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八路军口述

赵健民、王幼平:筑先纵队(一)

        抗日战争初期,在鲁西北平原上,我党直接领导创建的筑先纵队(简称筑纵),是从几个人、几支枪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支抗日队伍。这支队伍从最早命名为“山东省第6 区抗日游击第1 支队”时起,就按照红军的原则建设部队。在鲁西北党组织的领导和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依靠广大人比群众,积极开展平原游击战争,为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使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较早地屹立于敌后。筑先纵队的发展壮大,屡建战功.是与其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范筑先将军共同抗战分不开的。回忆筑先纵队的创立经过和战斗历程,我们深切怀念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他是与共产党合作抗战的楷模,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我们也深切怀念为创建和发展这支队伍做出贡献的在当时牺牲或在以后去世的张霖之、姚第鸿、张郁光、赵伊坪、洪涛、袁仲贤、胡超仑、张维翰、刘致远、史钦深等领导同志和众多英勇牺牲的干部战士。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鼓舞我们为社会主义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一)团结范筑先将军共同抗战
        范筑先,1882 年出生于馆陶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9 岁人私塾读书,13 岁因父亲病故而辍学务农,为人家放过猪,当过脚夫。1904 年,因生活无计,离乡投军。辛亥革命后,历任北洋陆军第4 师(隶属浙江督军卢永祥)的连、营、团、旅长等职。1925 年,卢永祥在江浙战争中失败后,范退居上海。为表明其个人清如竹石,曾改名为“竹仙”。1929 年入西北军第13 军张维玺部任参议。翌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后,退居天津九一八事变后,出任韩复榘第3 路军少将参议,1932 年冬任沂水县县长。次年冬,因不满韩复第制造的“黄石山惨案”愤而辞职。不久,调任临沂县县长。1936 年5 月复任沂水县长,他优国忧民,洁身自守。任县长期间,他不畏权势,为政廉明,体恤民众,深受百姓拥戴.在他调离临沂和1936 年11 月由沂水升迁山东省第6 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时,两地人民倾城出动,夹道送行。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平津,沿津浦和平汉铁路南侵,国民党几十万军队抵抗不力,纷纷南撤,地方政权土崩瓦解,大批官员逃散,黄河以北一片混乱,老百姓流离失所,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时任山东省第6 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的范筑先将军,对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的侵华暴行和国民党政府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极为愤慨,得知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坚决抗战的各项主张,受到很大鼓舞。
        早在1937 年5 月,我党为了争取和团结范筑先共同抗战,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即派彭雪枫(七七事变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联络局书记)到山东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彭到聊城与在范筑先身边任职的北平同学张维翰(秘书)、赵伊坪(办事员)、牛连文(庶务主任)相见,并给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赵伊坪接上了党的组织关系,介绍张维翰等人党,向他们讲了党中央关于形势的分析,指出鲁西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里的人民富有革命传统,范筑先富有爱国心和正义感,在鲁西北人民中享有威望,应做好工作,争取范同我党合作抗战。
