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泰和杏岭:百岁抗战老兵回母校

      2019年春节,对于浙江台州的王洪樵先生来说,是三喜临门:正月初四,他在江西泰和儿子家里度过了100岁生日;正月初九,王洪樵回到了他的母校——国立中正大学旧址;这一天,也是他的孙子王裕华、孙媳管庆丽的新婚大典。

      人逢喜事精神爽。王洪樵今年整整100岁,但喜欢锻炼、身体健康、思维清晰、步履矫健、可不戴眼睛写字,除耳朵有点背以外,没其他毛病。国立中正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和县杏岭村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而王洪樵正是这所学校文史系的大一学生,他曾经在这里学习生活了一年。他清楚地记得,创办之初,正大设政治、文学艺术、理、工、农五学院。学校的创建和胡先骕校长的知人善用,在“名人名校”的构想下,他招纳才贤,许多一流学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是有众多江西籍学者,在爱乡爱国的热忱之下,纷纷放弃原有优越的工作条件报效乡梓来正大任教。校名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

      正如校歌里所咏:“扬六艺,张四维,励志节,戒荒嬉”,胡先骕校长治学严谨,王洪樵学习任务繁重。他最喜欢语文、政治、英语,听过蒋经国、熊式辉等人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事紧急。大一、大二学生都要军训。王洪樵跟着教官也学会了队列、打枪、投弹等基本技能。学校成立了战时服务团,王洪樵的国文老师姚显微就是在前线牺牲的。王洪樵很喜欢听姚显微教授的课,姚教授曾师从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学识渊博,讲课生动,那略带兴国口音的普通话是那么引人入胜。一年后,王洪樵被严父召回浙江,考取位于丽水碧湖附近的国立英士大学,不久,日军进攻丽水,学校搬迁到泰顺。读大三时,国家号召青年学生参军,王洪樵感叹:“普天之下,已容不下一张书桌”,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青年军”,受训后编入209师639团三营九连任中尉干事。把自己所学所识,献身给伟大的民族抗战事业。2015年,人民政府为王洪樵等抗战老兵佩戴“抗战英雄,民族脊梁”绶带,表达对老兵们真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让老人无尚荣光、感慨万端。

      正如校歌里所唱:“澄江一碧天四垂,郁葱佳气迎朝曦。”当年,中正大学名家汇集,成为一时之盛。师生们造福桑梓、报效祖国,在距抗日火线仅一百多公里的大学辛勤耕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难忘的回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立中正大学随即迁往南昌望城岗。2006年,王洪樵来过一次杏岭,然而来去匆匆;今年,再回母校,在孙女王媛、曾孙王在楚的陪同下,百岁老人按捺住心中的激动,仔细看,认真听,时而开怀,时而泪花晶莹。

      正如校歌里所嘱:“修已安人奠国基。继往开来兮,责在期!”抗战胜利后,王洪樵老人当了中学老师。后来又调任人民银行工作。也曾受到过磨难,但老人觉得幸福更多。1986年,王洪樵从台州人民银行退休。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人民银行系统20个最可爱的退休干部,享受抗战老兵待遇。

      1964年,王洪樵的儿子王宗猛在泰和参加工作,在林业部门一干就是几十年,最后在泰和县林业局退休。儿媳周文卿也是林业工人,长期在基层。王洪樵只有这一个儿子,有三男二女四个孙辈,有三个曾孙。正月初九结婚的王裕华,是最小的孙子,在广州市开环保设备公司;最大的曾孙王在楚,是泰和中学高二学生,喜欢数学,为人机敏,学业颇佳。

      往事如烟。从立校之始到1949年,该时期的国立中正大学,前有抗战艰辛后有内战纷乱,在不平静的时代大背景里,正大师生的勤勉奋进,使正大成功跻身民国一流学府的行列,为全国19所国立大学之一,并被誉为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国立大学,诸多学科均为民国时期学界之翘楚。如今,旧校址上一座崭新的学校——泰和县杏岭姚显微学校巍然屹立。薪火相传,弦歌不绝。正如王洪樵老人所企望的那样,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从这里起步,学业有成,为国家建功立业,又叶落归根,回报这深情的土地。

     (时间:2019年2月14日    来源:中国吉安网    作者:黄从周、李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