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参加八路军 孟昭身一颗手榴弹活捉仨鬼子
人物档案 孟昭身,1927年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化雨乡孟堂村,1942年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任十六军第47师坦克团第一副团长兼参谋长,十六军第32师坦克团参谋长,四十军119师坦克团第一副团长兼参谋长,四十军第120师坦克团团长,坦克第五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核心提示
1942年,只有15岁的孟昭身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孟昭身机智勇敢,用一颗手榴弹吓跑两个鬼子,活捉了三个鬼子。他多次负伤,甚至差点瘫痪,但他始终勇往直前。他说,跟共产党走就一定能有所作为,把自己奉献给党才能一生无悔!
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孟昭身仍是沈阳第四干休所管委会主任。他说,既然同志们信任我,我就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目睹“金乡惨案”,15岁少年立志当八路打鬼子
5月17日,记者在沈阳见到了孟昭身,虽已年逾九旬,他依然身姿挺拔、神采奕奕。虽已定居沈阳60多年,说话仍带有浓重的山东口音。
1927年,孟昭身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化雨乡孟堂村,那里临近豫皖苏三省,紧靠着微山湖,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乡村。这里是徐州的西北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孟昭身清晰地记得,1938年初,日本鬼子侵占了他的家乡,时常到公路两旁的村庄抢东西、抓人。有一次,日本鬼子在附近的村庄一下子就抓走了几十人做苦力,过了两个月,只有几个人逃了回来,其他人生死未卜。
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这一年的5月13日至17日,日军在金乡县境内屠杀百姓3347人,烧毁民房670余间,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被毁灭,变为血海尸山。
讲到这,孟昭身红了眼眶,声音颤抖:“日本鬼子太残暴了!1938年5月14日早上,一股日军抓了21个老百姓,把他们押至金乡东南城角城墙上的一间筒子屋内,然后一个个喊出来,刀砍之后踢下城墙。为了防止有人生还,日军还投掷了20多枚手榴弹。”
自那以后,金乡县老百姓只能东躲西藏,在担惊受怕中熬日子。
1942年初的一天,日本鬼子又来到孟昭身所在的村庄扫荡。父母怕他被抓走,就让他躲到亲戚家,孟昭身只住了几天就悄悄跑回家。当时,这个只有15岁的少年已经意识到躲藏终究不是办法,要阻止日本鬼子烧杀抢掠,只能站起来反抗。
“爹,我不能这么整天东躲西藏的,我要去当兵。”孟昭身下定了决心。
“你要当什么兵?”父亲瞅着儿子,充满疑惑地问了一句。
孟昭身的父亲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在金乡县,老百姓看到的和听到的有两种兵,一种是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另一种是日本人扶植起来的保安队,也就是汉奸。
孟昭身坚定地说:“当八路军,打鬼子、除汉奸。”就这样,15岁的少年走上反抗的道路。
两个人伏击日本兵,打跑俩抓了仨
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扫荡,驻扎在金乡县的八路军队伍经常转移住所。孟昭身和村里一个老乡,一大清早便从家出发,挨个村子打听,直到太阳快落山时,才在离他们村子10多公里的耿楼村找到了八路军化雨区中队。
当时,八路军队伍的条件极为艰苦,没法给孟昭身配枪,但给了他和老乡每人两颗手榴弹。到了晚上,孟昭身激动得睡不着觉,他抚摸着两颗手榴弹,望着家乡的方向,心里念叨:“爹、娘、奶奶,我参加八路军了,有手榴弹了, 我一定好好干,杀鬼子……”
1944年冬,区中队得到情报,一队日本鬼子将乘汽车从金乡县袁集村路过,他们当即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打一个伏击战。
那天,区中队的主力部队埋伏在村外的沟边、崖下,密切地关注日军的动向,其他同志则埋伏在附近准备策应。孟昭身和一名新入伍的同志埋伏在村边一个荒废的猪圈里,准备截断日本鬼子的退路。
太阳渐渐偏西时,孟昭身听到远处传来了汽车行驶的声音,又听到“轰”的一声,日本鬼子的汽车被地雷炸翻。区中队队长大吼:“打!狠狠地打!”顿时,枪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
日本鬼子乱成了一锅粥,跳下车像无头苍蝇一般乱撞,胡乱放了几枪后便逃跑了。
孟昭身还没来得及从隐蔽的地方跑到战斗现场,伏击战就结束了。就在他泄气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呜里哇啦的说话声。
“是日本鬼子。”孟昭身和战友赶紧隐蔽好,向说话声传来的方向仔细观察,发现有三男二女5个鬼子兵,正朝他们这边摸索过来。
