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的老兵 封存的爱情
95岁的老人,没有步履蹒跚,骑着三轮车的他悠然自得。
老人名为周福康,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一度成为媒体报道的对象,那时的周福康骑着三轮车,如今的他依然如此。
周福康有两个身份:老兵和拾荒者。
4月末的一日,记者跟着周福康行了1个多小时,老人驱车近10公里,三轮车上堆放着在各个垃圾堆中翻出的“战利品”。临别前,周福康强调他要将三轮车装满才能回家。
问周福康,这么大年纪为何还要外出拾垃圾时,老人表示起初是因为生活压力,后来则因为习惯。
这是他生活的常态。
路上的行人,不会想到这位骑着三轮的老人已近百岁,更无法料想,这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
垃圾中的一摞摞书是老人的挚爱
周福康的家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坎山塘上社区司马第,正如这具有古典意味的地名一般,坎山老街是当地的古镇老街,老人的家就在此,不同于周边耸立的楼房,周福康的屋子看上去年数已久。
两间屋子加上一个放满垃圾的院子,这便是95岁的周福康的家。
绕过几条小道,经过一番打听,终于进了周福康家的院子,屋内的周福康正坐在一张藤木椅上,背后写有“抗日英雄”的锦旗和祝愿画帖显得格外醒目。
周福康家院中的垃圾已堆积得和院墙一般高,锅碗瓢盆、瓶瓶罐罐地堆放在一起,只留下一条数十厘米宽的水泥路通向老人的家。据悉,这间旧平房是亲戚借给老人住的,而院中堆满的垃圾也是老人骑着三轮车、一次次翻着垃圾堆后的收获。
周福康的屋内也没能幸免被垃圾所占据,据老人告知,他每日9点出门拾垃圾,待三轮车堆满一般已是下午,这样的生活他已经过了数十年,“我捡破烂捡了30年了,之前因为低保的钱不够活,我便开始开始捡破烂(挣点钱)。”周福康说道。
周福康家中的垃圾可谓五花八门,两张简易的桌子和几把形态不一的椅子便是客厅里所有的家具,而在所有垃圾中,一摞摞的书堆放在桌上和地上。据老人介绍,有的书是自己在外面捡回来的,也有很多是别人买来送给他的。记者看到,老人家中好几本关于抗战的书中都有对其的介绍,周福康自豪地翻开介绍自己的篇幅,开怀大笑间能够看出这些篇章他定是翻阅过多次。
“小三轮车,车上经常载满了整整一车、叠得一人多高的废品货物回来,堆在家门口。”老人翻看的书中这样介绍着他,翻着翻着老人便投入其中读出声来,手中的放大镜便是他看书的工具。
“我每天看书,天天看。”说起这些书,周福康强调,他每日得空时都会翻翻这些书。
周福康卧室里面的桌子上也摆放了几本书,旁边摆放着放大镜,这些也容易让旁人联想起他平日在窗台前拿着放大镜看书的样子。
老人的那段发生于战争时期的爱情
周福康于1923年2月8日出生,据其介绍,十五六岁时,他在绍兴稽山中学读书读了一年半, “16岁那年,日军入侵,萧山沦陷,我从学校跑了出来,参军救国。”周福康参军之后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第70军107师的一员,1945年,他已经是中尉军衔。
1945年9月,周福康接到上级命令,70军赴台湾岛接受日军投降,“我们从福建赶到宁波再前往台湾。”
去往台湾的周福康那年23岁,他跟着部队先后辗转基隆、台北、新竹、嘉义。
据周福康介绍,到达基隆后,70军进驻了台湾的新竹,部队驻扎在新竹的国民小学,“当时留在台湾的日本人,军人是首批乘船撤回日本的,日本侨民是第二批。”在新竹的短短几个月,周福康结识了一位日本姑娘——20岁的边见须惠子。
20岁的边見须惠子当时是新竹国民小学的一名音乐老师,23岁的周福康则已经是有着中尉头衔的国军一员。二人相识几月之后,边见须惠子坐船回了日本,周福康去了嘉义。