        根据彭雪枫转达的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1937 年8 月,赵伊坪(这时已调山东省委工作)、张维翰、王化云、牛连文邀请范筑先到济南,和原西北军将领共同座谈抗战形势,范当时提出聘请共产党人到鲁西北协同抗战。中共山东省委遂派共产党员姚第鸿(西北军高级将领姚以介的儿子,和范有旧交)到聊城,范高兴地委任姚为专署秘书。
        这时,周恩来副主席又派张经武张震为我党代表到济南做统战工作,中共中央军委华北联络局以华北救国会名义,帮助第3 集团军成立政训处,并在济南举办了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韩复榘兼班主任,余心清为副主任。华北联络局派共产党员和平津进步教授黄松龄,张友渔、许德瑗、齐燕铭、陈北鸥等到训练班任教我党组织动员了平津流亡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山东省的共产党员、爱国青年约千人考入训练班学习。
        9 月中旬,日军沿津浦线攻抵山东边境,继而占领德州、平原和禹城以北老黄河崖一带,范筑先提出邀请更多的共产党人到聊城协助抗战中共山东省委通过余心清,从第3 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学员中,挑选出以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为骨于的12 名少校干事和240 名上尉服务员,于10 月中旬分3 批到达聊城,开展宣传抗日动员民众的工作。
        10 月16 日下午,当张维翰率第3 批百余名服务员到聊城时,范筑先接到了韩复榘要他率部撤退到黄河以南的命令,张劝范不要撤走,范说这是命令,拟撤到齐河县黄河北岸观察形势张提出愿留守聊城,服务员中一部分人也主张留下,组织游击队,坚待敌后抗战。经过讨论,最后留下的有张维翰、解彭年、高元贵、冯基民、张承先、张潭、陈中民、于笑虹、史钦深、吴鸿渐、郭鲁、刘昌、李福尧、王式廓、毕睿夫、李育仁、黄白莹、吴新之、晋士林、成润、黄祖一、张少卿、苏赖洲、许言、潘玉麟、曾毅、叶笃成、孙鹏程、徐翼、张德政,靖实秋、刘显、郭澄之、王汝梅、熊康、林铎,袁科先、张光和简戎、刘家三、徐德元等42 人。范筑先委任张维翰代理聊城县长,并留下20 余条步枪和子弹及2000 元生活费。
        17 日凌晨,范筑先率领专署机关和保安部队共800 余人临离开聊城时,向留下的人员讲话说:“我很佩服你们青年人抗日救国的热情和勇敢精神。但是,你们缺乏战斗经验,敌人来了千万不要硬拚。”范走后. 张维翰和留下的同志立即布置保卫聊城事宜,派人把守城门,并拟调四乡民团参加保卫聊城。
        这天上午,从河北败退下来的原国民党军第29 军冀东保安队的连长齐子修,带领80 余名士兵窜进聊城,强行收缴了服务员的枪弹和现金,把枪发给监狱囚犯,编人他的队伍,连夜逃走。
        在范筑先率部暂驻齐河官庄渡口期间,他的部下有主张退到黄河南的;有主张暂驻官庄渡口继续观察形势的。共产党员姚第鸿以世交晚辈身份,向范力陈留与撤的利害,说明撤退黄河南作流亡政府,无依无靠,不是出路令留在鲁西北,可以发动群众,壮大力量,更有共产党支持,定能坚持敌后抗战,力劝范拒绝执行撤退命令。范这时己知聊城情况,深为共产党人和爱国青年的抗日赤诚所感动,遂决定率部回聊城.并亲自去夏津、武城收编齐子修部。
        范回聊城后,即令第6 区保安司令部政训处在各县设立政训处,将政训干事和服务员分配到各县。各县政训处与原地方党组织相结合,发动群众,组织农民、青年、妇女、儿童等抗日群众团体,动员爱国青年参加游击队,发展坑日武装。
        在此前后,中共山东省委派组织部长张霖之到聊城为省委驻兽西北地区代表,同时派红军干部洪涛(洪裕良,共产党员,原为红军的团长)、王幼平(共产党员,宁都起义参加者)、廖云山、金维国和从济南被营救出狱的原山东省工委代书记赵健民到聊城。共产党员、民先队员赵晓舟、高境、昊钟现、李一黎、熊义吾等30 余人也先后到达,张霖之受省委委托,重新组建鲁西北特委,赵健民任书记,徐运北任组织部长,邵子言任宣传部长,洪涛任军事部长(后为王幼平),赵伊坪任统战部长。此后,赵健民主动要求不担任特委书记而去冠县组建武装(1938 年5 月徐运北任特委书记)。鲁西北特委即以政训处为公开办事机关。在特委直接领导下,我党同志帮助范筑先很快扭转了因一度撤退而出现的混乱局面。
