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县99岁抗战老兵寻恩人,只为有生之年的祭拜
家住河南省镇平县贾宋镇的康合连要为99岁的老父亲(抗战老兵)寻找恩人。为了却父亲心愿,希望他有生之年能亲自去祭拜恩人。
1942年,已过22岁的康成安参加国民党革命军第59军。1945年,在宜县(湖北省宜城)豫西鄂北战役中受伤,被一名叫王友基(音)的当地人收留,1948年回乡务农。7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经99岁的康成安一直念叨着寻找当年的恩人。近几年来,康成安的家人一直在寻找。家住漯河市的女儿通过漯河抗战老兵群发布信息,康合连通过南阳抗战老兵群、康氏研究协会求助,襄樊志愿者协会得知消息后也伸手援助。“父亲当年打仗的地方都是大山窝,车也进不去,所以一直都没有消息。我们做晚辈的一直想尽点孝心,尽快帮父亲圆梦”。
如今,近百岁的康成安身体还不错,有点耳背,但是思路清,语言表达尚好。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曾在战场上“死”过三次。在战争中,一颗子弹落下来掉在身边,没有爆炸,捡回一条命。一个村参军22人,除了自己其他的都没能活下来。子弹把钢盔都打烂了,头皮受伤不算严重。耳朵就是那个时候受伤的。最悬的一次是1945年,在宜县(湖北省宜城)大战,当时子弹从脊梁左边骨头缝里进去,斜着穿过肩膀又出来了。当时是全团在王家大山、长寿店一线与日作战,狙击敌人两天一夜,由于敌多我少,敌人用机枪扫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部队通知让撤退,旁边的战友刚起身就被打倒了,只剩下五人的时候,康成安抱着枪就地一滚,滚到一道沟里,再起身往附近的竹园里跑,子弹在竹林里乱飞。在敌追至四五十米远处,跑着跑着康成安腰里一沉,被打趴下了,血淌得军装和衬衣都湿透了。等醒过来后,掉队的康成安跑到一个老乡家,在彭家湾一个吴姓人家住了一个晚上。随后跟老乡一起躲避到山上,被当过兵的王友基(音)带回岳父家养伤。啥时候养好啥时候去找部队。王友基是长寿店(今长寿镇)的,当年他挑着担子搀着康成安一起下山,在王友基家整整待了56天,每天一碗咸牛肉、一碗腊肉、一碗咸鱼、一碗油炸粉条换着吃调养身体。其间还给康成安做了衣服,买了草帽子,不让他干一点家务活。直到养好了身体才让离开。
寻找恩人成了他的心头大事。一提起恩人,老人的话就多了起来。老人不止一次向子女们表达要寻找当年救命恩人的心情。
这么多年了,康成安老人一直想回去看看那户人家,新中国成立后当了大队干部,白天忙,夜里想,一直没机会寻找。现在老了,当年的记忆越发清晰。据康成安老人介绍,当时那个村只有五六户人家,王友基家里最小的一个姑娘才6岁,名字叫小香,其他人都比自己大10多岁。康成安说,当年的小香现在也得有八十岁了吧。康成安表示,哪怕是让自己亲自去给恩人上个坟,去看看恩人后代也好。
如果你有什么线索或者建议,请拨打13949330326,让我们一起帮抗战老兵圆梦。
(时间:2018年7月4日 来源:澎湃新闻问政 作者:镇平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