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重阳之约!37位抗战老兵南京再聚首,共忆峥嵘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用这句诗来形容这场相聚,再合适不过。10月6日下午,南京站迎来了8位从上海赶来的抗战老兵,他们精神矍铄,胸前挂满勋章,齐刷刷的军礼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致敬。

10月6日,重阳聚会的外地抗战老兵来宁

      他们赶来赴什么约?10月7日是重阳节,由南京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联盟和现代快报共同主办的抗战老兵重阳聚会将在南京举行,37位抗战老兵将与战友们共忆峥嵘岁月,欢度佳节,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经106岁。据了解,一年一度的盛会已经成功举办了6年,今年是第7年。

      “南京比以前更好了,看到南京的新变化很高兴。”刚下高铁,98岁的饶平如看着马路两旁的高楼大厦,感慨万千。这是他第三次来南京参加抗战老兵聚会,“来这里见到老朋友,会回想起往事。”

      回忆起当年,饶平如历历在目。1940年,饶平如在上初中,侵华日军入侵,防空警报“呜呜呜”地在头顶上空响着,学生们都自己去逃难,躲避侵华日军的轰炸。“那个时候,我就懂得了国恨家难,后来我从高中退学,报考了黄埔军校。”

      三年后,饶平如从黄埔军校毕业,加入原国民革命军第100军,在常德、衡阳、湘西与侵华日军正面作战。湘西会战中,饶平如与死亡擦肩而过,子弹如雨点般落在身边。“以前抗战的时候很艰苦,武器很差,我们什么都不如小日本。我看到今年的国庆阅兵,我们国家航空母舰也有了,先进的飞机也有了,我们国家强大了。”饶平如激动地说。

      这是王哲生第五次来南京参加老兵聚会了,“每年来这里,都很开心,能有这样的聚会,心里非常感动。”1919年出生的王爷爷今年100岁了,但他拄着拐杖从南京站出来,依然神采奕奕,走走看看。

      王哲生是黄埔军校18期步兵科毕业,抗战期间服役于原国民革命军第89军33师,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1944年随军到长江下游,曾经在江苏溧水作战。王爷爷指着左边太阳穴说:“这里曾经被炮弹炸伤过,还有一处伤在腰上。”

      来到南京,陆颂闻倍感亲切。“我是江苏泰州人,祖父在南京开店,南京可以说是我的故乡,乌衣巷、夫子庙、秦淮河、白鹭洲我小时候都去过。”陆颂闻也是第五次来参加聚会的“老熟人”了,“从2015年开始,每次都来,都要上台写书法,这一次还准备写。”

      陆颂闻的儿子陆惟俊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老爷子的身体还可以,还差6个月就100岁了。”别看陆颂闻快是百岁老人了,但是记性却特别好,他一眼就认出了身边的志愿者。“2016年扶我上中山陵的就是你,3年了。”回忆起自己抗战的经历,他也是条理清晰、分毫不乱。“我是1938年考入黄埔军校,16期三分校政训科,因为战事吃紧,1939年就毕业分配,分到原国民革命军第25军108师,在江西、浙江、安徽都打过仗,一直到抗战胜利。”

      30、40、76、94、74、61、37……这是每一年抗战老兵重阳聚会的人数,是一条令人唏嘘不已的抛物线。从2013年开始,聚会的影响力、号召力渐渐扩大,不断有老兵加入进来。但同时,从2016年开始,老兵们渐渐凋零。“抗战老兵年年少,所以很珍惜每一次聚会的机会。”陆颂闻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很是伤感。98岁的刘邦杰说:“借着聚会的机会,见见战友,心情非常好。”

      (时间:2019年10月7日    来源:现代快报+/ZAKER    记者:张然、徐梦云    见习记者:蒋筱茹/文    赵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