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阔别70年抗战老兵找到生死袍泽

        一位是94岁的抗战老兵万剑平,家在江西九江;一位是96岁的抗战老兵陶基烈,家住武汉青山。
        两位老人,曾是同吃同住两年的战友,共同亲历了著名的宜昌石牌保卫战。
        战火硝烟,早已散去。70年来,他们在各自的岁月长河里渐行渐远,再也没有交集。
        然而战友之情,思念之苦却是越来越浓。
        如今,一个偶然的机会,三省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网上牵线,两位阔别70年的战友通过视频连线相认,虽然彼此容颜已改,但共同的记忆一直未变。
        今天,两位老人将在武汉重逢,续写跨世纪的人生传奇。

        1.江西抗战老兵晚年心愿
       想找当年的同僚袍泽

        万剑平生于1922年,江西人。昨日,他的外孙女王婕向楚天都市报记者介绍了外公早年自述的军旅经历。
        1941年,正值抗战期间,南昌沦陷。19岁的万剑平经人介绍加入驻守江西境内的一支国民党军队。
        约在1942年底或1943年初,万剑平被调往驻防在宜昌三斗坪的国民党军队十八军第十一师,任师部译电室译电员。在此,他与担任译电室股长的陶基烈成为战友。
        1943年5月,被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石牌保卫战爆发,万剑平所在的十一师是主力作战部队。至今他仍记得当时的师长胡琏,还记得师长夫人是一名才女,石牌保卫战后起草了纪念阵亡将士的祭文。
        1944年底,万剑平调往军部继续担任译电员,结束了与陶基烈约两年的共事过程。1945年抗战胜利后,十八军在武昌进行整编,后来万剑平又被调往驻在徐州的第88师,与当时十一师的战友们彻底失去联系。
        1949年,万剑平解甲返乡,在九江一家企业任会计。如今,他和老伴均已94岁,身体还很硬朗,他有5个子女,加上孙辈几代人,家庭幸福美满。
        随着年事渐高,万剑平老人时常回想起往事,仿佛听到了抗战的炮火。一个心愿在他心里日益迫切:要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到当年出生入死的同僚袍泽一叙离情,就再无遗憾了。
    
        2.武汉有个老兵是他上级
       曾同吃腌菜同睡门板

        如今96岁的抗战老兵陶基烈,目前住在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正是万剑平要找的袍泽之一。
        1日晚7时,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陶老家,见老人听力、视力尚好,正在书房里上网。陶老1920年出生于苏州,喜欢评弹,下载了关于评弹的文章看。只见他把汉字译成电码记在本子上,果然是译电员本行!
        陶老回忆,初中毕业后,他考了上海大公职业学校机械学专业,“那时就是想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正在苏州老家,遭受过日本人欺凌的父亲临终时说:“去打日本人!”
        1938年6月,陶基烈经介绍到安徽参军。军队长官得知陶基烈擅长制图表,十分赏识,派他往十一师师部任上士文书,后辗转长沙、宜昌等地,1941年在十一师译电室工作。
        时间模糊了老人的记忆。陶老说:“具体哪年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万剑平调来译电室时,带来一本书给师长。”
        “我那时是译电室的负责人,他们每个人译的内容,我都要看一遍。”陶老回忆,译电室一共有四五个人,他和万剑平同吃同住,没菜就腌菜汤下饭,没床就睡门板。
        抗战胜利后,陶基烈在武汉大学继续学习。1954年开始,担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即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教员。
        目前,陶老身体状况较差,有胆结石、心脏病,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几次从鬼门关前走过。因未有子嗣,两年前老伴去世后,他由老伴侄女赡养,请了一名专职保姆照顾饮食起居。
        记者发现,陶老十分细心,客厅里一个电源插座坏了,担心不识字的保姆触电,他在插座旁画上一只手,打上一个叉做警示。
        与老人交流约2个小时,记者觉得口干舌燥,大口喝水。陶老在一旁笑嘻嘻地说:“你看我都不渴……”逗得旁边的志愿者们大笑,纷纷竖起大拇指:“还是爷爷厉害!”

        3.三省志愿者们牵线搭桥
        两老兵70年后通上话

        时隔70年,两位九旬抗战老兵能够重逢,多亏了志愿者们牵线。
        早在去年七月,湖北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聂智发现了抗战老兵陶基烈的线索。作为首访志愿者,聂智利用下班或周末时间,多次前往位于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的陶老家中探望,整理了一套文字资料和照片,对陶老的抗战经历了如指掌。
        11月25日21:41,聂智刷朋友圈时,突然发现广州志愿者“连阳标统”的微信公众号刚刚转发了94岁抗战老兵万剑平的传奇经历。
        “陆军第十八军”“译电员”……看到万老的抗战经历,以及“有生之年若能见到当年同僚袍泽,则死而无憾矣”的心愿,聂智顿时激动得跳将起来。
        “陶基烈啊,译电室主任,武汉的,抗战时叫陶烈!”聂智当即在朋友圈回复。约一刻钟后,聂智收到“连阳标统”的回复:“万老的上司,译电室主任陶基烈,万老也记得!”
        聂智当即提议:“几时先搞个视频通话!”这时,江西的志愿者也在朋友圈里鼓起了掌:“太棒了!”
        一场跨越70年的聚首,在湖北、广州、江西的志愿者之间,紧锣密鼓地张罗着。11月27日一下班,聂智便赶到陶老家中,张罗两位老人进行了一场32分钟的视频通话。
        “我们七八十年没见面了,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电话那头,万老激动地用手比划着:“我过几天就来武汉看你!”“你身体行不行啊?”陶老有些担心,因为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他担心万老长途劳顿身体能否承受。
        没想到,万老还是当年军人的作风,斩钉截铁地说:“我身体吃得消,我一定要来武汉看你!”
        经过多方沟通和妥善安排,江西的志愿者将陪同万老的家属,于今日抵达武汉,见证这场时隔大半个世纪的重逢。

        (时间:2016-12-03   来源: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