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5周年之际,听湘潭老兵志愿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追寻隐藏的历史
8月24日这天,因为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60岁的何格风受到了极大的感动。
何格风的感动,有两重含义,一是源自电影本身:《八佰》,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史称“八百壮士”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二是因为观影同伴——他的妻子,终于理解了他当初的选择,对他说:“老何,你们做的事情是对的,我支持你。”
何格风是一名抗战老兵志愿者,10年来,他和他的同伴——湖南老兵之家湘潭团队的志愿者们,走遍了湘潭的街巷村落,寻找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事、情。
寻访老兵,遇见大山深处的军礼
何格风是湘潭市最早一批老兵志愿者之一。
2010年,他从媒体上得知湖南有一个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组织,从小喜欢看抗战史的他立即报名加入,并参加了一次重走衡阳保卫战遗址的纪念活动。在那次活动里,他遇到了几名八九十岁的抗战老兵,那是他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见到战争的参与者,听到六十几年前的抗战故事,“我们湘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老兵呢?”何格风从常德坐大巴车回到湘潭,一路这样想着。
巧的是,何格风刚从车站出来,坐上一辆摩的,攀谈间说到了当天的经历,摩的司机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稀奇,易俗河就有好几个。”何格风喜出望外,在摩的司机的带领下,找到了老兵彭孟良。
在何格风妻子的眼中,那次从常德回来后,老何就变了个人,三天两头往外跑。他通过彭孟良,找到了黄埔军校同学会,渐渐地,发现的幸存抗战老兵越来越多。
2013年至2015年期间,老何常常一个人,坐大巴车到乡镇,又从镇上搭摩的去老兵家里,有时聊得晚了,没大巴回了,就在老兵家过个夜。无数个这样的日子里,他旅途孤独,内心充盈。3年时间,他走遍了湘潭县所有乡镇,找到了80余位幸存抗战老兵。
寻找老兵的历史,大多从孤独的旅途开始。
2013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湘乡人左罗回到老家,开始寻找抗战老兵。“在四川工作时,我接触到了老兵志愿者,去过一次抗战老兵的家,很震惊。”左罗说,那位老兵当时已90多岁,住在一个岌岌可危的土房子里,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还得照顾躺在床上的老伴,子女都不在身边。所以回家之后,他就想着要找到更多的老兵,每逢中秋、端午、老兵生日,他都会挨个走进他们家里,送上吃的穿的,陪他们说说话。
“我去之前,一般会先电话联系他们。每次到老兵家里,远远就看见他们等在门口,走的时候,老兵仍然会来到门口,行军礼向我告别。”左罗说,到2014年,湘乡市寻访到的幸存抗战老兵有47人,他们大多生活困苦,晚年孤独,如果不是因为寻访,很多人还不知道,在那些大山深处,还藏着参与了常德会战、湘西会战、长沙保卫战这些重大战役的抗日英雄。
记录历史,听见艰苦卓绝的抗战
志愿者的寻访,还只是老兵故事的开始。淹没在历史深处的声音,随着寻访,渐渐为人们所听见。
“我们大喊着‘冲啊,杀死日本鬼子’,一个个眼睛通红向鬼子杀去。拼了两天两夜,我们打死了200多个鬼子,可我的连队,120人最后只剩下十来人,我的兄弟们都没了……”这是衡阳保卫战中,第一突击总队二团三营三连上尉连长郭克仁的泪水。
“国破山河碎,即使是黄髫小儿,不上战场杀敌又何以家为!”这是衡阳保卫战中,坚守47天、拍下最后一电的13岁报务员卢庆贻给出的答案。
“热血青年岂能在日寇铁蹄下当顺民!”这是先后参加常德会战,长沙第二、三、四次大会战的王子培,生前写在回忆录里的话。
“当时根本没有感觉,也不知道痛。”这是在战场上被子弹射穿小腿的王焕南,“淡然”的回答。
即使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兵们仍是情绪激动,甚至泪流满面。可志愿者明白,越是面对火热的历史,越要冷静的对待。
“目前为止,湘潭市年龄最小的幸存抗战老兵已92岁,他们的记忆常常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湖南老兵之家湘潭团队的负责人老童说,比起走访,更难的地方在于身份的核实,及历史的考证。
