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要塞保卫战回忆
*整理自卢先生回忆录,卢先生时任镇江要塞守备营营长,因家属要求隐去姓名。
整理说明:先生原稿部分字迹无法辨识,无法辨识处以(?)标出。回忆录有一张讲述部队生活的稿纸缺失,所以相关内容缺失。除为阅读方便所做修正增补外,其他部分均与原稿相同。
到镇江要塞的情形
1、1932年二月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军官高等教育班毕业后,我和丁育仁同学应邀到镇江司令部报道,派我为守备营第一连连长,丁为机枪连连长。原来在这里任职的、我们廿六军军官团的老同学有(?)营长林怀瑾、营附砻钦若,第二连连长丁书翰,少校参谋林羲祥,象山炮台长范圣域等,另有蒋英仁、麻事腾、陈献球、沈澄来任排长,都年轻体强,朝气蓬勃,干劲充足,做事有商量,精神很愉悦。
2、镇江要塞建于晚晴同治年间,在光绪时又设16公分沪造炮和12公分炮,充实各炮台。左郡(原文如此,疑为今镇江市以北地区)无官军的情况下,镇江要塞能发挥较大威力,可以阻止敌舰进入侵入长江。当时(应指光绪时),长江口有吴淞口炮台,第二道有江阴要塞,三是镇江要塞,四有江宁要塞,拱卫南京城,在江防上,虽无强大海军,堪称巩固。尔后迫于列强侵略威胁,签订了辱国条约,废(该字无法辨认,查考资料吴淞要塞只有西炮台有废毁记录,与本文所述不符)毁吴淞炮台,允许列强舰只自由出入长江。因此,江阴要塞成为第一道(江防),镇江要塞成为第二道,(江防责任)加重。九一八事变后,政府对江防海防十分重视,江浙两省四个要塞(江阴要塞、镇江要塞,江宁要塞,宁波要塞)人员先后均有调整,原有官兵,汰弱甾强,整练补充,经过一段时间严格整训后,军容严整,精神饱满,朝气蓬勃。
3、镇江要塞的编制
司令部:司令1,参谋长1,秘书1,副参谋室参谋2,副官室副官3,书记室军医室军需室军械室若干人
下辖:甲、炮台四个,计炮29门,其中象山炮台10门,焦山炮台4门,都天庙炮台6门,圌山关炮台9门
乙、守备营,下辖步兵连三个,机枪连一个,记有机枪十挺,卅节式(仿造美国勃朗宁重机枪)六挺,马克沁四挺。
丙、工兵一连,通讯兵一连
4、炮台位置:甲、象山炮台。象山炮台距城四华里,东码头营内处有24公分炮四门(走炮,卢老所注,可能是火炮可以移动而非固定的意思),象山顶东西安12公分炮各一,又东南角上安16公分炮四门。
乙、焦山炮台。焦山炮台在象山炮台对面江中,焦山顶东西端有12公分炮四门。
丙、都天庙炮台。都天庙炮台在长江北岸,多口径炮六门,与象山、焦山三炮台(原文如此,可能指象山、焦山、都天庙三炮台)列成一线建成。
丁、圌山关炮台。圌山关在镇江下游,距城五十华里,有各口径火炮九门,上述各炮,均固定装建,射向朝长江。
戊、守备营驻东码头,营部和二、三连驻营房内,机枪连驻玉隍阁,第一连驻王家祠堂。工兵连、通讯连随司令部驻镇江城北门外粮米仓。
*卢老所述镇江要塞各炮台火炮配置与另一篇镇江要塞回忆录(镇江要塞司令部参谋长王庚,《坚守镇江要塞记》,见中国黄埔军校网。但是镇江要塞司令部参谋长并不是王庚而是王乐波。)有较大出入。无论是火炮数量(29门与40门)还是各炮台所属火炮口径均有较大差异。国内有关镇江要塞的论文《抗战初期的镇江要塞战》与《南京保卫战中的镇江要塞》亦有29门(前文)和40门(后文)的说法。29门的说法来自要塞司令林显扬1937年12月所著作战概要(林1938年2月还写过一篇概要,据《镇江要塞战》论文作者注,两篇概要细节上略有差异,本人尚无条件查考),40门的说法来自《坚守镇江要塞记》(论文作者在文中称《记》的作者是王乐波而非网络上版本所言王庚)。可能29门版本更为可信。
