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八路军口述

他用镜头抢救性寻访抗战老兵

        他们是一群抗战老兵,当年保家卫国奉献青春,而今风烛残年默默无闻。
        阳泉工商局的李若冰与他们本无交集。可从2014年至今,他自费20多万元,奔波在阳泉的四区两县,行程4000多公里,走访了120位老兵,拍摄了上万张图片,写下数十万字的笔记以及数万字的寻访随笔。他与他的团队,用笔、相机为这些可敬的老兵镌刻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A 情结

        李若冰今年55岁,在阳泉工商局城区分局工作,是民革阳泉市委副主委、阳泉市政协委员,还是省、市摄协会员和阳泉城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若冰工作繁忙,却爱好广泛,尤爱是摄影与旅行。2014年的一次经历,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那天是重阳节,李若冰在阳泉市福利院颐养中心看到一位老人:他蜷缩在病床上,形容枯槁,耳不能听,口不能言。墙上一幅书法作品为“抗日英雄”。原来,这位羸弱的老人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抗战老兵。“我当时萌生了一个想法——用图片的方式记录阳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李若冰悄悄捧起相机,对着病床上的老人,拍下第一张老兵照片。从此,李若冰工作之余踏上了寻访抗战老兵的征程。
想得简单,可寻访之路谈何容易!
        他通过民政部门了解到,阳泉市有300多名老兵。随后他又通过公安部门户籍登记系统查找,得知健在的有270多位。可是只有简单的乡镇地址,并没有具体的联系方式。李若冰和民政、社区、村委会挨个联系,一家家问清地址和电话,并据此绘制了走访路线图。

B 寻访

        当年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雄儿女,如今都已是耄耋老人。寻访抗战老兵成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争”。
        阳泉市十中教师李萍成了李若冰的第一位同伴。没车子,他们挤公交、坐火车,甚至拼“黑车”,即便刮风下雨,也不中断寻访。随后,阳泉市民田振平也加入进来,并且免费提供自家的轿车用于寻访。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妻子吕改琴、女儿田晶也加入寻访团队。再后来,志愿者杨新华、孙小平、李强、王磊等纷纷加入。寻访队伍由最初的一个人发展到一个团队。同时,寻访之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连央视拍摄大型抗战纪录片《英雄的旗帜》,也安排了对他们的访谈。
        有时一次采访不到位,就第二次去、第三次去,以至于这些抗战老兵都把李若冰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而李若冰随意翻看老兵们的照片,就立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讲到动情处他不禁潸然泪下。为寻访老兵,李若冰等人接连四五个月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寻访的行程也安排得满满的,经常是上午找到一位老兵,下午又马不停蹄奔向另一个地方。
跟着李若冰寻访一段时间后,同行的志愿者发现了一个细节——每到一位老兵家里,李若冰总是先找小板凳,有时找不到,就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听老人讲述抗战经历。他们一开始觉得挺奇怪,后来明白,李若冰是在通过自己的举止表达内心对老兵的尊重与敬仰。“李若冰的右腿受过伤,现在还打着一圈钢针,在小板凳上坐时间长了会不舒服,但只要在老兵跟前,他总是坐小板凳。因为他不想让老人仰着头跟他说话,那样老人太累。”一位寻访队员说。
        在寻访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些老兵收入低、生活条件较差,所以,寻访团队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老兵达成一些心愿,并且将关爱老兵的活动长期坚持下去,让这些曾经浴血奋战的英雄能够安度晚年。
        一年多的时间,阳泉市的四区两县,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行程4000多公里,走访了120位抗战老兵,拍摄上万张照片,搜集录音录像数百个小时,写下数万字的寻访随笔,并收集到一百余位老兵的“生活感言”或“手模”。“手模”是把老兵双手拓在一张白纸上的手印。

