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错过68年 抗日老兵接到迟来的信

        1948年10月,长春和平解放。解放军在入城后从一架飞机上截获了1396封书信,并移交到长春市公安局。1982年,吉林省档案馆将这些书信作为历史档案接收入馆。伴随着这些书信目录的公开,寻找这些书信的收信者与寄信人的活动从去年开始在全国开展。时至今日,档案馆已为几十封家书找到主人。2016年8月16日,这样一封迟到了68年的信被送到沈阳抗战老兵陈以修的手中。

        知道有人要来送信,93岁的陈以修和86岁的老伴马玉兰早早收拾好,等在客厅里。8时,吉林省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将一个档案袋交到陈老的手上——一张黑白结婚照片和两页发黄了的信纸,寄信人是王裕田,发信时间是1948年。

        看看信再看看照片,陈老和老伴互相看了看,说了句:“这都是多少年的事儿了?”

        68年后才看到老友结婚喜讯

        1948年,在长春城被围的王裕田给陈以修写了一封信,第一时间告诉他自己结婚了,是医院里的护士李桂兰,还说了些长春城里的情况,但这封信却一直没有送达。68年里,两人一直失联。

        陈老说:“我和王裕田是湖南老乡,他年龄比我小两三岁,但他入伍的时间比我早几年。我们曾在驻印远征军新一军50师149团服役。1944年,我们一起从云南奔赴印缅战场抗日,我是军医官,他是卫生兵。”1945年日本投降后,两人随部队驻扎在广州,1946年2月,部队来到东北,他们都在医院工作。

        1947年底,陈以修随部队来到沈阳,但怀孕七个月的妻子马玉兰被迫留在长春,王裕田也留守在长春。后来,马玉兰到沈阳找到了丈夫。从长春出来后,他们一家和王裕田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上世纪90年代一次出差,马玉兰听说王裕田在天津,寻了半天也没有结果,再后来听说,王裕田“已经没有了”,这段老乡同事情就自然放下了。手捧着这封迟到的信,陈老说,好像又想起当年一起滑冰的情景。

        200多封寄往沈阳的信仍在寻主

       “家书应该回到本人的手里,虽然原件已纳入档案,但我们把仿真件送到老兵的手里,也是对他们当年与亲人、好友、战友之间感情的一份慰藉。”送信的吉林省档案局工作人员王满和张帆说。

       档案馆征集处陈景涛称,2002年馆里就开始出书试图为这些家书寻到主人,但并不乐观。2015年再次与网络媒体合作推出“寻访1948长春家书”活动,将在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长春城被围困五个月而未能送达的家书送给它的主人。这些没有寄出的家书中,主人在辽宁的最多,298封;其次是云南,271封。在寄往辽宁的298封信中,沈阳235封、锦州24封、抚顺14封、葫芦岛11封。而目前在辽宁能寻找到的家书主人只有两三位。鉴于这批家书属不公开档案,不能将内容全部对外公开,而是先由得知线索的家书关系人填写“档案认领申请表”,说明认领人与收(发)信人关系,再由档案局核准后,寄回信件仿真件。陈老的信就是志愿者李禹霏等人在网上看到相关信息几经辗转帮忙寻回来的。

        (2016年08月17日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