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他为抗战老兵夫妇尽孝15年
15年前,渑池县天池镇藕池村50岁的刘小上面对孤苦无依、年近80岁的抗战老兵王更志夫妇,许下“你们就是我的父母”的承诺。15年来,他坚守诺言,抛家弃舍,无怨无悔为这对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尽儿女之孝,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诺千金”,什么是人间大爱。
3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藕池村进行采访。说起刘小上,村党支部书记黄令军赞不绝口:“他真是一个好人,能坚持十几年为非亲非故、毫无血缘关系的一对老人在床头尽孝,这种人真是太好了。”
在刘小上家里,记者恰逢王更志夫妇的养女程爱玲。程爱玲今年62岁,家住山西省长治市农村,这次专程来看望卧病在床的养母。面对记者,她眼含热泪激动地说:“这些年,我爸妈多亏了大哥(刘小上),我爸妈的命都是大哥给的。”
心怀崇敬,他对抗战老兵许下诺言
刘小上是渑池县段村乡段村人,原是段村乡供销社的一名职工。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供销社破产后,他成了一名下岗职工。为了生计,下岗后的刘小上和妻子王小盘走街串巷赶集会、摆地摊做起了小生意。
2002年前后,刘小上、王小盘在天池镇藕池村赶集时认识了该村年近古稀的王更志、程英地夫妇。
王更志生于1924年11月,曾经是晋冀鲁豫太岳军区的一名抗日老战士。从1944年2月至1947年11月,王更志跟着部队南征北战,多次在战斗中立功,并担任班长,1947年11月因在战斗中负伤致残,在山西省长治市光荣退伍,并与当地姑娘程英地结婚。然而,两口子结婚多年,却没有生育。一位与王更志一块出生入死的战友看到这种情况,便把自己的女儿过继给了王更志,取名为程爱玲。王更志将程爱玲抚养成人,待其在当地结婚成家后,便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带着老伴程英地回到了老家天池镇藕池村。
刘小上、王小盘这对建国初期贫苦农家出生的夫妻,对步入暮年的两位老人无人赡养的情况不仅深怀同情,还多了几份敬意。在随后的交往中,两家人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亲近,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之后,王小盘再到藕池赶集时便住在程英地家中。在闲聊中,程英地提出让王小盘帮助物色一个养子的想法,王小盘非常上心,接连从段村老家帮其联系了好几个人选,最终都因王更志、程英地夫妇太穷而失败,为此程英地非常难过。在一次哭诉中,程英地又提出了想让王小盘做其干女儿的想法。看着老人家近乎绝望的愁容,善良的王小盘、刘小上夫妇怎么也不忍心拒绝,点头答应并承诺给两位老人养老送终。于是,从2002年起,刘小上两口子便担负起赡养王更志夫妇的责任,这十余年他们做到了不离不弃。
由于两位老人年事已高,经常生病,很多时候是同时患病,连一个照看的人也没有。刘小上、王小盘夫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商量,刘小上、王小盘夫妇于2004年8月举家搬到了老人所在的藕池村,并把户口迁到王更志夫妇名下,与老两口同吃同住,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照料起这对老人的饮食起居。
一诺千金,对老兵夫妇尽儿女之孝
2006年,王更志患上了脑梗,虽然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落下半身不遂、瘫痪在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在王更志住院期间,刘小上、王小盘夫妇每天都陪在老人身边,吃喝拉撒睡照顾老人丝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里,刘小上坚持每天都给老人擦拭、按摩身体,忙完农活回来陪老人聊聊天解解闷,一有时间就搀扶老人锻炼恢复。老人想吃啥,他总是尽量满足,从来不嫌麻烦,把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王更志这一病就是5年。5年里王更志住院10余次,都是王小盘和刘小上在床前照料,先后花费数万元。2010年冬,86岁的王更志去世,刘小上和王小盘像亲生儿女一样为老人披麻戴孝养老送终。
不离不弃,对老兵遗孀床前尽孝到如今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王更志去世前两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程英地受了重伤。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程英地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从此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这时,刘小上的儿子也已娶妻生子,王小盘不得不回到县城的家里,给上班的儿子、儿媳看家,带孙子。伺候老人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刘小上的身上。程英地卧床7年,刘小上给老人喂吃喂喝、掏屎端尿、擦拭身体、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老人家在床上躺了7年竟没有一点褥疮,甚至一贫如洗的屋里竟没有一点难闻的气息。在刘小上的院子里只要是晴天永远晾晒着尿片,在阴雨天里刘小上把尿片一片片用火烤干。老人因卧床不起大便经常解不下来,刘小上就用手掏,有时候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不舍得给自己改善生活,总是把好菜好饭留给老人,把好吃的让给老人……
刘小上说:“既然我们认了他们为父母,嘴上一句话,地上砸个坑,为他们养老送终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大义如山的深情厚谊。
曾有人怀疑说刘小上是想图谋老人家的家产。记者了解到,老刘的儿子、儿媳、女儿都在电业部门上班,日子过得比较宽裕。刘小上告诉记者,王更志老人生前一直保持着抗战老战士的高风亮节,他经常叮嘱刘小上夫妇说:“家里再苦再穷,也不能向组织开口。”直到老人病逝也从来没有向政府伸过手。记者看到,老人家徒四壁,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
王更志老人已经去世7年了,但刘小上、王小盘夫妇还把老人的兵役证、退伍证、军残证、抗日纪念章等资料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刘小上说:“这不光是老人留给我们家的一点念想,也是我们一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追忆那段承载太多苦难的战争,记录生死离别的岁月时,这些东西,可以让后人重新感受信仰的力量,自强的精神,理解和平与自由的珍贵。”
当问及刘小上:“没有任何回报,你这样做究竟图什么?”他却说:“就为一份敬意,记住和传承抗战老兵身上的精神。也是为一句承诺,做人要言而有信!”
(时间:2017-03-15 来源: 三门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