        11 月中旬,韩复榘命令范筑先率部撤退到黄河以南,并说:“黄河以北再无中国军队,如现在不撤,以后就来不及了”在此关键时刻,张霖之指示姚第鸿、张维脚味复向范阐述抗战形势,说明八路军在山西连打胜仗,鲁西北决不是孤军作战。范筑先经反复考虑,也认识到靠国民党坚持敌后抗战不可能,上次撤退又回聊城的经验证明共产党的意见是对的,于是,19 日向全国发出皓电,电文是:“慨自楼奴人寇,陷我中华,铁蹄所至,版图易色。现我大军南渡,黄河以北坐待沉沦,哀我民众,青陷水火,午夜仿徨,泣血椎心。筑先吞督是区,守土有责,裂毗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和武装民众与日寇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辞。所望铜项械弹,时予接济,律能抗战到底,全期愚忠。引领南望,不胜翘企。”济南和全国各大报纸相继发表了这一通电.鲁西北人民和全国人民得知范筑先誓死率部留在敌后抗战,受到了极大鼓舞。
        1937 年12 月27 日济南陷落,坚持鲁西北敌后抗战显得更为重要。中共中央和八路军领导人给予范筑先极大的鼓励和支持。1938年1 月,范筑先采纳中共鲁西北特委的建议,派政训处民运科长、共产党员成润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联络,朱德总司令致书范筑先,表示钦佩和慰勉,随后派红军干部胡超仑和抗大学生武绍文等20 多人到鲁西北。3 月,中共中央军委豫鲁联络局书记张友渔先后派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张郁光和执教于北平中国大学的齐燕铭率第3 路军教育团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学员王长年、李力殷.张方一等到聊城。同月,范筑先派张郁光、牛连文、刘子荣作武汉之行,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等都对鲁西北抗战予以热情支持,《新华日报》、《 大公报》 介绍了鲁西北抗战的真实情况。周恩来同志又派来红军干部袁仲贤(1924 年人党,1927 年参加南昌起义时任第3 师参谋处长)、杜守山,曹洪胜和共产党员周紫珊等得力干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还陆续介绍北平、天津的大学生刘子毅、朱穆之、莫循、任仲夷、王玄等到聊城工作。4 月,郭洪涛从延安去山东省委工作路过聊城,向张霖之传达了毛泽东、刘少奇同志的指示,要求与范筑先搞好合作关系,不断总结经验,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并留下了一批抗大、陕公的学生.6 月,八路军129 师副师长徐向前邀请范筑先到威县会晤,9 月,又邀请范去南宫参加冀鲁军政联席会,两次都对范表示热烈欢迎,高度称赞,同时达成互通情报、协同作战的协议。10 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委员黎玉和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从延安回山东路过聊城,带来毛泽东给范筑先的亲笔慰勉信,信中肯定了范坚持敌后抗战的贡献和影响.范感谢毛主席的关怀,并说:“当今之世,要救中国,唯有听共产党的话.我要和共产党合作抗战到底;今生决不辜负毛主席的希望,"
        我党先后从济南,西安、武汉派来的三四百名干部中,有红军军政干部,有大学教授、留学生、大学生、中学生,还有新闻工作者和文化工作,其中不少人经过一二九运动的锻炼,到鲁西北后,与当地的共产党员相结合,许多是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他们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干部队伍。这些同志在党的领导下,对团结范筑先纵队和其他抗日武装,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积极发展武装 开展平原游击战争
        中共中央北方局于1937 年9 月召开太原会议,着重讨论和确定了各地党组织发动群众组建武装,开展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部署。10 月中旬,山东省委召开了紧急会议,制定了分区举行武装起义开展游击战争的计划,鲁西北特委随即传达贯彻执行,多名共产党员经范筑先先后任命到各县组织创建抗日武装,并支持范筑先收编各据一方的乡镇民团、绿林部众加人抗日行列。