“她有封信写给我的,她是这么说的,你是中国的将校,我是战败国的女性,我不配你。”如今,周福康所述的这封信已不在,但心里的这几句话他一直牢牢地记着。
两人的相识源于钢琴,周福康的记忆中,边见须惠子的钢琴弹得很好,“我这个人也喜欢音乐,这样两人比较能够融合。”周福康表示,相识之初,两人之间语言不通,国民小学的一名老师便在两人之间充当翻译,而钢琴也让两人关系变得亲近,“我们住在小学里面,她每次上班时就能碰见(我们),我们喜欢去学钢琴,这样子两个人比较亲近了一些。”
据周福康介绍,他在台湾待了一年多,1946年,边见须惠子乘船回了日本,至今都不知下落,“她回去以后,台湾的百姓告诉我,她的船碰到水雷被炸沉,台湾新竹国民学校里面有她的档案,但是到日本无法找到这个人。”
如今,70多年过去了,周福康依然记得边见须惠子乘船当日,他前去送行的情形。
“对于边见须惠子,从我个人来讲,我是喜欢她的,但从现实来讲是不许可的。”周福康这样总结自己这段过往爱情。
1946年,经由新竹国民小学的老师转达周福康,边见须惠子在基隆港将被遣送回日本,得知消息后的周福康便从新竹赶往了基隆港。到达时,边见须惠子已经在基隆港的仓库里面,周福康和边见须惠子在基隆港做了最后的告别,“我也不懂日语,只能让人转达下,我是来看看她,向她做了个告别。”
捡垃圾变成了生活的重要部分
周福康生性乐观,他说自己捡了30多年的垃圾,起初捡垃圾是迫于生活压力,但这么多年下来,这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种习惯。
4月下旬的一个晴天,记者跟着周福康走了一趟他的“拾荒路”。
平日里,周福康的三轮车都停放在院中的角落里,为了坐着舒服点,三轮车的座椅上放置着一个枕头,老人戴上自己的帽子后便熟练地将三轮车开出院子,车速不快但也让旁人看着有些许的担心。周福康对此却不以为然,因为数十年来他日日如此。
周福康家附近的桥口就有一个垃圾池,由于接受采访,周福康出门的时间较平日晚了两个小时,垃圾池里只剩角落处有垃圾。周福康慢慢停稳三轮车后,便下车徒手找寻垃圾,他将别人吃剩的饭盒里的饭抖落掉,空出来的纸饭盒搜集起来放入车中,除此之外,一些纸板、废弃的玻璃等都是他的目标。
当日,周福康在桥头的垃圾池里收获甚微,几分钟后他便再次开启三轮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顺着当地的东升路,周福康一边开着三轮车一边朝路边张望着,有时看到马路对面的纸盒,老人会小心翼翼地驱车过去,捡完后再次回到正常车道。
一路上,周福康停了数次车,由于临近中午,他的收获并不多。1个多小时后,老人开车拐到了一小区的路口处,路口的公厕前方挨着一座垃圾池,垃圾池附近传出临近夏日的厕所的阵阵恶臭味。周福康停稳三轮车后缓慢走下车子,自出发以来,此处是周福康当日最大的收获点。他再次熟练地将手中的垃圾抖落抖落,待干净后一个个地放进三轮车后面,垃圾池旁边一堆破碎的玻璃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又将玻璃一片片清理干净,放进了车后面。
1个多小时里,周福康驱车行驶了近七八公里,三轮车上也开始慢慢堆积起各种垃圾杂物。老人车速虽不快,但看着马路上过往的车辆,总让人为他捏一把汗。周福康本人却不以为然,“没事,我把车子后面装满了就回家,每天都这样。”据周福康介绍,有时候,他会一个人开着车在外面拾到天黑再回家。
回到家中的周福康,闲暇时间就看看书。老人的卧室没有经过特意的整理,床上的棉被简单地叠放着,一台老式的风扇立在窗前,这就是周福康夜晚睡觉的地方。
日复一日的拾荒、看书成了周福康的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2017-04-30 来源:京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