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大学子“抢救”抗日口述资料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高邮地区曾发生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目前,扬州抗战老兵人数在20位左右,位居江苏前列。为了让更多人铭记历史,扬大社会发展学院5位学生为扬州抗战老兵记录抗战口述史,并建立省首个民间区域抗日活证据库,目前对老兵的寻访记录仍在进行中。
与时间赛跑
“抢救”老兵口述资料
“扬州地区的抗战老兵人数,在江苏省位居前列。”昨日,扬大社会发展学院抗战口述史团队负责人韩宾伟介绍,这个特殊的群体,不可避免地在迅速凋零。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韩宾伟和其他4位大学生,正在与时间赛跑,为扬州抗战老兵记录抗战口述史。他们5个人,也是扬大社会发展学院的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铁血夕阳红——扬州老兵抗战口述史研究”志愿团成员。
韩宾伟说,抗战老兵是一个特殊的群体,70多年前正是他们的顽强抵抗,誓死斗争,为国家赢得了独立,为民族赢得了尊严,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梁。
“再过5年、10年,扬州还会有多少抗战老兵?”韩宾伟说,时间正无情地将越来越多的老兵慢慢“带走”。因此,留给他们的时间,非常紧迫。
暑期再行动
建立抗日活证据库
暑期之前,韩宾伟和同学已对扬州抗战老兵作了初步的采访拍摄和口述记录,并依托扬州大学口述史研究所,建立了扬州地区抗战老兵口述史资料库。通过对抗战老兵的寻访拍摄、对抗战老兵口述史的研究,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抗战老兵这样一个光荣的群体。
韩宾伟说,他们将利用整个暑假,对抗战老兵再回访,以便做好抗战老兵口述资料的补充和拍摄。暑期前,团队成员向兰、吴春雨、周志鑫、柯国锋就开始了初期采集。
韩宾伟说,将进一步寻访拍摄老兵,假期补充完成后,全部归入扬州地区抗战老兵口述史资料库。对于这个资料档案库,扬州大学口述史研究所主任朱季康表示,现在社会上广泛发起寻访抗战老兵的活动,这次扬州地区建立的抗战老兵口述史资料库,也是江苏省首个民间区域抗日活证据库。
之所以称首个,朱季康表示,对老兵分散的抗战口述史很多地方都在做,但对一个地区集中统一的抗战口述史记录,目前还没听说江苏其他城市有民间组织系统完成。
英雄的城市
老兵回忆最后一役
昨日,记者浏览了韩宾伟几位同学初期调查的老兵抗战口述史,发现这些老兵经历很丰富,每个人都有刻骨铭心的故事,最小的年龄88岁,最大的94岁。
为老兵做资料库,除了记录老兵们惨烈的回忆,在韩宾伟和几位队员看来,还有老兵的一些心愿,把这些他们的口述经历记录下来,补齐资料,也是为留住一段历史。
口述史中,抗战老兵顾立锦参加了高邮最后一役,今年91岁的他回忆说,1945年12月19日,粟裕亲自部署、指挥的高邮战役开始,他所在队伍的任务是攻打高邮东门。
“攻入东门后,我亲手抓到一名日军军医,这名军医在经教育后积极配合我军战斗,向还在负隅顽抗的日伪军喊话,要他们缴械投降。”顾立锦回忆,也正是因为活捉了这名军医,他立了功,受到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的夸奖。
对每一位老兵的抗战口述记录,韩宾伟他们这些年轻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深深震撼。“不去接触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无法真切体会那段历史。”韩宾伟说,这让他们觉得,这样的记录采访很有意义。
老兵口述
那是活生生的证据
朱季康表示,扬州是抗战时期的华中抗日根据地,无数抗日战士在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高邮宝应兴化等地的部队都是战斗到了抗日战争的最后时刻。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看抗战片,总觉得那段历史离自己很远。朱季康说,殊不知身边就有一群那段历史的见证者、目击者。
朱季康说,“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群体,需要积极参与到寻访身边的抗战老兵活动中,聆听抗战英雄口述自己的抗战事迹,并记录成文,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
通过扬州老兵抗战口述史,让更多人关爱抗战老兵,让历史铭记这些英雄,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有着丰富口述史实践和学术经验的朱季康表示,这些老兵的口述记忆,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日本侵华对中国社会造成的破坏,对中国教育的破坏等,都是宝贵的历史史料。
朱季康称,老兵回忆的一些细节,也可能具有史料价值,如老兵对军队调动情况的回忆,能增加对抗战时交通条件的了解。
“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活生生的证据。”朱季康说,经历漫长岁月,老兵凋零,但他们口述的影像等资料,将是日本侵华最直接的证人证言,也可让更多的后人近距离触摸老兵身上的精神。目前,随着抗战老兵年事已高,已处于抢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