        11 月,鲁西北特委在堂邑建立了第l 支游击队。当时政训处派驻堂邑办事处的政训干部解彭年(共产党员、留日学生、堂邑人)和服务员张潭、陈中民、晋士林、黄祖一、曾毅、刘昌、苏赖洲、潘玉麟、郭鲁、吴新之、陈耀光、李福尧,周乐亭等共产党员分别在堂邑各乡发动群众。不久,宋哲元第1 集团军从河北败退下来,经过堂邑南撤,城内风声鹤唳,国民党党政人员纷纷准备南逃。我各乡的服务员根据党的指示,迅速集中起来,和当地党员一起建立武装张霖之、王幼平、徐运北和洪涛来到堂邑,宣布了范筑先的命令,命名这支队伍为“山东省第6 区抗日游击第l 支队”,洪涛任队长,李福尧为指导员。从此,鲁西北有了共产党的武装。消息传开,人心振奋,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洪队”。支队成立后,即到堂邑城东南肖家厢房一带,动员群众,扩大人枪。
        在支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方面的阻挠和破坏。12 月11 日,支队在大觉寺被地主民团2000 多人包围,在此紧急情况下,解彭年、黄汝汉(共产党员、北平中国大学学生)、解树魁(共产党员、清华大学学生、解彭年胞弟)闻讯赶到,对民团首领晓以大义。经双方谈判,遂得以和平解决。次日,支队向马颊河转移途中遭到了土匪的伏击洪涛沉着机敏地指挥,打跑了土匪。
        12 月,支队到聊城整训,加强党的建设,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洪涛调走,廖云山继任支队长在整训期间,范筑先的参谋长王金祥趁范不在聊城,企图改编这支武装,扬言如不听令,就缴械遣散。支队作了应变的充分准备,挫败了王金祥的阴谋。
        进人1938 年后,支队移驻阳谷、寿张,支持这两个县的抗日政权,消灭上匪武装,威慑拒交抗日粮款的封建势力,影响扩大,迅速发展到200 人。共产党员金谷兰在高唐组织的游击队被红枪会冲散,金英勇牺牲,剩下的20 余人,由共产党员张希彦、冯兰亭、李金峨带领参加了支队。3 月初,支队奉命到冠县西唐寺驻防,消灭了一股土匪,使根据地扩大到卫河岸边。这时,在解彭年的影响下,他家叔侄兄弟多人参加了革命。谢德元、解长泰等20 人,带着自家的枪弹参加了支队.支队发展到400 多人时,编为1 个营,营长由长期在上海和华北从事军运工作的共产党员刘致远担任。3 月底,这支武装由范筑先命名为“山东省第6 区游击司令部第10 支队”,张维翰任司令,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刘致远营作为骨干力量编为直属营。赵晓舟、金维国、熊义吾、杨啸如等在阳谷、寿张等县组织的游击队200 多人组成警卫营。长清小学校长张耀南于1937 年底发动青年学生和教师组成的抗日武装400 余人编为独立营,曹洪胜任营长,郭强任教导员,活动在长清、肥城、平阴3 县交界处的大峰山区一带另外,还有3 个团、两个梯队和1 个教导队:由李凤藻任团长的馆陶2 区民团千余人,经张廉芳、王乐亭争取,编为第.团。由宋风岐任团长的冠县2 区民团约800 人,经宋雪峰在其中进行工作,和赵健民、许梦侠说服,编为第2 团。由郝国藩任团长的馆陶8 区民团约500 多人,经王化云劝说和地方党组织争取,编为独立团。泣上、东平两县100 多名师生和农民组成的坟上县抗日自卫队,与东平几个区队合并,编为东进梯队,陈伯衡为队长,刘星〔清华大学学生、共产党员)任政委。由熊义吾等在临漳组织的一支武装编为西进梯队。济南第l 乡村师范学校南迁巨野后,党支部领导人辛明允等与鲁西南工委与鲁西北特委取得联系,1000余人北上到冠县,编为教导队,队长赵晓舟,教导员郭强。
        第10 支队成立后,积极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王幼平等红军干部,不断传播红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可行的政治工作制度,支队政治部下设组织、宣传、民运、锄奸、总务等科;团设政委和政治处;支队政治部出版了《冲锋报》 ,由张书诚、崔守伦主编;井成立了“冲锋剧团”,王宗孟(王克)、李鸣歧、张晋德为领导人(均为山东第1 乡村师范学生、共产党员),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开展得生气勃勃,指战员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在此同时,部队的装备也不断得到加强。当时,由共产党掌握的几个县政府机关筹集一部分资金,服务员同志们也捐献一部分生活费,共2700 元,通过关系从河南买回理挺机枪,装备了1 个机枪营,营长刘致远,教导员李福尧(以后是吴新之、张潭升。5 月,第10 支队对盘据在馆陶县城的皇协军王金甲部发起进攻,刘致远率机枪营攻人城内,毙伤俘敌百余人,收复该城,打通了鲁西北与冀南的通道,范筑先委任王化云为该县县长。不久,王金甲投诚,被范筑先收编为第25 支队。以后,机枪营开赴黄河以南的大峰山区,活动在长清、平阴、肥城、东阿一带,打击外出之敌,有力地配合了泰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为配合台儿庄战役,曾数次破坏济南、泰安间的津浦路。这时,第10 支队已发展壮大为5000 人的队伍,成为以后组成筑先纵队的基本力量。