C 感动

        有人问李若冰,花这么多钱,跑那么多路,牺牲那么多休息时间,寻访那么多不相识的老兵,图了个啥?
        “人这辈子总得做些有意义的事。我们希望通过寻访抗战老兵,还原历史真相,让更多的人关注老兵的生存状况。”李若冰说。
        在平定县冠山镇宋家庄村92岁的抗战老兵梁永寿家,李若冰坐在小板凳上,伏在老人膝前,紧握住老人的手,如孩童听故事一般,仰视着老人。“多少年了,居然还有人愿意听我讲当年的故事!”老人感慨万千,第一次有了回忆与倾诉的欲望。素昧平生的爷俩,一聊就是3个小时。
        梁永寿生于平定县岔口乡西头岭村。12岁当儿童团长,18岁成为民兵队长,后转入八路军平定独立营,参加了百团大战娘子关保卫战,先是头部负伤,后又在西头岭村与鬼子作战时胸口和大腿受了重伤。他为当过聂荣臻的兵而自豪,为参加过渡江战役而骄傲。退伍后,他不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就连调他去省里工作都拒绝了:“想想那些为新中国牺牲的烈士,想想曾与我并肩抗击鬼子时牺牲的6位同村民兵,我知足了!”
        今年8月,李若冰给梁永寿家打电话,得知老人摔了一跤,已昏迷多日。李若冰拿着刚冲洗出来的照片,挤公交车赶到老人家。一进屋,只见老人昏睡在炕上,李若冰眼圈红了。李若冰半跪在床头,拉住老人的手说:“咱爷俩有过约定,照片你不想看了?”听完这话,没两分钟,老人的眼睛居然睁开了。李若冰赶紧把照片一张张给老人翻看,老人高兴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很快,老人的面色好多了。家里人惊叹:“李哥为老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李若冰倍感欣慰。当他提出想拍一张老人行军礼照,刚刚苏醒的老人居然颤颤巍巍站了起来,面向镜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去年夏天,李若冰走进88岁的平定县岔口乡冯家峪村抗战老兵赵靖安的家,只听阵阵撕心裂肺的哀嚎声从窑洞里传出。进去一看,只见老人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棉被,眉头紧皱,面露苦色。原来,老人1945年加入华北步兵十团警卫三团。1949年10月因伤退伍回乡。多年征战使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骨痛,只得常年卧床,在剧痛中备受煎熬。当李若冰想扶起他拍照时,发现只轻轻一碰,老人就疼得不断哀嚎。李若冰只得把老人的军功章佩戴在他胸前,让他躺着拍几张照片。可闻知李若冰还想拍行军礼照时,一直躺着的老人却执拗地让子女们把他扶起来靠着被褥。他努力挺直腰杆,缓缓抬起手臂,使劲睁大眼睛,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
        在走访随笔中,李若冰写道:“(赵靖安)老兵的心中,永刻着庄严威武的军礼。老兵的心,依旧强大!”

D 致敬

        每去一位抗战老兵家采访,李若冰总会亮明身份,说明来意。去平定县锁簧镇麻巷村采访91岁的抗战老兵冯昇奎时,也不例外。老人非常热情,一股脑给他道出了自己的故事:
        1945年7月,冯昇奎加入晋察冀二分区19团侦察连。1956年转业,1988年退休。老人自幼参加儿童团查路条、送情报,当民兵破路扰敌打鬼子时,他与鬼子拼刺刀,一次就干掉了两个鬼子。老人落下终身的风湿病,日夜受此病折磨。不过,老人对此毫无怨言。他说:“干革命哪能没代价?我名字中的那个 奎 字,就是取了葵花朵朵向太阳之意,寓意着对党的忠诚!”
        老人兴致勃勃地讲,李若冰认认真真地听。忽然,谈兴正浓的老人冲李若冰厉声喝道:“你是干什么的?有路条吗?”老人突如其来的喝问,着实把李若冰问蒙了。老人的老伴赶紧说:“没事没事,他那根筋又搭回那个年代了!”虚惊一场的大家乐成一团,李若冰赶快将证件重新呈上,老人很严格地审核了一番说:“ 路条 审验合格,可以通行!”离别时,李若冰故意逗老人:“下次来,还查路条不?”老人眼一瞪:“查!这是党的纪律,谁都不能搞特殊!”
        今年9月29日,“中国烈士纪念日”前一天,李若冰再次来到平定县七亘村祭奠抗战烈士。之前,他一直想去拜访村里的抗战老兵董保和、董拉保,但这次他得知两位老人去世了,心情很沉重。他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争”,一次抢救性的寻访,时间不等人。他说,每位老兵都是一本书,耐人品味。寻访老兵是一次心灵净化的过程,越走心越静。就连晚上做梦,都梦到在走访老兵。
10月7日,在阳泉城区滨河西社区一个普通的家常菜馆内,李若冰和志愿者带着生日蛋糕,为抗战老兵杨富余庆祝94岁生日。老人激动地拉着李若冰的手拍了又拍:“感谢你们的祝福,国家好我们才能过得好!”杨富余的一席话,让李若冰更加坚定了信心,他要继续用镜头为老兵们“树起一座让世人难忘的丰碑!”
        去年年底,以97位抗战老兵为题材的大型画册《致敬·老兵》正式出版。今年,《致敬·老兵》被阳泉市档案局收藏。

        (时间:2016-10-19   来源: 山西晚报(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