几年前,有人向志愿者报信,岳塘区有一位叫王文光的老人,很有可能是抗战老兵。而当志愿者上门交流时,老人一会儿说自己参加的是衡阳保卫战,一会儿又说去了贵州,一会儿说起日本人,一会儿又说见的都是美国人。几次走访后,他们最终请来了一名史学专家,这才弄清楚老人的真实身份:衡阳保卫战期间,专门负责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即“飞虎队”)运送物资,衡阳保卫战之后,部队四散,王文光逃到了贵州。
“上门走访时,都需要填写一份老兵入户调查表,通过询问参军时间、部队番号、长官姓名、重大战役节点,甚至端枪姿势、敌军服饰等,来对老兵的身份进行初步判断,再提交至湖南省老兵之家,由抗战史专家进行进一步甄别。”老童说,记录历史的第一步,是尊重历史、鉴别历史。
付出真情,洞见亲如一家的人生
老何、左罗、老童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这些年,老兵之家志愿者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已有30余人,他们和老兵之间,也渐渐生出不同常人的情感。
“每次我们去,老兵眼神中流露出的感动和欣慰,都对我触动很大。”志愿者“飞鹰”说,在团队的申请下,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给予了幸存老兵每人每月600元的致敬礼金,生活困难、无人照料的每月还另有保姆金,每年中秋、端午、老兵生日,志愿者一定会出现在他们身边。他们帮每一位老兵拍下了照片,装进相框里,下书“抗战老兵 民族脊梁”8个大字,老兵们将照片和抗战胜利纪念奖章放在一起,宝贝似的珍藏着。
老何在易俗河镇开了家网吧,网吧对面是湘潭县汽车站,往返各个乡镇的大巴车都在这里停靠。老兵们和其他志愿者从四处赶来,都会先到老何的网吧落脚,看看电视剧、聊聊天、吃吃饭。老何3岁时没了父亲,却在年过半百之后,认了几十位老父亲。
温情每天都在上演,分别总是不可避免的到来。
今年,湘潭县的老兵王焕南觉察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留下遗嘱:“我死后不搞道场,不做法事,只邀请老兵志愿者来为我主持追悼会。”那一天到来之后,老何成了追悼会的主持人,在安静肃穆的氛围里,告别了这位带着弹痕离开的抗战英雄。
去年是湘乡老兵李若虞的百岁之年。“我想过一个百岁生日。”李老对志愿者左罗说了这话之后,左罗在湘乡宾馆订好了酒席,请好了客人,准备了十来个文艺节目,却在生日到来的10天前,接到了老人的电话,“小罗,生日会可能办不成了,我住院了。”在医院治疗几天后,老人回了家,虽然身体原因无法去大酒店热闹做寿,但左罗还是为他在家里张罗了两桌饭,那天的饭吃得挺热闹,但左罗有了不好的预感,李老拉着他的手说,“我可能要和你说再见了。”
百岁生日宴两天之后的夜里11点多,左罗接到了李老保姆的电话,说老人家快不行了,要见他最后一面。左罗赶紧往李老家跑,到了后,李老已经虚弱得难以言语了,他眼角含着泪水,艰难地举起右手,向左罗行了一个不标准的军礼,用微弱的声音,艰难地说了最后两个字:“谢谢。”
当天夜里,老兵李若虞离世,享年100岁。
传承精神,看见“夕阳公益”的未来
这几年,志愿者们新发现的幸存抗战老兵越来越少,离开的越来越多。据湘潭团队统计,2015年全市发现的幸存抗战国民党老兵人数还有85人,2016年70人,2017年61人,2018年49人,2019年42人,截至2020年8月,仅剩38人。
“我们是‘夕阳公益’。”“我们是不一样的志愿者,没有办公室,没有证件,没有未来。”……再过些年,随着老兵们的不断离世,老兵志愿者这个群体也将不复存在,他们为老兵买过的被褥,陪老兵聊过的天,为老兵唱过的生日歌,或许都会消散在风中,不再为人提起。可是,这群人仍然义无反顾地、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关爱老兵的路上。
“我不怕没人记得我,我怕的是,不久的将来,抗战老兵再也不能向我们讲述这些故事,这些历史会被湮没吗?那些即使前面是子弹、仍然往上冲,即使家里有父母、仍然上前线的故事,不应该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老何说,令他欣慰的是,看《八佰》时,邻座一个小女生不停地掉眼泪,那一刻,他确信,他做的这些都是值得的,年轻人会一代又一代地,把抗战老英雄的故事传下去。
今年5月,湘潭市区的抗战老兵郭克仁受伤住院。远在上海的、27岁的孙晓文特地赶回湘潭,到医院看望了郭爷爷。孙晓文本是湖南理工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读书期间多次参与关爱老兵的志愿活动,成为老兵之家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即使毕业到了上海工作,仍牵挂着湘潭的老兵爷爷们,因为他知道,“很多事,现在不做,以后更难做了;很多人,现在不见,以后会留下遗憾。”
值得高兴的是,现在湘潭市正在制作一本抗战老兵的书籍,将老兵的抗战故事、照片装订成册。
“老兵志愿者”的称呼或许会消失,但老兵的抗战故事不会。这不是一个“夕阳公益”,老兵们的爱国精神将像太阳一样,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勇敢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