        在洪涛支队发展的同时,赵健民、许梦侠等在冠县建立的游击队,也迅速发展到百人左右。当时冠县有“南杆”、“北杆”两股绿林武装。各有四五百人,赵健民为争取“南杆”摆脱国民党顽固派的控制。动员了爱国心强又在直系军队当过排长的赵发荣(赵健民的叔父),拉起100 多人的队伍,加人“南杆”编为第10 队,赵健民率领的游击队也加入该队。1937 年11 月中旬,范筑先要收编这股武装时,第10 队等在内部配合,很快使“南杆”归编为第6 支队,随后收编“北杆”为第5 支队。
        接着,各部队在范筑先的指挥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1937 年11 月22 日,临清日军l 个骑兵小队进攻聊城,在其遭我守城部队痛击向临清逃窜时,范率部在梁水镇伏击敌人,缴获7 匹战马和一批其他胜利品。11 月27 日,临清敌酋高桥率步骑炮混合部队300 余人,进犯堂邑以图报复,范率部到界牌截击,赵晓舟、刘子荣等率政工队配合作战,击退了进犯之敌。
        沿津浦路南下日军之右翼兵团,于12 月26 日,从禹城出动五六百人,进占高唐、博平、往平3 县交界的南镇,企图通过东阿县的铜城,由滑口渡口过黄河,经平阴、长清钳击济南。范筑先闻讯后即令往平、博平民团堵击。毙伤日军40 余人。随后.范率部赶到,在薛庄歼敌一部.28 日又毙伤进犯周庄之敌80 余人.当敌军集中火力疯狂进行反扑时,我部队抢占徒骇河堤,又毙伤日军数十人,迫其退回高唐。
在保卫徐州的日子里,我鲁西北游击部队积极配合作战,予敌以重创。从1938 年2 月起,由平汉线北段南犯之敌不断进攻膜县、范县等地,多次被我击退。4 月,敌人大举进攻徐州,其主力土肥原第14 师团1 万多人,向濮县、濮阳地区集结,企图从濮县董口、彭楼渡过黄河,直插陇海路沿线,包围徐州。我鲁西北部队选拔精锐参战,第6 支队到濮阳、濮县公路沿线阻击日军汽车队,毙敌20 多人,夜间,又到濮阳以西公路线上,破坏敌人的电话线.日军大部队于5 月11 日从董口过黄河,只留下1 个步兵大队和后勤部队守护濮阳、濮县公路和黄河渡口。我多次袭击敌人运输车队,范筑先、哀仲贤还于5 月25 日,指挥部队在麦田中巧袭出城放马之敌,毙日军30 余人,打死战马20 余匹,缴获战马20 余匹和一批枪支弹药。6 月8 日,又在濮县的石墓头村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6 月下旬,济南日军数千人,经东阿南下包围徐州,其后尾五六十辆汽车陷在黄庄附近的黄何故道,我第5 、6 支队围歼押车日军,毙伤敌数十人,烧毁汽车多辆,缴获满载辎重物资汽车数辆。抗战周年纪念日前夕,运回聊城展览,大长了鲁西北抗日军民的志气。
        武汉会战期间,我鲁西北游击部队曾进袭济南,牵制敌人兵力。范筑先设前方指挥部于在平潘店,指挥包括第10 支队在内的数支部队,进至济南市郊,袭击敌人机扬,并对律浦路标口至德州段进行破击。8 月28 日,请缨上阵的青年抗日挺进队90 余人,于齐河坡赵庄突遭敌人包围,队长范树民(范筑先的次子)和参谋长何方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范筑先得知后,增慰勉亲朋:“民儿为国捐躯,堪幸死得其所,伊何憾也,吾何悲也。”并立即命令二女范树现继任队长,继续战斗。
        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过程中,范筑先又陆续收编了一些其他武装,后来发展到35 个支队、3 路民军,还有些独立团营,共5 万余人。其中,除第10 支队是我党直接领导的以外,在我党影响和协助下组成的有第11 、12 . 13 、31 支队,由平津溃退下来的零散部队编成的有第3 、21 支队,由地方民团改编的有第8 支队和32支队,由绿林武装改编的有5 、6 、16 、19 、26 支队和民军1 路,以及王金甲部投诚后编成的第25 支队。这时,鲁西北的党组织大发展,党员由七七事变前的200 多人,发展到l 万多人。经范筑先任命的张维翰、管大同、吕世隆、张舒礼、周子明、王化云、徐茂里等到冠县、寿张、萃县、阳谷、淮县、观城、范县、馆陶等县任县长。鼎盛时期,鲁西北抗日力量活跃在津浦路以西,卫河以东,南至黄河南岸,北至冀鲁边界,政令所及达27 县。
