这些档案由于自身所固有的局限,造成了校史研究中的障碍。而口述档案正是以其后叙性、多层次性、丰富性、矫正性,弥补了文书档案的不足,从而成为校史研究的另一重要史料源。
        1.口述档案是弥补校史空白的必然途径。我国的高等教育史渊源较长,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机构与规模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绵连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战乱、动乱、人为破坏等因素,使高等教育事业受到了不少摧残,与此同时,许多高校的文字、图片等珍贵史料严重损毁,再加上高校机构本身的拆迁并转,其档案史料的遗失也较为严重。另外,许多高校都是新中国建国前后诞生的,建校初期条件比较简陋,档案意识较为淡薄,几乎没有专门的档案工作人员,许多重大活动都没能留下较完整的记录。种种原因导致了文献史料的缺失,造成了学校历史上的许多空白。只有通过采访见证人,把他们的亲身经历或者上代人流传下来的史实记录下来,建立口述档案,才能弥补这些历史的空白。
        2.口述档案是抢救校史的重要渠道。许多高校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至少都积淀了四五十年、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留存在校史亲历者头脑中的学校记忆,都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建校之初的亲历者都年事已高,这些文化遗产或者早已失传,或者濒临灭亡,若不及时抢救,形成口述档案保存起来,高校的校史文化就会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迄今,口述档案的专业机构在我国尚未设立,高校中口述档案的形成主要来自校史研究部门或者专门的“口述校史”项目。高校根据各自建校历史的长短和挽救校史意识的强弱,多数都已陆续展开了“口述校史”工作。
        3. 口述档案是校史文书档案的重要补充与印证。目前高校档案馆(室)中的馆藏档案主要以党政文书档案为主,内容单一,缺乏特色,而校史反映的内容应该包括党政、教学、科研、交流、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因此馆藏档案不足以全面反映校史的多元化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档案部门有责任“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这实际上是以法律的形式把口述档案的采集和研究纳入档案工作范畴之内。口述档案涵盖的内容更为丰富,更为生动,亲历者以“大众记忆”的方式可以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真实地再现历史。口述档案与馆藏文书档案相互补充与印证,可以纠正以往以讹传讹的错误,澄清某些事件的真伪,揭示某些重要史实的细节与背景,提供一些待查史实的线索,从而勾勒出一个立体、生动、有血有肉的历史脉络,丰富学校记忆,以帮助人们更真实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史。从档案工作角度而言,口述档案的形成也必将有助于丰富与改善档案馆传统的馆藏结构。
        4.口述档案凝聚了校史上办学传统与人文理念的元素。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必然会积淀下丰厚的精神遗产,其中所涵盖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是一代代师生不懈努力的结果。对此进行提炼与总结,并将其传承下去,洞悉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无疑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文化底蕴与精神动力,从而发挥出口述档案在阐释大学特色与精神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可激发师生从历史的角度对现实问题加以深入思考,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这充分体现了口述档案借古鉴今的现实和长远价值。

四、口述档案的采集与形成
        对我国高校档案馆(室)来讲,口述档案工作是个新领域,无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或推迟这项工作的开展,都将导致非物质遗产和重要历史“记忆片段”的损失。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提高“抢救”意识。口述档案被称为“活历史”、“活资料”或“口述证据”,档案与校史部门要提高意识,加强宣传,为口述档案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深刻体会学校历史的老同志,随着岁月的更替必然日渐减少。高校档案工作者要有一种责任意识,制订计划、抓紧时间,抢救宝贵的濒危“遗产”。
        2.规范工作程序。口述档案的采集工作,要遵循以下工作环节:制订计划———熟悉访谈对象的材料———明确采访议题,拟定采访提纲———访谈———整理———本人审阅修改———留存资料[4],以备查考利用。尤其要注意四点:一是形成完善的采集标准,提高采集工作的效率;二是明确采集的法律责任,促进口述档案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展开。四是严格审定采集内容,保证其历史价值。
        3.口述工作长期开展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档案与校史工作者应具有强烈的存史意识,对访谈工作要有长期的规划和分阶段的专题计划,以保证工作持续有效地展开。
        4.确定访谈对象时,要坚持阶层代表性、可行性与针对性相结合。要注意从专题研究的角度出发,选择某一历史阶段、某一领域的访谈对象;从客观、立体的角度出发,注意访谈对象的阶层分布的均衡性;从可行性角度出发,要灵活选取一定地域内的访谈对象,同时还要掌握其重要程度与身体状况等,尽可能降低访谈成本。
        5.口述工作要与照片、声像、文物、实物档案的征集相结合。将“许多传承手段集中于一个具体的历史客体之上”[5],以扩大史料的寻访范围,获取多种介质的史料,使访谈更加深入、具体。
        6.培养高素质的口述工作人员。口述档案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录音、记录、誊写的过程,它是一项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形成一支掌握档案学、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基本知识的工作队伍,这是扎实推进口述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完善校史修订的前提。
        7.建立口述档案数据库。高校档案馆(室)要在已有的档案收集、整理、编目和保管基础上,不断探索诸如口述档案等新型专门档案的管理程序,整合形成以校史编撰与研究为中心的系列专题数据库。校史口述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资源,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系统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丁文进等编译,英汉法荷德意俄西档案术语词典[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71.
[2] 陈奭琛. 试论口述档案在高校校史研究中的价值[J].史志鉴研究,2008,(13).
[3]李财富等. 口述档案与历史研究[J]. 档案.1998,(02).
[4]王向田等.浅谈清华校史工作中口述史的开展[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3).
[5]曹幸穗.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J].中国科技史料,2002,23(4):337.

        (来源:《山西档案》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