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98岁中国远征军抗日老兵王林申:我在印度抗日的700多个日夜

      提及曾经的那段岁月,老人感慨万千

      灾荒之年被抓壮丁、莫名其妙成了远征军赴印度抗日,随后的两年内冒着空袭在异国他乡修桥铺路、枪林弹雨中为战友传递家书……那是怎样一段残酷而又难忘的经历?

      日前,在漯河市源汇区空塚郭乡姬于村一处简陋却整洁的民房里,98岁老兵王林申揭开了深藏心底的那段异国土地上战火弥漫的记忆。

      上了飞机才知道要出国抗日

      “1943年的秋天正赶上蝗灾。有一天我正在地里干活,遇到国民党抓壮丁,保长把我和几个同龄人一块儿押走了。”王林申回忆说,队伍从河南出发,徒步走了一个多月才到四川巴中。从此,他穿上了军装。那年,他22岁。

      “过些日子又一路颠簸来到昆明,被送到校兵场,几个人高马大的美国人给我们检查身体,合格的就在胳膊上盖个红戳。几百人来检查,合格的只有30人,我就是其中之一。”王林申说,检查过后没多久,又有人来通知他们坐飞机出发。“上了飞机,我们才知道是要去印度,当远征军,听说要和美国、英国一起抵抗日军侵略。”就这样,王林申糊里糊涂地成为一名中国驻印军。

      中国驻印军是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失利后,在进入印度的新22师和新38师的基础上成立的,师长孙立人,这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作战部队,为反攻缅北、协同中国远征军打通中国和印度公路、歼灭日军第18师团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时美军的指挥官史迪威将军看到驻印军成规模后,派出300多名美国军官,想让他们成为驻印军各级部队的指挥官,直接管理部队。这无异于使中国军队成为美国的外籍部队,因而遭到了包括王林申在内的中国士兵的一致反对,孙立人更是愤怒地和史迪威大骂,最终这个计划泡汤了。

      每一天都在面对生离死别

      “当时,我们用的是美国的大炮,英国的给养,虽然装备比较精良,但是条件非常恶劣。”抵达印度后,王林申在一个叫雷多的地方接受了一个月的军事训练,随后被分到工兵团,负责修公路。

      “每到一处,就要先搭帐篷。那里都是原始森林,杂草丛生,蚊虫、毒蛇随处可见,不少战友就因为不小心被蛇咬后死了。”在王林申的回忆中,修路很艰难——先砍树,再用工程车压平,最后铺上石头。可最难的,是敌人随时随地的空袭,时时刻刻都会死人。

      “修路期间,每天都要面对日军飞机的疯狂轰炸,很多次都险些丧命。”王林申说,他无数次目睹身边的一个个战友倒在血泊中,“开始会做噩梦,后来见得多了,也就习惯了”。

      有一天中午,大家正在吃饭,敌机来了,一颗炮弹正好落在锅里,现场顿时血肉横飞。当时觉得自己肯定活不成了,等缓过神儿来,发现仅仅手指被炸伤了。但吃饭时和王林申坐在一起的三个战士全死了,其中一个被炸成好几截。那次遇袭,王林申所在的连死了16人,连长也牺牲了。

      还有一次,经过数天的激烈战斗后,敌人忽然停火了。他和战友们趴在战壕里,观察远处的山头,一个多小时过去后没有任何动静。为了查明原因,他伏着身体,穿过一片沼泽,翻过一座土堆,途中发现一位战友腿部中弹,他就把战友背上往回爬。快到战壕时,远处树林里忽然传来一梭子机枪的声音,子弹顺着他耳边飞过,他抱着战友赶紧滚进战壕,才算保住一条命。

      “最后查明了原因:对面的日军也打累了,又不愿意让我们发现,所以就让一部分人休息,另一部分人准备绕道袭击我们。”王林申说,好在敌人的阴谋被识破,我方将计就计反而让日军损兵折将。

      受伤后成为前线指挥部的“信使”

      一次敌机轰炸中,受伤后的王林申被送到战地医院治疗。当时都是美国医生,因此他学会了不少英语,一些日常用语现在还张口就来。康复后,由于他小时候念过私塾,能识字,被派到总指挥部军邮501局工作,后来又到战车第一指挥组2002军邮派出所,主要负责军队的信件收发。

      战争年代,家书抵万金。正是这一封封家书,对安抚前线将士、鼓舞后方民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和战友们穿梭于枪林弹雨中,冒着战火收寄、投递邮件。

      “那时的信件都是用复写纸一式三份,一份贴信封上,一份交给发信人,一份邮局存根。因此,写字要非常用力,我手上的老茧,好多都是那时写信留下的。”王林申说,自己的“信使”工作相对安全一些。“我知道前线战士的状况,他们对亲人的思念我同样了解,所以,他们交给我的每一封信,我都会像生命一样珍惜。偶尔来了一封祖国的回信,我更是会第一时间冒着枪林弹雨送到战士手中。”

      他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士兵和家人失去联系一年多了,这让他极为不安。在一次准备突击前夜,他趴在石头上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然而,在第二天的战斗中,还没来得及将信交给王林申,他就壮烈殉国了。那封信就揣在贴身的兜里,浸满了鲜血。

      “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活下来真是万幸!”王林申说,现在的生活太好了,好到让他有些不知所措。“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抗战的历史,希望他们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过去,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我为国家如今的强盛骄傲

      1945年8月,在印度待了两年的王林申终于回国,并被调到新一军军部,任军邮345局局长。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包括王林申在内的好多国民党军人想不通。用王林申的话说:打日本人可以,中国人打中国人,不干!他几次请辞后,终于辗转回到漯河老家,以务农为生。

      平凡的生活逐渐掩去了曾经的惨烈,“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王林申彻底回归普通农民的身份。再之后,结婚、生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别人眼里近乎穷困的生活,他却过得无比滋润。

      “王林申老人有三男二女5个孩子,如今儿孙满堂。虽然已经98岁高龄了,但十分硬朗,眼不花耳不聋,记忆力非常好,走起路来虎虎生风。”采访中,源汇区空塚郭乡姬于村很多村民告诉记者,这不但因为儿子儿媳的精心照顾,还和他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他不看戏、不打牌,爱看新闻。”

      王林申老人现在跟着大儿子王国路生活。王国路在家务农,闲暇时外出打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自记事时起,父亲就喜欢给我们讲他打鬼子的故事。”王国路告诉记者,“父亲常说,落后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了,人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父亲爱看新闻,尤其是军事新闻。一旦知道国家哪些武器装备很先进,就开心得像个孩子。”王国路说,国庆阅兵,老爷子看到一列列高尖端武器装备方阵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先是兴奋地站起来,之后就不停地抹眼泪,一个劲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我每天都看新闻。我知道习总书记国庆前夕到河南考察调研,非常重视我们省的‘三农’工作。”老人说,自己的作息非常规律,每天早、中、晚都会看新闻,遇到重大新闻,他还会记在日记里。

      采访期间,老人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当地镇政府还特地为老人送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以及5000元慰问金。“比起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那些战友,我的故事不值一提。他们才是英雄,永远也不能忘记他们。”王林申老人感慨地说,“一晃,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今年的国庆阅兵我也看了,太震撼了。看到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强大,我无比骄傲。”

     (时间:2019年10月24日    来源:东方今报·猛犸新闻    记者:王俊生、徐先友   见习记者:孙晓永    通讯员: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