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抗战老兵“归队”,志愿者关爱让亲人深为感动
记者 张海滨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不畏艰险,不惧生死,奋勇杀敌,成为抗日战场上的一名无畏勇士;平时,他乐观豁达,虽历尽磨难,但没有消沉,一直心地坦荡,乐观向上……
6月24日,东阳市阳光公益志愿者协会关爱抗战老兵的片区负责人张志栋,带领4名关爱老兵志愿者和4名东阳籍抗战老兵家属代表,前去送陈福球老兵最后一程,并将无法亲到灵堂祭拜上香的志愿者和老兵家属的上香礼包送至“归队”老兵家属手中,以表大家的哀思。
协会秘书长吴爱红代表东阳市阳光公益和所有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在追悼会上致悼词,回顾了老英雄从前的抗战事迹和志愿者的关爱回忆。
陈福球出生于1917年,东阳市六石街道石塔山村人。1938年8月,21岁的陈福球被抽壮丁,踏上了艰苦的从军之路。经过6个月的军事训练后,被编入74军58师244团2营2连。74军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中一块耀眼的王牌,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多次会战,被日军称为“最恐怖中国军”。
陈福球成为这支“虎贲之师”的一员,配备了一支79式步枪(中正式)、4个手榴弹和200发子弹。在第一次长沙会战至关重要的高安战役中,陈福球加入“敢死队”,一举捣毁鬼子一个军火库。在夺回高安的战斗中,陈福球被分在一个重机枪小组里,小组一共4个人,拥有一挺德制马克沁重机枪。大战过后,他们这4个人的重机枪小组,就剩下陈福球一个人活着。他所在的244团1000多号人,剩下不到40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陈福球回到家中,以务农为生。
“陈老英雄真的是有福之人,抗战时期七八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都没有负伤。在金华的侄女家养老,一个月能喝一坛半(45斤)黄酒,几乎没有看过病住过院,百岁的他没有一天床头债。”吴爱红说,欣慰的是,老人走得跟睡觉一样安详,没有痛苦;遗憾的是,老人没能等到他只剩六天就要到来的百岁寿诞。
“今年,东阳就有12位抗战老兵‘归队’了,现在关爱抗战老兵就像在与时间赛跑。”吴爱红说,让她欣慰的是,她赶上了见老人的最后一面。
6月17日,吴爱红正在前往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路上,得悉陈福球在医院病危,她当即决定赶往病房探望陈老。
“阿公,阿公。”吴爱红拉着老人的双手亲切叫了几声,此时的陈福球只能用眼神与她交流。陈福球的心率、呼吸明显衰弱下去,吴爱红用手背皮肤不断地测试着老人额头上的体温。就这样,老人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老人没有子女,侄女夫妇侍奉他胜似亲生。老人“归队”当天,除了一个在杭州的外甥女没办法赶回来外,至亲的十一位亲人和两位关爱老兵志愿者吴爱红、王佳丽都在场。
老人的亲属怕影响了吴爱红的考试,劝她先去考场。吴爱红坚持要送老兵:“对阿公的关爱只有这一次,考试明年还可以重新再来。”吴爱红的右手指带有伤口,刚做过缝针手术,但她不顾感染的风险,带着手套,认真仔细地和亲属一起,为陈福球擦身换穿寿衣。
吴爱红的举动,让老人的亲属深为感动。老人侄女要认吴爱红做女儿,希望“我们一定要一直像亲人一样走下去”。
(时间:2017-06-27 来源:金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