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九旬抗战老兵寻学生 想找到他一起吃顿团圆饭

        1月27日,成都市锦江区拱背桥街。王安策取出一个小木盒,里面藏着他30年的时光。木盒里的一本本教师证,被他再次拿起翻阅。
        从抗战远征军,再到人民教师,他从军人转型为教师,一干便是30年,期间送走了一批批学生。但印象中,有位学生的模样,却一辈子无法忘记。
        学生叫刘光跃,是他在成都教书时的一名学生班长。王安策曾送他到北川当知青,后来师生情深,刘光跃在老师困难时期,曾多次伸出援手帮助。可上世纪90年代,两人突然断了联系。
        20多年里,王安策一直在寻找这位学生。随着年岁增长,他愈发盼望能在春节前找到学生,同他吃个团圆饭,过个热闹春节。

抗战结束回成都当了30年教师
        成都抗战远征军名单上,王安策的名字,很多人都熟悉。
        然而,鲜有人知,这位白发苍苍,90岁高龄抗战老兵,其实还有另一个他引以为傲的身份——人民教师。
        1944年,抗战已渐进尾声。尚在成都念书的王安策,得知前线需要士兵时,毅然放下手中笔墨,在远征军征兵册上,疾笔写下自己名字。
        不久,他与众多青年学子,坐上开往印度的飞机。受训完成,他被分入通信兵种,穿梭在滇缅密林间,开始了血与火的抗战生涯。
        迎来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成都学习、安家,于1958年在自贡开始教书,后来又调回成都进行了近30年的执教生涯。
        “这么多年,我送走了一批批学生。”王安策回忆,但印象深刻的就只有几个,其中就有上世纪60年代的一名班长——刘光跃。

师生情深曾送老师粮票与路费
        王安策记忆中,那时候,他在成都锦江宾馆附近的东桂民办中学教语文,担任班主任,而刘光跃则是个机灵、真诚的学生,被他看中后选为班长。
        “他个子不算高。”王安策说,后来知识青年下乡学习,他把刘光跃等学生,一路送到北川。这一送,也送出后来的师生情。
        后来刘光跃被分到了成都上班,多次前来拜访恩师一家。“我们一家把他当亲人看。”王安策说,每次有空就来坐坐,跟他闲聊很久。
        那时候,王安策一家的生活,过得还十分拮据。有次,他与妻子都不在家,只有两个念初中的孩子看家。刘光耀过来拜访老师,发现两兄妹正守着空米缸发呆,便拿出几张粮票,装满了一缸的大米。
        回来后,孩子才告诉王安策,刘叔叔来过,还装满了大米。
        后来,王安策妻子打算回趟绵竹老家,可身上并无再多钱做盘缠。得知消息后,刘光跃摸出五元硬塞给师娘,“80年代的五元,可不是现在能比,一家人特别感谢他。”王安策说。

寻找学生20年走完他待过的地方
        就这样,王安策十分感激这位学生。后来,刘光跃曾到过他家附近,与另一个同学一起卖过芒果汁。
        “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当时成都有家芒果榨汁厂。”王安策说,刘光跃他们就从厂里批发买来芒果汁,然后再装瓶进行出售,“但没做几个月,他们就没卖了。”
        由于离得近,刘光跃常来作客,有时候还一起吃个午饭、晚饭的,俨然就像一家人一样。可随着芒果汁生意关门,刘光跃也从王安策的视线里消失了。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一开始,王安策还以为他去做生意了,可过了好几个月,都不见刘光跃再来,“他也没说过要去哪儿。”
        根据刘光跃留的地址,已退休的王安策开始了寻找学生的路。“他之前住在红光小区。”王安策说,他过去问了街坊邻居,被告知刘家早就搬走了。
        之后,他又按照刘光跃说过的工作单位,去了几次,有人告诉他,查无此人。

新年愿望希望师生重聚吃团圆饭
        1月27日,再次翻着老物件,王安策看了很久。
        “咋就突然没了联系呢?”随着春节临近,王安策愈发想再见学生一面,“连我两个孩子,也想找到他,要好好感谢他。”
        “我也90岁的人了。”王安策说,虽然还是希望渺茫,但还是希望能再见他一面,最好是能一起吃个团圆饭,“如果他还健在,现在差不多也60多岁了。”
        如果您知道刘光跃的消息,请转告他一声,他的老师在等着他来过年。或拨打华西都市报028-96111热线,帮这位抗战老兵、退休老教师寻学生。

        (时间:2017-01-27   来源: 华西都市报(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