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国民党军队口述

山东省第四专署临清一带国民党坚持敌后抗战的韩多峰、袁聘之将军

 

抗战前的临清,是山东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领临清县、清平县、馆陶县、丘县、平原县、禹城县、齐河县、恩县、德县、高唐县、夏律县、武城县、长清县等13县。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是赵仁泉,他于1937年10月中旬率部南逃。继任者先后为韩多峰、袁聘之、冯寿彭等人。

韩多峰(1888—1987),字秀岩,山东省东平县人,冯玉祥麾下十三太保之一。1938年春,韩多峰任山东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在任期间坚持与八路军密切合作,协同抗日。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调派的朱穆之、臧克家、吕仲华等十多名青年共产党干部在鲁西北创办了抗日军政学校,一切教务由共产党员来安排。宋任穷同志曾说过,这就是山东的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干部全部参加了八路军,如赵振清、黑伯理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干部。

为了团结抗日,韩多峰与八路军一二九师的领导干部徐向前、陈再道、宋任穷、袁仲贤等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抗击日寇。 1938年7月13日凌晨,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的配合下,与六区专员范筑先将军一起实施了“津浦铁路破袭战”,捣毁日军占领的平原、禹城火车站,发动辖区民众,挖断铁路百余里,阻止了日军进攻武汉的后勤补给。对疯狂的日军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当时的日伪报纸惊呼:“在鲁西又发现支那军队”。由于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合作密切,后遭当时的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暗算,趁韩多峰到南宫参加八路军会议期间,采用突袭的方式宣布撤职。

袁聘之(1903—1940),字诏三,茌平县博平镇袁家楼人,抗日英烈。1925年,袁聘之在聊城省立二中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法政大学。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他毅然转学考入国民党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随军参加北伐。先后任排长、连长,在历次作战中,屡建战功。1929年为了继续深造,他入北平大学法学院攻读。1934年毕业后,先后任北平山东中学教员、山东省立惠民乡村师范及济南高级中学训育主任、江苏南通学院讲师等职。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袁聘之毅然投笔从戎。1938年12月,袁聘之调任山东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翌年1月又兼任山东保安第22旅旅长,少将。时鲁西地区日伪气焰十分嚣张,四边各县县城相继沦陷于日寇,形势十分恶劣。袁聘之为了抗日,不畏艰险,仅带随员数人,慨然赴任。上任后,他风尘仆仆,四处奔走,先后恢复并建立了四区各县抗日政府。他甘冒风险,到各地收编民团和国民党的散兵游勇,扩大抗日武装。他坚持敌后抗战,率部转战于临清、高唐、清平、博平、堂邑、茌平、冠县、邱县、曲周等地。每临战场,他指挥不图掩护己身,冲锋不畏炮火猛烈。在短短15个月中,与日伪作战27次,歼敌600余人。1939年3月,在著名的临清吕堂战役中,击毙日军浅野少将司令(浅野曾参加过上海战役、台儿庄战役和鄂皖会战。因在侵华战争中“功勋卓著”,日本天皇授其“常胜将军”奖章),使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受挫。1940年3月,袁聘之奉命率22旅一部南撤,转战于河南宁陵一带,与日军周旋,作战十分艰苦,终因寡不敌众,于29日在毛家楼陷入日军重围,在激战中袁聘之身负重伤,为民族兴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7岁。2015年8月,民政部公布第二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袁聘之烈士被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