人事
少将司令林显扬,黄岩人,保定军校毕业,原在浙江陆军第一师任职多年。中校参谋长王乐波,黄岩人,中央军官学校六期毕业,原在宁波要塞任营长,因我们守备营营长林怀瑾是我们司令胞弟,因工作上不便,与王乐波对调来镇江任守备营营长。1936年升中校参谋长。他办事精细,才学兼优。各炮台台长、台员,大部分炮校出生,(?),全部开除。我守备营有多位老同学向外发展,各奔前程去了,现在任连长的大部分是六师出身,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是事业性很强的干部。(原文如此)
八、焦山县游览区。
镇江的金焦山,山清水秀,是历史悠久的游览圣地。焦山古树参天,四面环水,风景优美,山上有大庙一,常做水陆道场,善男信女,川流不息。小庙十家,多有古遗文物,王羲之碑文,唐祝文周和郑板桥书画,光绪帝御笔批的张之洞劝学篇,还有其他古器古剑等,医术书籍李时珍本44纲目等多种。有现代艺术家多人住山上,描画山水花卉人物等,供人阅览。所有各庙,多建有楼台亭阙,各具一格,花木搭配雅致,清静幽香,十分优美,供人栖息住宿,一切茶点素食,选材认真,亨调精巧,色香味美。当年(可能是指1932年) 苏省初设镇江时,省级各厅长,常在焦山设宴请客,尤其是端午时节,鲜鱼上市,请客更多。有些鱼有素菜,食后还存余味,南方党政军要员,也常来焦山游览请客,有时携夫人同来,上岸休息散步,因焦山警卫由我们部队担任,所以游览是很安全的。
九、1932年三月初,我到镇江要塞接任守备营第一连连长职务后,先将老弱与吃毒(应为吸毒意思)者,逐渐淘汰,招来青壮年补充,经过半年调整训练,关于学术卫生纪律等,都有很大进步,完全革除散漫现象。我为改善士兵生活,发动扩种各种蔬菜果与养猪,又在余暇时率士兵到驻地江边,挖掘黄沙,供应国防工程建设。所得酬劳金,200余元,除出一部修理兵宿窗户粉刷外墙外,余买给每士兵白衬衫二件,白布被单一条,毛巾二条,人各一份。又添置了一些娱乐器材,供游艺活动。所以我连士兵,身心愉快,精神饱满,对各种操练和学习都能认真练习。
(第22张缺失)
十、1937年河北卢沟桥七七事变起,我督率各连,做好备战工作,将原建成国防公事,依地形逐个连成。所有交通、通讯、掩蔽部和阵前射击测标等,一一搞好。全营经常到实地进行各种情况演习。八月十三日沪战爆发后,我亲赴上海,参观作战,目击敌人作战程序。敌人以战机轮番轰炸,又集中海船大小火炮,弹幕轰击,从右向左,从左向右,遍及全阵地,逐渐向我阵地延伸。战车开导,步兵跟进,向我阵地猛烈进攻,十分炽烈,我军虽武器悬殊,都奋勇迎击,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受伤官兵,未退出火线时都一一坚持作战,竟有士兵流尽最后一滴血仍紧握枪支不松手,这种大中华民族牺牲精神,真可泣天地而哭鬼神。经过战斗地区,无一草木存在,房屋全被毁灭,无片瓦完整,遍地弹痕,只见破砖瓦与乱石沙土。 淞沪战场,战斗惨烈,给我们深刻回忆。上海作战中,我军近200个精锐师死伤大半。敌人计划以极短时间解决中国战场,所以用最精锐武器、战机、战车、海舰、大炮、细菌等残毒手段来歼灭我军,以期我国屈辱乞降,签订卖国条约。岂知,我军在国共和多党派组成的联合政府领导下,不惜一切牺牲,坚决抗战到底,达到最后胜利。当此时上海做掩蔽的前哨阵地战,主守苏加(原文如此)原来建成的国防公事,可拒一年半载。因地形环境对我们有利,我军有充裕时间准备,逐级抵抗,可减少很多财力、物力、人力损失。到11月中旬,前线已经不能支持,死伤已经十分严重,统帅部于11月9日下达命令,分向杭州、南京两路撤退,然部队已经溃退无秩序,又遭敌机跟踪轰炸扫射,沿途死伤累累,惨不忍睹,,沪宁线城市,均无正规军驻守,任敌恣意掠夺搜杀。
