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八路军口述

银川有位93岁抗战老兵 他叫郭宏光

        “特等功臣”郭宏光老人如今已经93岁高龄了。1955年我军第一次授衔时,他被授予上尉军衔,此后又晋升为大尉、少校军衔;1964年,他从黑龙江哈尔滨转业到原银川橡胶厂工作。曾经的革命生涯,让他养成默默奉献、忠于职守的工作、生活习惯,即使在离休后,他仍在曾经开荒的农场里劳动……

从讨饭娃走向革命

        采访郭宏光老人,缘于微信朋友圈一则信息:“向1942年参加革命的特等功臣致敬!祝老人家健康长寿。”2月13日下午,在其女儿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银川市西夏区原军马场附近一所小院,见到了老人。屋子里摆设简单,几张老人和家人、战友的照片格外醒目,照片中,年轻时的老人身穿军装,英姿飒爽。

        郭老身材瘦小,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尚好,身体也算硬朗。交谈中,除了老人的山西地方口音有些难听懂外,并无其他采访障碍。让人惊诧的是,老人记忆力非凡,对过去的革命经历如数家珍。

        “解放后回山西老家探亲,我从墓碑上才知道自己是1923年出生的。”老人介绍,他是山西省高平县人,因家里穷困,1942年跟随村里人一路讨饭到安泽县上宝丰村(现属山西省古县北平镇)一家煤矿挖煤。在此期间,他加入八路军领导下的工会,多年没有回过家乡,家人以为他已离世,就立了墓碑。

        “我先参加的是八路军领导下的工会组织,后来煤矿因为日军扫荡,老板跑了,被八路军接管。当时八路军的供应很困难,战士们既要打仗,还要挖煤。”老人说,在此期间,他接触到八路军129师(编者注:新编第九旅)25团特务连一位叫宋云东的指导员,宋指导员见他干活肯出力,又是穷苦出身,就发展他入党。同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安泽县县大队下属的区小队),为各根据地送信、送情报。日军扫荡时,他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又称山西新军)的青年连,从事抗日反扫荡斗争。次年,宋指导员在反扫荡斗争中牺牲,以致郭宏光这段历史没人证明。后来,组织上给他整理档案时,参加革命与入党时间从他1945年3月正式成为八路军129师新编第11旅下辖第32团3营8连战士算起。“我当时想,只要不影响我继续革命,两三年的党龄与参加革命的时间不算什么。”老人说。

历次战役打出个“特等功臣”

        1945年春夏,第129师所属各部为“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开展大规模攻势作战,连续进行了道清、豫北、南乐、东平、安阳、阳谷等战役,收复县城28座,将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线上,为举行大反攻创造了条件。自8月11日开始,第129师所属部队响应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遵照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参加大反攻,向平汉、津浦、德石、正太、同蒲、陇海等铁路线和部分中小城镇的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县城59座,解放了大片国土,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边4个区连成一片。郭宏光参加了其中一些战斗。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郭宏光已是晋冀鲁豫军区一名班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同蒲战役、吕梁战役、济南战役……老人记得最清楚的是1949年参加的淮海战役,他当时在二野四纵陈赓司令员麾下11旅32团3营,主要任务是坚持扼守南坪集,围歼黄维兵团,这场战斗非常惨烈。老人说,当时他所在营600多人,到战斗结束时,只剩八九十人,光营长就牺牲了4名,有的营长刚上任3天就阵亡了。

        之后,郭宏光所在部队整编成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14军40师119团3营8连,他又参加了渡江战役,所在部队从江西九江开始强渡长江。江对岸是国民党白崇禧的部队,解放军一冲锋,国民党部队就溃逃,郭宏光是副排长,一场战斗下来,所在部队竟没有战斗减员。此役之后,郭宏光被部队授予“特等功臣”,所在连也被评为“二等模范连”。接着,郭宏光跟着大部队又参加了两广战役、广西边境剿匪等大小战斗。经过一系列战役的考验,郭宏光由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指导员……一路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军官。

        1951年,郭宏光所在英雄排被抽调编入23军赴朝鲜作战。为了上朝鲜战场,郭宏光把自己的二等乙级伤残证撕了,获得去朝鲜抗美援朝的机会。在朝鲜战场上,他主要从事部队后勤补给工作。回国后,解放军总后勤部将他从云南的部队调到北京工作、上学。1958年,他被分配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23军工作;1964年从解放军69师转业地方,分配到宁夏工作,任银川橡胶厂副厂长,一直到1994年离休。

转业到地方自降工资

        到银川橡胶厂后,郭宏光发现厂里的工人都来自沈阳、青岛等城市,他们的家属都是农村户口。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农村户口的家属们在城市里没法生活,因为粮本上没有他们的口粮。为了解决工人家属吃饭问题,郭宏光和同事到北京找化工部、国家计委等单位争取,于1967年在现在的西夏区原军马场附近开办起农场,带领52户工人家属开荒种田。1988年,他退居二线后,因为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就到银川橡胶厂农场继续开荒。他带着老伴、岳母和3个子女,白天上班,晚上开荒,和职工们硬是把荒地平整成3000多亩稻田,其中良田700多亩。

        郭宏光1964年转业地方时是行政17级,月工资138元,本来部队工资转到地方还可增加10%,但他看到其他人都拿着几十元工资,而且国家困难,主动提出把工资降到112元,一直拿到1984年。在银川橡胶厂老一辈职工心中,郭宏光的威信、口碑都非常好,大家亲切地叫他“郭教导员”。

        “那您现在享受的是什么级别的待遇?”“不清楚。”过去儿女提出要查一查他的待遇级别,他总说:“别去查。”“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现在7000多元的月工资已足够,可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老人说。

        郭宏光育有两子一女,3个儿女都是工人,小儿子患糖尿病、抑郁症,孙子因难产脑瘫、生活不能自理,可他从没向组织上提过什么要求。

【后记】

        为了证实郭宏光老人的经历,记者先后向银川市社保局、银川市老干部局、自治区老干部局等单位询问,各单位均回复查无此人。记者通过老人的子女了解到,银川橡胶厂破产后,人事档案已被宁夏电投长润实业有限公司接收。为此,记者又向该公司人力资源部查询,证实了老人的经历。目前,该公司共有建国前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9人。自治区老干部局干休所企业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科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将把这些离休干部的档案转往该处管理。

        (来源:《新消息报》    时间:2017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