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完成祖辈心愿 海门籍抗战老兵后人来通寻亲
重庆到海门,相隔一千多公里的距离,如今看来并非遥不可及,但对于郁志东一家来说,这趟寻根回家的路,他跟父亲郁有光两代人,却走了将近70年。
10月2日,三厂工业园区大洪村郁卫全的家里热闹极了,来自重庆的郁志东一家在大洪村郁氏宗亲的带领下,终于踏在了祖父郁纯夫的故土上。
郁志东:昨天我们的父亲(郁有光)看着我们在群里发的,高兴得一晚上没睡,我心情也特别激动,包括我的母亲,我的姐姐,我的妻子他们。
郁纯夫生于1909年前后,出生在以前的青龙港附近。军校毕业之后,曾任南京27枪炮厂后勤保障科科长。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郁纯夫跟随当时的国民政府迁都到了陪都重庆。之后,郁纯夫与重庆万州女子张永珍相识成婚。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郁纯夫所在的单位减员分流安置,郁纯夫盼家心切,想趁此机会返乡探亲,约妻子同行,因张永珍当时怀孕,没能一同成行。
期间,已经返乡的郁纯夫,思念妻儿,曾写过两封信给妻子,希望妻子来海团聚。后因国共内战全面爆发,通信阻断而失联,几十年来杳无音讯。张永珍独自带着孩子们长大,当儿子郁有光也有了郁志东等四个孩子之后,年老的张永珍思夫心切,郁有光的寻根之意由此而生,对远在千里之外的祖籍海门充满期待。
郁志东:我父亲通过很多关系,在重庆的兵工志,还有当地二期兵工厂遗留下来的一些退休员工,向他们了解打听,都没有什么消息,还通过海门市公安局,协助他们去查,因为年代已久,好多没有结果,所以我父亲一直怀着寻父的梦想,一直没间断。
时光匆匆,多年来,郁有光心里总是萦绕着母亲的嘱托——寻根觅亲。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海门市的郁氏文化研究所得知了这个情况,并决定帮助郁有光寻根问祖。经过四个多月的排查和多方寻访,根据民俗专家的研究、比对分析,最终郁氏文化研究所认为,郁纯夫在世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不过三厂工业园区大洪村应该就是郁纯夫老宅的所在地。
郁氏文化研究所所长郁志发:青龙港的码头塌掉以后,就北迁了,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我们没有灰心,很有决心地一定要找出来,他们肯定有老宅,有朋友,有邻居,有亲戚,肯定有的。后来有海门市民俗专家邹仁岳,我们问了他,青龙港搬迁的意思,他告诉我们,已经搬到大洪镇这边,原来我们打算地毯式地搜索,不知道搜索到哪里了,他告诉我们大洪镇,范围就小了。
10月2日,迎接郁志东一家的就是郁有光的堂弟郁卫全,目前住在三厂工业园区大洪村。郁有光日夜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踏上祖籍海门的故土,与家乡人团聚,遗憾的是,由于身体原因,郁有光此次没能成行,不过,儿子和女儿能够尽了一份孝心,也算了了老人的心愿。
郁志东的姐姐郁蜀莹:看到这么多的亲人,我们是为了完成我父亲和我姑姑70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今天很不容易,通过多方的寻求,在几乎零的信息当中,能够有这么好的线索,感谢各界人士,让我们找到了根。
(时间:2018年10月6日 来源:南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