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百岁“老兵”来深7年生活困窘

        莲塘仙湖路114号住宅楼前,101岁的熊瑞树手扶拐杖安静地坐在藤椅上,黝黑的脸庞布满岁月的痕迹。这位自称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重庆老人在深居住7年多,曾到植物园乞讨,如今只能在30平米不到的房子里挪步。看着老人生活窘迫,昨日下午,一群好心人为其募集善款,希望帮助百岁老兵安享晚年。

 

        7年前,无儿无女的熊瑞树跟随侄子熊仁全来到深圳,与侄子一家三口挤在30平米不到的小单间里生活。侄子侄媳使用的上下铺已经占据了四分之一的空间,老人的床铺一头顶着发霉的墙壁,一头紧挨着上下铺,再加上其他家具,房间内可行走的范围所剩无几。

        熊瑞树的深圳市居住证显示,老人的户口在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双龙村。一张军人登记表则显示,熊瑞树在1948年11月“于张家口解放入伍”。在1955年的复员训练队学员鉴定表上,熊瑞树所在的队别为一九零师568团,之后的“营”“连”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爸爸告诉我,二爸应该是1941年当兵的,那年正是抗战的时候。”与熊瑞树一起生活了20多年的侄子熊仁全习惯称叔叔“二爸”,他告诉记者,“二爸”经常断断续续地回忆起打仗时候的辛苦——没饭吃,没水喝,冲锋的战友被炮弹轰炸……但曾在哪个师哪个排,“二爸”未曾提过,一旦问起,只是不断重复“24军”。在现场,面对同样的提问,卧在床上的熊瑞树用重庆话回答了一句“24”。说罢,便扭头入睡了。

        熊仁全说,“二爸”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但由于抗战时期的资料缺失,抗战经历一直未能得到证实。

        “把‘二爸’接来深圳肯定有生活负担。”熊仁全告诉晶报记者,他在社区从事消杀工作,每月工资只有2300元,媳妇给人家做饭,每月拿2500元,每月抽出近800元支付房租,其他的基本都用于负担高昂的生活费。由于“二爸”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现在每月也能领到1000多元的工资,但基本都用在医药和营养品上。

        熊仁全指了指对面上铺的箱子。记者发现,箱子里堆满了各种药盒,外面还摆着一个铁盒和一个印有医院名字的塑料袋,里面也都装满了药盒子,“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给‘二爸’治病的。”

        熊瑞树似乎也知道侄子生活不易。熊仁全告诉记者,来深圳不久,腿脚还算灵活的“二爸”以“出去玩”为由,曾到仙湖植物园附近乞讨,家人屡劝不止,一年多下来攒了3000多元,有一部分钱还给了在路上遇到的残疾乞讨者。不幸的是,积攒的钱最终不慎全部丢失。

        鹏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鲁女士表示,由于老人非深圳户籍,所以无法享受到本地的相关政策扶持,而其户口所在地又未能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如今,熊瑞树的身体日渐衰弱,双眼因病基本看不清事物,走起路来需要搀扶才能迈过门槛儿和台阶。

        昨天下午,在鲁女士等人的组织下,一场“关爱百岁老人公益慈善活动”在老人家门口开展。现场共募集到4200多元善款。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和深圳职业病防治院的医务人员带着仪器上门给老人做身体检查,并提出将在今后为老人提供免费的治疗服务。

        为了帮助熊瑞树证明抗战经历,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秘书长罗亚君也带着同伴来到现场,收集老人的信息。她告诉记者,待老人身份确认后,将获得公益基金的救助。

        活动现场,年近70岁的义工孙梦珍感触颇深。她希望以后能常来老人家里看看,帮老人扫扫地,擦擦脸,献上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要让善意的火炬能不断传递。”

        据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统计,全国范围内建立档案的抗战老兵有6400多名,百岁老兵有120多名,年纪最大的老兵是113岁。其中,2128名老兵得到资助。居住在深圳的抗战老兵共有9名,年纪最大的老兵有96岁,但据近年来的登记,没有发现深圳户籍老兵。

        (时间:2016年12月23日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