“一定是掉队的。”孟昭身小声和战友说。“小孟,我们怎么办?能打吗?”战友当时有些顾虑,毕竟他们就俩人,能对付得了5个日本兵吗?孟昭身坚定地说:“行!小鬼子在明处,我们在暗处……”
说话间,日本兵已经离他们隐蔽的地点不远了,孟昭身果断投出一颗手榴弹。一声巨响后,走在最前面的两个男兵连滚带爬地逃跑了。另一个男兵被炸断了腿,那两个女兵吓得跪在地上不敢动弹,3个鬼子被孟昭身给俘虏了。
因为战斗中表现得机智、勇敢,孟昭身受到了表扬。
没有麻药和手术刀,医生用剃刀划开皮肉取出弹片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随时面临着流血和牺牲,孟昭身曾多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差点瘫痪。现在,他的身上还有那次受伤留下的疤痕。
那是在1943年底,日本鬼子要从单县往金乡县运粮食。县大队获得这一消息后,组织几个区中队打伏击,孟昭身所在的化雨区中队也参加了那次战斗。
伏击战中,日本鬼子进行了疯狂的反击,一发炮弹在孟昭身的身边炸开,一枚弹片直接打进了他的腰椎。
孟昭身当时就躺在地上无法动弹,疼得汗珠子直往下淌,但为了不影响战斗,他咬紧了牙关,没有出声。
一直到战斗结束,战友们才发现孟昭身负了重伤。医生检查后,发现弹片打在腰椎的第四节和第五节之间的要害部位,而且很深,需要立即动手术取出来。
时间紧迫,而战斗发生地离医院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医生临时决定,将孟昭身抬到附近牛庄子村头的一棵大树下面做手术。
战友们找来一块破席子,当作临时手术台,又从老百姓那借了一把剃头刀当作手术刀,放在火上烧一下,就算是消毒了。
不过,当时手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麻药。医生担忧地说:“小孟,没有麻药,直接取弹片会很疼,你要挺住啊。”
“你放心吧,我挺得住!”孟昭身毫不迟疑地说。
然而,手术远比医生想象的复杂。因为弹片太深,要用剃刀把伤口处的皮肉完全拉开,才能看到准确位置。尽管手术之前,孟昭身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手术过程中,还是难忍疼痛、挣扎起来。战友们使劲按着他,班长李树祥在他耳边鼓励说:“孟啊,挺住,你一定要挺住!弹片一定要取出来,要不你就会瘫痪,再也当不成兵了,不能和我们一块儿打鬼子了……”
班长的话犹如一支镇静剂,让孟昭身安静了下来,他死死地咬紧牙,心里默默地念叨:“打鬼子,打鬼子……”
弹片终于取出来了,孟昭身疼得昏死过去。由于伤势过重,他被战友抬到附近的司马集镇养伤,过了两个月,身体才渐渐好了起来。这时,孟昭身又接到新的任务,给区中队苗指导员当通信员,他二话不说,收拾好行囊立刻出发。
到了新的岗位,孟昭身依旧保持着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每次战斗中,他都能保持通信的畅通,也正是凭着这股子精神,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执行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孟昭身始终以党旗下庄严的誓词鞭策自己,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直到和平年代,他从未忘记自己当初的誓言。他始终认为:无论什么出身,只要坚信共产主义理想,跟共产党走,就一定能有所作为;无论本领大小,只有把自己奉献给国家、民族,才能一生无悔。
侧记
不辜负同志们的信任
站好最后一班岗
□本报记者/王敏娜
1986年,孟昭身正式离休,结束了40多年的军旅生涯。
不过,孟昭身并未在家颐养天年,而是进入当时的沈阳军区联勤部第四干休所管委会,肩负起管委会主任的重任。
管委会工作并不轻松,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一是维护老干部的利益;二是当好党委的参谋;三是搞好工休关系; 四是协助干休所抓好中心工作。
尽管事务繁忙,而且很多事情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甚至“得罪人”,但是孟昭身任劳任怨,从不推脱。他担任管委会主任的这20多年间,第四干休所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全军先进干休所。
最近几年,孟昭身考虑到自己年龄偏大,萌生了退意。但是同志们的信任,让他无法放弃。
“上次改选管委会主任时,有效票是55票,我得了54票,缺少的那一票是我自己投的。”孟昭身说。
为了不辜负同志们的信任,每当干休所遇到难题需要处理时,孟昭身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他告诉记者:“今年我91岁了,回顾这一生,能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的一员,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贡献,我是幸运的。想想那么多牺牲的战友,我辛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同志们既然信任我,我就一定要坚守工作岗位,站好最后一班岗!”
□本报记者/王敏娜 文/摄
(时间:2017-06-07 来源:辽宁日报 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