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抗战老兵拒内战当逃兵60多年:打鬼子没打过中国人

        远征胜利后,杨良平因作战有功,晋升为副团长。

        离家8年后,他与老家父母第一次通过书信取得联系,他给家里寄去一张“戎装照”。据说,母亲拿着照片像疯了一样,在村里见人就说:这是我儿子,他成了军官。

        幸福来得很短暂。

        1946年6月26日,国共两党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第二年春天,杨良平所在的部队71军88师接到命令,紧急从云南赶赴湖南,参加内战。

        “很多战士想不开,中国人为什么打中国人?”杨良平说,战士思想纠结,部队的情绪很快受到影响。“战士觉得赶走日本鬼子,可以回家娶媳妇,孝敬父母了,不想战争又将他们拉入生死中。”

        在部队整装开往湖南时,“部队里出现了异常”,每个团都出现了逃兵,几乎一夜之间有的连跑掉20多人。

        为整顿军纪和“杀一儆百”,部队加强对逃兵的惩戒,当着千人大会枪杀一名逃走的士兵。“我要回家,我不要打仗!”那名士兵被枪决前,哭着喊回家的声音,一度让在场的很多士兵流下眼泪。

        不久,一名士兵向杨良平报告,称他们团逃跑的一名士兵被抓回,如何处决。杨良平让将人带进他的营房,由他处理。

        待那名士兵离去后,他给这名战士松了绑,在他的帮助下这名士兵离开了部队。

        部队开到湖南衡阳时,杨良平也跑了。

       “我真的不想参加内战,我做了内战的逃兵。”多年后,说起当时出逃的情景,他闭上眼睛,似乎在想什么。

        60多年前,在一个雨夜,这名国民党副团长经过怎么的内心纠结选择做逃兵,也许只有他知道。

        从此,他将叫了10多年的名字杨明改为杨良平。

        逃离开部队去哪里呢?杨良平不知道。反正不能回家,担心做逃兵被抓枪毙,他决定先到云南保山躲避,等形势好了后,再另做打算。

        沿途,他白天躲着睡觉,晚上走夜路。为避人眼目,他挑些山路翻越一座座大山行进,3个月后,杨良平到达保山。

        改名后的他,以躲避战火的上海人自称,在金沙江边搭建了一个草棚,靠穿越边境到越南做一些药材生意,过着隐居的生活。

        1948年底,他辗转来到上海,并在铁路局成了一名工人。

        1949年3月,在铁路局工作的他,要被迁往台湾。由于杨良平当时悄悄做了一些地下工作,甚至把两部车子都送给了共产党,铁路局说他是共产党,就把他留在了杭州。

        后来,杨良平进入南京华东革命大学就读。1951年,杨良平和妻子陈秀珍结婚,并到山西开始新生活,结果,老人“在那里把妻子丢了”。

        这是一段被老人称为“太悲惨”的离别。杨良平回忆,当时政府领导找他,认为“陈秀珍是资产阶级小姐,你是工人阶级,你们必须离婚”。

        杨良平拒绝。1952年一个深夜,一群人把杨良平捆起来,在地洞里关了几个月后,送到煤矿挖煤。杨良平偷着跑出来后,四处打探妻子的下落,几个月后也无任何信息。

        “真是想死的心都有”。担心再次被抓,他前往云南谋生,自此与妻子离别。思念妻子成疾的他,在看破红尘后,在云南保山的一座寺庙里做了和尚。

        随着时间抹平记忆的伤痕后,他又还俗,并与保山一当地女子结婚。从此,将身份隐藏到2006年。

        回家:“我亏欠母亲一生的眼泪”

        初夏的新昌大佛寺边,树木茂盛,一个平常的傍晚,93岁的杨良平回家了。

        灰布衣衫,戴着眼镜,身形瘦削,50多位家族后代前来迎接这名阔别74年的长辈。72岁的杨继沛是杨良平已故大哥的长子。

        “我奶奶临终前最记挂的就是你。奶奶一直很小心地保存着这张照片,直到她去世。”杨良平听着,身体轻轻颤抖着,嘴里轻轻呢喃着:“我这次回来就是要去磕个头的。”

        “杨氏良平,善良和平……淞沪会战,南京保卫,征战中原……”在晚餐前,侄子杨继江代表全家族读了一段对老人的欢迎词,四字一句,将老人八年抗战的情怀和少小离家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5月12日清晨,老人家要为父母上坟。刚到山脚,杨良平老人就抑制不住地激动起来。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视力不好,后辈们想把老人背到墓前,但老人拒绝了,并不容商量地说:“我要走着到父母坟前。”

        “爹、妈,原谅儿吧,忠孝没能两全,当兵8年,我一直在战场上打鬼子,没有打过中国人……你们的儿子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游子回归,乡音已改,鬓毛已衰。

        父母坟前,洒一杯白酒,烧一点黄纸钱,叩首再叩首,他所要将一生的眼泪留给黄土下的母亲。

        在老家那口老井前,杨良平久久地触摸着,不肯离开。

        5月13日,志愿者和媒体帮杨良平找到了失散59年的妻子陈秀珍。但是杨家的晚辈在怎么和杨良平说这件事情上显得分外纠结。杨良平的外甥说,大家都很纠结,谁也觉得承担不起这个责任,都选择了沉默。

       家人能做的就是陪老人,在新昌老家和杭州走走,逗他开心。“也许是老人最后一次回故乡,这样的喜事不给他说,会留下一生的遗憾。”多名家属思考良久后,决定告诉老人家。

        “啥,她还活着?”杨良平得知妻子还生活在南京后,吵着要到南京去看看。“我想看看她,都50多年不见了。”老人显得很平静。

       “我是完成心愿的。”老人说,他不会激动,也不会悲伤。

        5月17日,在双方亲属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杨良平来到南京,并于下午3点在南京一家咖啡厅见到了朝思暮想寻了59年的妻子。

        两人双手紧握,两个思维清晰的老人相互搀扶着坐在椅子上。“你是秀秀,我是杨良平呀,你能看清楚我吗,我看不清楚你了。”两位老人交谈着,亲人全部退出房间,给两位老人一点私人空间。

        1个小时,2个小时……,两位老人聊了3个小时。

        “我原谅他了,我不知道他是国民党军官。”原来,杨良平娶妻后,一直将抗战的经历埋藏内心,他一直觉得自己连累了妻子陈秀珍。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冯志刚,原题:《一个抗战老兵的战争与和平:拒绝内战隐姓埋名当60多年逃兵》本文系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