11、我自上海参观回镇后,敌人作战程序,传达各连。日军用兵行阵,都按照战术战斗原则施行,一丝不苟。命令各连尽力加固工事,演习各种战斗动作,至11月21日拂晓,敌到达镇江南门,枪声大作,镇城已无正规军防守,敌经一路搜索后,其向我象山炮台用炮轰击,因要塞炮位固定装置对长江下游,最后方来袭敌人失去射击效力,炮台官兵,即向镇江江北岸退去。我营以进占控制镇城山头阵地,,敌以大炮向我军阵地轰击,官兵利用工事掩蔽,伺机袭击。经过轰击后,敌以战车三辆开导,步兵随后向我阵地前进。因车路桥梁已经破坏,战车不能通过而停止,我营突然集中轻重机枪、步枪扫射敌步兵,顷刻间敌死伤累累,到处乱窜。经过炽烈战斗后,敌伤亡颇多,在我制高点控制下,敌军在开阔地窝地前进,十分困难,但敌兵训练精干,仍然蠢动前来,我令各连狙击手寻找敌指挥官射击,敌指挥官已有被我击中,再不敢前来,敌军在原地继续战斗。坚持至黄昏时,敌以战车及火炮火力掩护,逐渐分组撤退至镇城。天黑后,我营奉令撤退到都天庙,沿沙头一线防守焦山炮台。我派一批官兵协助炮台守兵防守。这场战斗,我部以地利给敌人一个重大的挫折,估计敌人伤亡达七八十人之数。翌日晨,敌军大队兵员向象山进击,因我部以全部撤往江北,敌人遂占领象山。敌机轮番轰炸都天庙炮台和我营阵地,大炮隔江射击,轰炸扫射,连续数日不断。29日,林司令本人驱车返高邮去了,行前下一手令,“本区所属炮工兵餐补,统归守备营卢营长指挥。”司令一离开,军医处通讯处等,也随司令部一起去了。 24日敌后续部队到达,开始大举渡江攻击,一部由象山向焦山猛攻,我营守焦山一部和炮兵与敌拼杀,终因寡不敌众,悉数牺牲。我军阵地自拂晓始,(敌人)火炮轰击更加疯狂,虽在强大敌火轰击,官兵仍奋勇抗击,时我背部与大腿被弹片炸伤,血流如注,幸伤势不重,经包扎后,仍坚持在阵地指挥。官兵见我如此镇定,若无事发生,士气更加旺盛,又因这带地形,以竹木、芦苇、沼泽为主,敌战车与重武器受限制,在(我)轻重机枪、步枪正确射击下,敌死伤较多,攻势渐止,(两军)持续对峙。我右翼友军,系卅九军一团,协同作战。该团武器较差,战斗力弱,敌以优势火力向该团猛攻。激战至午后三时许,即向扬州方向撤退,命令我营重武器先撤。我集中轻机枪掩护,令重机枪先退,至黄昏时,逐渐退至扬州东门通化为庙大桥头,生火做饭。时扬州城已被敌占领,对面东北军缪经流部驻守桥头,不许我营通过,我即令全营露宿桥头,先将公路破坏,截断阻塞,又派干员率轻重机枪步枪两组,分两侧埋伏警戒。(我)令官兵吃饱饭后整装分批集中休息,如有敌警,听我命令,不许妄动。我与营副两人,分上下半夜,巡逻到天明,次晨再派人交涉,方通过大桥。后悉,该团于昨日日没(日落?)前通过大桥向高邮去了。(原文如此)
12、我营奉廿九军命令前往高邮待命。我营到达高邮后,林司令召集官佐训话,批评炮工兵各连长,未尽到职责。而实际上,整个司令部都未尽到职责。对医疗补给通讯等,一无准备,我营单独对敌作战,又要兼管受理受伤官兵与弹药补给,痛苦无处说。司令训后,将我营和炮工通讯传达(原文如此),合编为一团,令参谋长王乐波为团长,率队开赴淮安清江浦,接受廿九军改编。林司令为推卸责任,即驱车向汉口去了。廿九军将(我营)士兵分批到各团补充缺额,官佐不用,(官佐)大部浙江籍,又有眷属随在,不发分文遣散费。临别凄楚情形,罄竹难书。原我们曾(?)请军政部部长何应钦,请求编并第六师或七九师,承何部长允许,电令开赴开封待命(可能仅为守备营军官)。我数年培养成的有纪律有斗志有团结有牺牲精神的部队,且被毁灭。别时,官兵对我挥泪离去,感慨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