        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培养大批军政干部,鲁西北特委挑选了70 多名干部去延安学习。范筑先的长子范树中、长女范哗清和三女范树婉一同前往。1938 年5 月,鲁西北特委以政训处名义召开的政治工作扩大会议,分析了形势,明确了任务会后,政训处改为政治部,张维翰任主任,姚第鸿任副主任,赵伊坪任秘书长;创办了政治干部学校,范筑先兼校长,张郁光任副校长,齐燕铭任教育长(兼《抗战日报》总编辑),周子明任训育长,巩固任校党支部书记。同时接办了由王金祥主办的军事教育团,由范筑先兼团长,袁仲贤任教育长,胡超仑任训育长。政治干部学校和军事教育团成为培训政治军事干部的熔炉,3000 多爱国青年和部队基层干部经过学习,分配到第10 支队等部队。这些人经过锻炼,后来大都成为党的优秀干部。1938 年5 月,毛泽东主席在《 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文中说;“河北平原、山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经发展了广大的游击战争,是平地能够发展游击战争的证据。”。充分肯定了鲁西北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成绩,极大地鼓舞了鲁西北军民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创建鲁西北抗口根据地的斗志。
        7 月25 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驻华大使馆参赞伊福.卡尔逊由延安文艺工作者刘白羽、汪洋、欧阳山尊等陪同,访问聊城,会见了范筑先,了解了鲁西北抗战的情况,撰写了《中国的游击战争》一文,在《 太平洋》 月刊上发表,还出版了《 中国的双星》 ①一书,其中“孔夫子故乡的战争”一章,专门介绍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使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知道了在山东西北部有一片飘扬着抗日红旗的中国土地。
        正当鲁西北抗日斗争蓬勃发展之际,国民党顽固派卷土重来,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1938 年1 月蒋介石委任沈鸿烈为山东省主席。沈2 月设省政府于曹县,3 月即派所谓视察团到鲁西北“视察”,随后邀范筑先到曹县,挑拨范与我党合作抗战的关系,遭到范的驳斥。后又迫范调走范县县长周子明,将灌县县长张舒礼与观城县县长姜鸿元(王金祥的亲信)对调,同时将阳谷县县长徐茂里撤职,免去管大同寿张县县长职务,派国民党CC 分子接替,夺取冀鲁豫边区要冲的几个县,作为他的立足之地.6 月将省政府北移东阿县城,该城被日军占领后,又迁到阳谷、寿张,东阿之间的张秋镇,并在聊城设省政府鲁西行辕,派民政厅长李树椿为行辕主任,还成立了所谓鲁西部队整编委员会,企图夺取范的部队。李树椿和王金祥有旧交,王是李介绍到范处任参谋长的,他们狼狈为奸,专门破坏鲁西北坑战。沈鸿烈还利用旧行政区划,委派第4 区专员,企图切断鲁西北与冀南的联系。控制临清等县,削弱范的力量,为此,鲁西北特委派张承先、朱穆之、解彭年、郭鲁、赵效三等到第4 专区工作。6 月,省委将鲁西北特委分为以临清为中心的鲁西北特委、由张承先任书记,和以聊城为中心的鲁西特委,由徐运北任书记。在临清设八路军129 师联络处,由鲁西北特委领导成员黑白里为代表,配合鲁西北特委开展第4 专区的工作。
        六、七月间,沈鸿烈竟向范筑先提出取消第6 区政治部,恢复政训处;取消第6 区游击司令部,恢复保安司令部,所有部队归省政府改编为保安旅;各县县长要由省政府委派;政治千部学校要改为旧制学校等无理要求。这实际上是要摧毁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因之,遭到范的断然拒绝。
        10 月,王金祥又制造了“郊城事件”。当时,第13 支队共1500 多人,司令冀镇国是爱国进步军人,副司令干青云和政治部主任汪毅都是共产党员。鲁西特委决定,经范筑先同意,要他们从淮县古云集南下菏泽、曹县一带帮助徐茂里组建第35 支队途经哪城,王金祥、姜鸿元调集部队围攻,阴谋吞并第13 支队,冀镇国指挥部队分散突围王青云和汪毅在途中被捕,王金样擅自下令在哪城将两人杀害。鲁西特委知道后,由张霖之向范筑先提出严惩王金祥的要求,范立即决定将王金祥撤职,驱逐出境。李树椿赶来,再三向范求情,使范没能坚决处理王金祥。

       (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