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岚皋抗战老兵被拉壮丁入伍 在云南痛击日寇

        “八一”建军节前夕,我们专程来到位于岚皋县堰门镇中武村的田昌友老人家。一条蜿蜒的通村水泥路连接村里村外,公路外是茂林修竹,挺拔、高昂。田昌友老人就住公路坎上,三间正房,一间偏房。大门上方悬挂一匾,黑底金字,上戴红绸大花,“抗战英雄”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说起老人的一生,总有一种传奇的感觉,又仿佛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1922年5月19日,田昌友出生在洞河岸边的紫阳县斑桃镇斑鸠关一个穷苦农民家里。一岁时,母亲病逝,五岁那年,土匪一把火将他家房屋化为灰烬,幸亏父亲抱起田昌友钻进树林,才躲过一劫。奶奶却没能幸免。八岁时,父亲也在饥饿与病痛中撒手人寰,小昌友成了孤儿。

        斑鸠关是川盐入陕的重要通道,每天都有不少背盐的人打这儿经过。叔叔田步强开了个旅店,见小昌友可怜,便收留他在店里打杂。旅店很简陋,田昌友却干得很认真。为了让又累又渴的背夫喝够水,小昌友天不亮就去井边一趟又一趟担水。

        12岁,田昌友来到河对岸岚皋县,当起长工。先是在吴家放牛。吴家待他很好,老两口甚至商量,将来要把小女儿许配给他。哪曾想,一心想靠勤劳致富的吴老汉,却被恶霸乡长以窝藏土匪财物的名义给抄了家,家里的牲口包括粮食家具被子都被打劫一空。

        这件事让小昌友幼小的心灵第一次隐隐感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光靠勤劳,不一定能过上好日子。为了混口饭吃,不到14岁的小昌友又来到柯姓人家,和大人一样种庄稼。第三年,被同样当长工的远房哥哥当作赌资,输给王家做了一年长工,后又辗转杨、何两家,直到1943年12月,他来到马家院子。

        1944年腊月二十日。这天下午,刚干完活从地里回家的田昌友,被保长带人五花大绑给押走了。就这样,田昌友被牵着绑着走了一百多里山路来到岚皋县城,关在一间屋子荷枪看守。两个多月后,总共凑齐了八九十个壮丁,一起又被押往兴安府(今安康)。

        从岚皋到兴安,从兴安到西安,没有公路,也没有车,全靠一双脚板。走了十多天,终于到了西安。

        到了西安,生活好多了,每天能吃到半斤馍,还能吃到野菜。衣服、袄子、衬衣、鞋子,一套齐全。一个月后,开始体检,田昌友成为少数体格优秀的一员,给发了一张飞机票,登上了美国支援的运输机,正式加入中国远征军行列。

        短短几个月,田昌友恍如隔世,先是恐慌害怕,后是平静好奇。因为,他经历了太多第一次,第一次看到西安这么大的城市,第一次见到汽车,第一次坐上飞机,第一次穿上军装……而对遥远的故乡和家,只知道很远,不知道在什么方向。

        运输机很宽敞,载了一百多人,虽然没有座位,但好奇的田昌友却饶有兴趣地看起云来。飞机降落成都小憩,田昌友第一次吃到川米。第二天,飞机启程直飞昆明。

        到了昆明,有人打开舱门喊叫吃饭。第一次踏上云南大地,田昌友只知道离家更远了。长官告诉他们,这儿叫白龙滩,今后,至少有三个月时间他们要在这儿度过。

        白龙滩是个坝子,也是个村子。田昌友所在的远征军炮13团6822连,就住在白龙滩一座庙里。庙由大、小两个四合院组成。太阳刚升出地平线,训练就开始了。除了队列队形,就是枪炮的使用。步枪、冲锋枪、榴弹炮,是必须掌握的。枪,怎样装子弹,怎样卧倒,怎样瞄准;炮,怎样送炮弹,怎样装填,怎样调整方向和射角,包括拉火发射,都得练。而真正激发大家刻苦训练和昂扬斗志的,还是抗日动员课。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掳掠,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企图灭我中华,连孩子都不放过的故事,让大家义愤填膺,仇恨的子弹开始从心里射向敌人。

        三个月后,部队正式开拔干海子前线。田昌友所在的连是清一色美式装备,人手一支冲锋枪或步枪,还有四门大炮,五辆大卡车,两辆吉普车。进入阵地,四门大炮被高高摇起,随着一声“放”,炮弹“咚咚咚”接连出膛,呼啸着飞向日军阵地。轰!轰!随着目标命中,大家欢欣不已。

        田昌友是四炮手,负责开箱,取弹;有时也做三炮手,负责送弹。这期间,他亲历了日军节节败退,也第一次见到了战争的残酷,死人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不会轮到自己。但是,他说,在打日本鬼子上,却没人开小差,心都很齐。当大家知道为谁打仗,就觉得生命可以脆弱,但必须光荣,这也是必须牢记的信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田昌友和大家兴奋地一夜没睡:日本终于完了,我们也可以回家了!没想到,接到的命令是继续驻守。直到第二年,田昌友所在连才调回南京休整,他成了连长的传令兵。直到1948年11月被蒋介石调往徐州战场。

        1955年2月,田昌友复员回家。拿着退伍发的安家费,他修了两间土墙房子,还娶了马家院子年轻漂亮的马达红做媳妇儿,虽然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还欠了些钱,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日子,也就这样过上了。

        可村子里依然很穷,大多数群众靠吃返销粮过日子,有的户几年吃不上一顿白米饭。娃娃们看到白米饭,眼睛就放光,喉咙能伸出爪子。看到这些,田昌友很揪心,他发誓一定要造出自己的田来,不然,枉为一名共产党员,枉当过人民子弟兵。

        1960年,组织上将村支部书记这副担子交到了田昌友手上,并派他到大寨学习。艰苦奋斗、丰衣足食的大寨精神深深震撼了他。从大寨回来,田昌友提出的第一个口号就是:自力更生,不吃返销粮;引水修田,吃上白米饭!然后和妻子背起襁褓中的孩子,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修田造堰生产运动中去。

        没有机器,没有炸药,全靠一双手。柴刀砍荒断根,镢头挖地碎土,钢钎大锤破石凿洞,挥洒的是汗水,喊出的是号子,抬起的是石头。就这样,水从沟里、河里,来到地里,一块块荒地、坡地、旱平地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当年,田昌友就被评为安康地区劳动模范,而村子则成了远近闻名的“水田村”。

        1975年,卸任后的田昌友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品质,积极支持村集体公益事业。而今,耄耋之年,老人还坚持为修路工人送水、做饭。全家在他爱党爱国教育熏陶下,先后有九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田昌友老人的身体依然硬朗,儿孙们也很孝顺。民政部门还将他纳入重点优抚对象,安享着含饴弄孙的晚年。

        1933年,中央苏区首次在江西瑞金隆重举行“八一”建军节,庆祝起义以来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我党终于有了人民的军队。此后,“八一”这个响亮的名字,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子弟兵前进的步伐。

        (来源:腾讯网    2016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