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英雄 追寻足迹 志愿者走进沂源看望老兵
淄博广联乐善济困帮扶中心张店区的志愿者连同博山区的志愿者们一起前往沂源县看望抗战老兵,听取他们追忆那些年的时光。
据了解,沂源所属沂蒙山区革命老根据地,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骨子里有不畏强暴、勇于抗争、勤劳淳朴、无私奉献的革命传统和优秀品格。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20万沂源人民曾承担起中共党、政、军10万余人的供给;全县有数千人为国捐躯,仅登记在册、批准为革命烈士称号的即有1506人(不含建国后和朝鲜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这些光辉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沂源人民无畏牺牲、积极奉献、勇于献身的伟大品格。
第一站,志愿者们来到了抗战老兵江玉法的家中。踏入农家小院,首先看到的是院子里饲养的几头牛,房屋也比较简陋。进屋却未发现老人的身影,正感疑惑之时,老人的儿媳妇告诉记者,江玉法老人正在牛棚里喂牛。
记者了解到,江玉法今年已90岁的高龄,并患有小脑萎缩,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在和老人交谈期间,志愿者为老人送上了慰问品和慰问金。
“我和朱彦夫是同一年的兵,1944年在蒙阴入伍当兵。”江玉法告诉记者,他16岁那年被兵工厂单位推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1946年至1948年的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为争夺四平,先后四次倾兵大战。老人与他的战友们以牺牲近两万人的代价、最终夺取了四平之战的最后胜利。
因为多次经历残酷的战争,带了江玉法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他的腰部位置不幸中弹,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一直没能将子弹取出,直到今天,老人家的腰背部还然仍然留有一颗当年的子弹,每逢阴天下雨,都会疼痛难耐。但提到自己的伤病,老人只是轻言带过,在他的意识里,保家卫国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随后,志愿者们又来到了徐志科的家里。徐志科已经91岁高龄,老人看上去就像刚刚迈进古稀之年。当记者问起老人何时入伍时,徐志科说:“我是1944年3月16日,在沂源县独立营山东第八纵队。”回忆起被侵略的那段历史,徐志科告诉记者,在那时候,日本鬼子走到哪里就侵略到哪里,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是烧杀抢掠,很多人家里一过日本兵,都变成了一片废墟。
“因为平时战备任务很紧,战士们只有到了冬天才有些许的闲余时间。那年腊八,他带着手下的战士们下水去修田庄水库,从早到晚,马不停蹄地干活。由于长时间把双腿浸泡在冰冷的湖水里,膝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忆起战斗往事时,老人眼里满含泪光,徐志科说,他亲眼目睹了,与他一起上的战场的邻居大哥的牺牲,当时死亡距离他就一点点,最后还是与他擦肩而过。
记者了解到,在军营里,老人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接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红军缺少精良武器,用的都是国民党淘汰下来的武器。为了歼灭解放军,国民党部队把炸弹隐藏在树上,意图在战士们经过时偷袭。为了保证大部队的安全,徐志科老人和战友主动要求上树去拆炸弹,冒着随时都会爆炸的炸弹,老人与战友没有一个退缩。后来老人去了临朐五营,当时急行军每天都要背着七八斤重的步枪,外加行李、锄头、铁锨等工具,预备着随时战斗或者挖战壕。老人为了多带一些工具总是只带一点点吃的,实在饿得不行了才会吃一两口。“解放一个地方就能会餐一次,虽然只有粉皮、豆腐,八个人一盆,但每遇战役胜利会餐时,我和战友们还是吃的津津有味。”徐志科说。
1948年,徐志科复员回家当担了村长书记一职,这一干就是20年。老人告诉记者,在孙子小的时候,别人家的爷爷奶奶都是在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可是老人却坚持给他讲党的故事,讲战争的故事,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了深深的爱国情怀。最终,在他的影响之下,他的孙子四年前在浙江入伍当兵。
临走时,志愿者提出要为老人照一张相时,老人挺直了脊梁。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个老兵的身影,他们用那挺直的脊梁为新中国贡献了青春,奉献出生命,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时代都不应该忘记这些为祖国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正是无数个像徐志科、江玉法这样的抗战老兵,组成了这个时代亟待汲取的民族精神与可贵信仰。
(时间:2016/10/1 来源: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