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绍兴博物馆出发 聆听诸暨抗日老兵的声音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确定为: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是链接过去、现在、未来的纽带,有责任带领公众回顾历史、贴近历史、正视历史。
由此,绍兴博物馆特意发起了“从绍博出发——探访抗日老兵”活动。
“没想到,我们的拜访,会让老兵爷爷开心地落泪!”从诸暨回到绍兴的路上,11位绍兴职业技术学校和绍兴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的大学生挥之不去对四位诸暨抗日老兵的满满回忆。
5月13日,也就是世界博物馆日的前一个中午,他们从绍兴市博物馆坐大巴车出发,赶赴诸暨城关镇与乡村,看望这些曾为抗日卫国奉献热血青春的年迈老人们。
阳光下,大家一路奔波,在“我们爱老兵网”诸暨志愿者们的热情带领下,先看望家住暨阳街道的93岁老兵徐如忠与97岁老兵马乃康,随后又赶赴王家井镇,看望97岁老兵陈炳良,最后在傍晚五点前返回暨阳街道看望97岁老兵边招财。
“四位抗战老兵的精神都不错,尽管年已九旬。”全程陪同学生志愿者的博物馆馆长金燕情不自禁地感叹。为了帮助当今的大学生们牢记抗战历史,绍兴博物馆特意开辟半天“绍兴抗日烽火”专题讲座,剩余半天就直接带领他们赶赴诸暨看望幸存的其中四位抗战老兵。
“感谢你们!感谢你们!”93岁徐如忠老兵紧紧地握住志愿者们的手,声音哽咽,泪水则情不自禁地在眼眶里打转。一人独居诸暨城关郊区的他,一见大巴车,就从租住的二楼巍巍颤颤地走下一楼空地,开心迎接从绍兴与诸暨城关赶来的志愿者,待志愿者们把他送回二楼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徐爷爷一定要跟随志愿者下楼,并一直到大巴车边,目送车子远去.....
志愿者们眼前的老兵徐如忠即温和又孤独,当年的他曾是青年远征军201师603团2营6连2排任机枪手,自幼家境不错的徐如忠,毕业于诸暨浬浦翊忠高小,在上中学期间,自愿从军卫国,1939年考入第四战区广西柳州通讯指挥部译电班学习.......因为历经生活坎坷,徐爷爷生活条件保持着简朴,终日与收音机为伍。
“徐爷爷,你的电话号码多少?”细心的绍兴博物馆工作人员张丽君得知老人说平时独居孤寂,只有靠看听收音机与拿放大镜看书打发日子,她想下次为徐爷爷寄些书看。此次绍兴博物馆也为每位抗战老人们准备了两本《绍兴文博》、《兰亭故事》及牛奶、各式水果与饼干。
志愿者们的第二站,是看望97岁老兵马乃康。马爷爷读过黄埔军校17期7分校,1943年,担任过42军24师1团机枪连副连长,去支援过陕西战场。他描述起当年的前线战壕,条件异常艰苦,生病无处医,根本没有充足的药品,只能靠自己年轻的身体去抗。为了能确保身体健壮,平时一有机会,马乃康会用最简单的方式锻炼,做引体向上与单杠中的动作.....如今的马爷爷,尽管需要两人搀扶才可以行走,不过他耳聪目明,回忆起抗战往事,精神十足,还仔细询问志愿者来自何方,随后立即抱拳感谢每位探望者!目前,他的身边有儿子陪伴。
志愿者们拜访的第三位老兵,是家住王家井镇的97岁老兵陈炳良,他参加过钱塘江保卫战。陈爷爷回忆,1940年冬天的大雪天,他所在的部队赶赴杭州守卫钱塘江,在派桥、前清、坎山一带迎候敌人,当时日军进攻到七堡一带。大概在腊月12日13日,他们的连队不慎进入日军伏击点,被对方密集的轻重机枪覆盖,猝不及防中,一下子倒下了许许多多战友,陈炳良滚到烂田下,子弹从头上飞过,帽子也被打掉......在极度危险中留下一条性命。目前的陈炳良从去年开始可拿每月500元的精简补贴,膝下有3儿、2女,他与儿子一起生活。
临近傍晚五点,志愿者们赶回诸暨城关镇,看望97岁老兵边招财。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边招财爷爷,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热情开朗的他拿出当年校训中的一幅“亲爱精诚”想赠送大学生们并提醒:“愿所有同学能“相亲相爱”,对学习与工作“精益求精”,并以诚待人。”最让同学们遗憾是,1999年从台湾回大陆定居的边爷爷,因生活波折终身未婚,目前有退休金的他,花钱请阿姨帮忙照顾生活。
一天两百多公里的奔波,从绍兴博物馆到诸暨城乡的抗战老兵们家,所有志愿者们都思绪万千,眼前这些为保家卫国付出所有的抗日老兵们,依然有着铮铮铁骨与满腔的爱国情怀。但历经生活坎坷的他们也摆脱不了长长的孤孤寂,需要更多人关怀与看望。学生志愿者们了解到,目前,诸暨还有60多位幸存老兵。
此次看望抗日老兵,是绍兴博物馆2017“5.18国际博物馆日”所策划的活动之一。
这一周,绍兴博物馆围绕“纪念建军90周年,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开展一系列活动:“绍兴抗日烽火”专题讲座,从“从绍博出发——探访抗日老兵”,“声韵中的历史”——绍兴历史故事朗读比赛,“绍兴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回顾成果展”巡展进社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抗战历史,牢记爱国精神。
(时间:2017-05-19 来源:浙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