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听抗战老兵谈家风与家规

        他们曾经历枪林弹雨,出生入死……革命时的点点滴滴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也影响着他们的后代,从此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家风与家规。他们流传下来的家风与家规有着不一样的教育意义。

        昨天是盐城师范学院开学的第6天,该学院法政学院的5名大学生志愿者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暑假作业”——4份深入访谈的采访报道,为人们重新找回战火纷飞年代里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5名大学生克服困难完成暑期实践

        “家风”对于象牙塔里的孩子来说,或许是一个从未思考过的话题。然而,就在这个暑假,盐城师范学院的5名大学生一起,以该校离退休教师群体为切入口,开展了一次“探寻红色家风弘扬铁军精神”的暑期 社会实践活动。

        “其实一开始,对于‘家风’这一主题,我们并不知道从何入手。”大学生志愿者陈启鹏告诉盐城晚报记者,7月中旬,指导老师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推荐给他。他上网查找了不少相关资料,也掌握了相关采访报道的方法和工作方式,“但我们作为大学生,能力毕竟有限,社会接触面也不广,不可能做大规模的采访。而且在寻找盐城的红色家庭的联系方式上确实遇到了困难。”陈启鹏说,最后是通过校离退休处、市老干部局、步凤镇人民政府等部门的帮助,找到了十余位抗战老兵的联系方式。

        随后,陈启鹏和其他4名小伙伴们都要按照团队制定的策划方案,与采访对象敲定时间并安排采访。采访结束后,还要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展示团队的实践成果,向社会传递来自这些家庭的正能量。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电话采访、问卷调查、视频跟踪拍摄等多种方式,详细询问了十余位抗战老兵及子女等、所在社区居委会主任、周围邻居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红色家风在家庭教育、子女培养、邻里关系等方面的传承与发展,为进一步弘扬红色家风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采访对象包括抗战老兵刘则先、马尚业、徐宝顺、施浩善等革命家庭。    

        家风代代相传红色记忆警醒后人

        在走访中,大学生志愿者们聆听了一段段他们从未听过的感人往事,一个个和他们一样鲜活的“年轻人”从历史中走来,变成真实而亲切的个体。

        志愿者潘海忠告诉记者,“在我心中,一直觉得革命年代是个很遥远的记忆,但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改变了以往的认识。革命前辈给整个家族带来的巨大影响,仿佛一个家族背负了一种使命,绵延不断,血脉相传。”

        潘海忠说,在他所探访的红色家庭中,刘则先老爷爷的3个子女均是干部,但在他廉洁淳朴的家风影响下,每个儿女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刘则先在教育子女时,坚决杜绝特权思想、腐败思想,杜绝官员家庭的优越感,而将精力投入到培养子女的独立自主能力、正直做人与自强自立的成长中去,包括老人对孙辈的教育也都是这样,凭着自己的本事吃饭。

        “没有独立就谈不上自立,更谈不上成长,只有正派做人,才会获得尊严与尊重。”潘海忠说,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大学生应该自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以先进作为榜样,向榜样看齐,抓住每一寸光阴,努力学习,多为社会做贡献,才能不辜负为我们如今的生活付出过的所有人!

        90后大学生感悟红色教育不应“褪色”

        这次暑期实践,让大学生对以前“感到枯燥无味”的红色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风格,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终生的,我也要像各位前辈一样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争做一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潘海忠这样表示。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我们采访的徐宝顺老人重文崇德、温文尔雅,有这样的老前辈指导我们真是太幸福了。”志愿者陈启鹏说。

        正如抗日老兵马尚业在和平年代依旧时常告诫子女: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大学生志愿者陈倩茹和单迎娣说,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是不知道努力,希望天上掉馅饼,希望不劳而获,这是值得反思的。老一辈革命家继承和发扬了坚持不懈、勤俭节约、乐于奉献等精神品质。即便如今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但他们仍没有忘记党的教育,时刻牢记艰苦朴素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他们这些可爱的人们,这个社会才充满了正能量。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中学会感恩父母,珍惜现在,勇敢前行,把红色革命精神传播起来,做一个面向阳光的好青年。

        (时间:2016-09-07   来源:盐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