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目睹笕桥空战:17岁时站树上看日机拖浓烟掉下
夏日的黄昏,一群小伢儿围着花甲之年的王东来,吵着要听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一幕经常在笕桥黎明村的老年茶室里出现。
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是这么和孙辈说的:“想听打鬼子的故事,就去找王爷爷。”王东来见过抗战时的王牌飞行员,他亲眼看到日本人的飞机被打下来,他自己也率队打过日本兵……
那时王志华快20岁了,父亲王东来讲给那些小伢儿的故事,他听了不知多少遍。直到现在面对记者,父亲当年讲述笕桥空战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七七事变后,形势日渐严峻。
日军最初想将中国空军消灭于萌芽状态。当时,杭州笕桥机场是中国空军的主基地。8月11日上午七时,六架日机先后飞到杭州笕桥一带盘旋侦察。中方战机立刻升空,将其逼走。
8月13日,淞沪战事开启。
8月14日早晨,中国空军轰炸了上海正修建的日本机场、汇山码头,及在蕴藻浜、吴淞口一带的日舰。多数炸弹都命中目标。
当天下午,为了报复,日本空军驻台北的鹿屋航空队立即出击。其中9架飞机飞往杭州。
在笕桥机场上空,日军飞机与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飞机遭遇。
中国空军第四大队。主力战机霍克—3,最大平均速度才227公里/小时,只能装两挺机枪。
日本空军鹿屋航空队9架飞机。主战机型为九六式轰炸机,航速达350公里/小时,属于重型轰炸机。
中国空军击落三架日机击伤一架(另一说击伤三架),而自身无伤亡。
“笕桥空战”是中国空军抗击日军空中袭击的第一次作战。为纪念这一场胜利,当时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
1937年8月14日,驻守河南周家口的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奉命赶往杭州笕桥机场,协助歼灭上海的日军。
当日18时10分,杭州发出空袭警报。第四大队21中队的9架飞机刚降落,正准备加油。第22和23中队的飞机尚在空中。日机已到,在机场上空投弹,轰炸机场设备。
之前已抵达的高志航大队长下令:“飞机不要停车,一半起飞警戒,一半加油待机出击。”
高志航上了自己的座驾起飞迎敌。
1937年夏天,王家又新建了六间营房。
王东来的家在机场南面约两里的黎明村,父亲王琪法是个生意人,贩卖笕桥当地的药材和土货,攒了不少钱,算是个乡绅。
王家离机场很近。从王家出发,经过屋旁水泥路,跑过枇杷塘,再穿过同心村,不到10分钟就能到笕桥机场的大营门。
因离机场近,经人介绍,政府给王家征来百余亩土地。王琪法就在这些地上造起营房,还买来进口的自行车,打算给抗战官兵们用。
住到王家院子里来的,都是些空军。“这些飞行员从头到脚裹了一身皮衣,加上又是在天上飞的,我们就管他们叫‘鸟人’。”王志华听父亲王东来说过,这些“鸟人”一人一把手枪,从院子里进进出出从不与当地人接触,纪律极为严明,“高志航的房间里装着电话机、发报机什么的,有专人看管。”
1937年,王东来17岁。他总说8月14日的事他比谁都清楚。
“很多人都以为高志航是八一四当天跟着那群飞机来笕桥的,其实他提前到了,就住在左手边第一间。”王志华指着屋前的一块地,当年建在那里的一排六间营房,早被日军烧没了,“中等个子,平时一脸严肃很少说话,大人们都叫他高大队长。”
1937年8月14日下午,受台风天气影响,天暗得比往常早。天上云层很高,风呼呼地刮着。
突然一阵警报声响起,王东来看到高志航从房内冲出,骑自行车往机场方向冲去,“听大人讲,那辆自行车是英国产三枪牌的”。
台风天,笕桥机场上空能见度极低。高志航飞到4000米高空时,发现一架涂满迷彩的日军轰炸机,将其锁定,摁下扳机,机枪立刻喷吐火舌。
敌机被击中,起火,栽向西北方向。
据当时报刊记载,高志航击落的日军飞机机头落在“金门槛”,也就是如今的皋亭山附近,机身一翼落在麻机村,也就是丁桥一带,机尾则落在麻机村后。
这时,其他中国战机也向敌机发起攻击。
空战持续了半个小时,中国战鹰共击落敌机3架,击伤1架。
王东来目睹了空战的全过程。
王志华说,当时17岁的父亲不知道害怕,爬到 一棵大树上四处看。他认得中国的飞机,叫霍克,翅膀前面长后面短,身子呈方型,很好认。他就这么看着飞机在空中追来追去,又是机关枪,又是高射炮。
王东来看见一架飞机在空中爆炸,另一架也拖着浓烟向机场的东北方向掉了下去。
王东来看到,他认识的胡教官带着一帮人朝一个地方赶,他就从树上跳下来,跟在后面追。追得透不过气来,跑到一个叫浩天荡的地方,看到一个雪白的降落伞挂在树上。
那是一个高坡,种满榆树。一个日本飞行员斜靠在树上,脸很瘦,手里拿着枪,浑身发抖,脚上全是血。
胡教官他们围上去,大叫“缴枪不杀”。那个飞行员就把枪放下。大人们把降落伞割开,把日本飞行员捆住,直接抬到笕桥机场的中央航空学校,后来又转送城里的广济医院,“但那人伤得太重,后来做了截肢”。
(时间:2017-03-08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