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牧:深切怀念汉斯· 希伯同志(一)
汉斯,希伯同志(1897 一1941 )是德国共产党党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怀有深厚的感情,在1941 年沂蒙反“扫荡”中献出了生命,我们是十分怀念他的。
(一)
1925 年希伯同志第1次来到中国,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做编译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返欧。1928 年2 月,他写了一本名为《 从广州到上海:一九二五― 九二七》 的书,讲述了在中国的经历。他在书的前言里写道:“中国的革命是生气勃勃的,富有战斗性的,尽管存在着暂时的困难,但千万万贫苦的中国人民必然会取得胜利…” 这本书献给中国革命和中国的英雄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一一中国共产党”,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谊。
1932 年秋天,希伯同志第2 次来华,携其夫人秋迪· 卢森堡定居上海。当时在上海的包括史沫特莱、马海德、艾黎在内的几个外国友人,组织了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希伯同志是发起人之一。他们研究马列主义,更注意研究当时国际上和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法西斯的兴起、蒋介石的反共“围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斗争等等。
大约在1934 年,希伯同志由海参威经过苏联回过下次欧洲,住了半年,又回上海参加了中国的反战反法西斯运动。他用“亚西亚人”的笔名,在美国和英国的一些报刊上,发表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政治文章及报道,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的抗战上,在美国的《太平洋杂志》 等报刊上发表了《 中国正越战越强》 等有影响的文章他和夫人曾化装成医生和护士,把药品送往敌占区的新四军交通站,以实际行动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为了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战争情况,希伯同志于1938 年春去延安采访,见到过毛泽东同志。1939 年二三月间,又到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进行采访,见判过周恩来同志和新四军的许多领导人。1941 年1 月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 月25 日,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5 月,希伯即来到苏北,对新四军进行采访,见到过刘少奇、陈毅、粟裕等同志。希伯同志将采访所得,写成了1 本约S 万字的书稿― 《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为了进一步了解八路军在山东敌后的活动情况,他提出了到山东采访的要求。新四军领导同志告诉他,到山东去,路途艰难,而且估计山东敌人的大“扫荡”快要开始,比较危险,劝他暂勿北上。希伯同志执拗地说:“正因为这样,我更要去。那儿从没有外国记者去过,更需要我。许多问题,我到那儿才能找到答案!’最后,新四军军部尊重他的意见,决定派部队护送他去山东。
(二)
1941年9月12日,希伯同志顺利到达了山东滨海地区。我当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秘书主任。希伯同志未到之前,我们就得到了通报,在新四军派人把他护送过陇海路以后,115 师派出一支小分队,把他安全接到了滨海抗日根据地。
一个外国友人的到来,给淳朴、好客的老乡们带来了欢乐。大人、小孩对这位身材高大、头发卷曲、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仿佛看不够似的,围着他转。希伯同志一遍又一遍地弯腰同大家握手,用不很流利的中国话说:“我叫希伯!你好!" “你好!” 一希伯后来跟我谈起初到滨海区的印象时说:“我真象个明星!人们追着找,围着我,一双双友善的眼睛望着我。佑佛我是一个天外来客。而我,却有一种到家了的亲切感。能和山东的抗日军民会见,我很荣幸,实现了我的愿望!"
希伯同志不久就被护送到八路军115 师师部,与115师政委罗荣桓、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山东纵队政委黎玉等同志见了面。10 月4 日晚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各界举行盛大的茶话会,热烈欢迎希伯同志。朱瑞同志代表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宣传部长刘子超代表八路军、山东省战时工作推动委员会(简称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代表山东抗日民主政府分别致词欢迎。希伯同志在致答词时,叙述了他白己的经历以及这10 多年来他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情形。他说:“这次到中国的敌后方来,是我生平一次最好的旅行,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帮助下,在他们强大的武装力量的掩护下,使我能够在日本占领区中,来往自如地旅行在广大的中国土地上。而且,八路军、新四军和所有在中国敌后坚持抗战和民主的人士们,还给了我以最大可能的方便与安适,这是许多外国记者所想象不到的。我一定要把我亲身经历到的一切事情.比如象我怎样在八路军的保护下闯过了日本的封锁线的事。真实地报道给全世界的人们,特别是关心中国的外国记者们。告诉他们:谁要想真正地了解今天的中国,真正地了解中国人民是怎样英勇地和他们的敌人坚持搏斗的,谁就一定要亲身到中国的敌后方来!”这些热情洋溢,与中国人民心心相印的话语,赢得了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一段时间里,希伯同志白天采访,晚上写作,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在他住处附近的人们,每天深夜都可听到他的打字机在“托托”地响着,有时一直到天明。一篇记述他从苏北到山东的经过的通讯稿― 《 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 ,就这么赶写出来了。他满怀喜悦的心情,给远在上海的夫人秋迪写了信,让她也来山东看看,顺便取走他的文稿。
(三)
就在这时,山东抗日根据地斗争形势恶化了。坐镇临沂的日酋烟俊六正在集中日伪军,策划对我抗日军民进行大“扫荡”。罗荣桓、朱瑞等同志考虑到115师主力部队作战频繁了,他们也要到前方指挥反“扫荡”,希伯同志再随115 师活动不安全,决定把他转移到山东分局机关。因为分局机关离战场毕竟远些,也就相对安全些。不久,希伯同志就转到山东分局,他的生活、行政方面的事情当然都要由我负责了.由此开始,我和希伯同志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希伯同志刚到我们这里来时,看到我们骑马,他也要骑,我们就让他骑了。没想到他并不会骑马,上坡的时候,身子挺得直直的,马一跑动,他就掉下来了。我们急忙跑过去看他,问他伤着了没有。他乐呵呵的,用特有的幽默的语调说:“可能因为我长得怪,马见我害怕了,就把我扔了下来!”我们也被他逗笑了,但也知道了他不会骑马这个底,以后每次行军,我们总派人专门给他挑选一匹最老实的马,遇到上坡下坡,还专门派一两个警卫战士扶他。他这种不畏艰苦的精神和平易随和的作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伯同志经历广,见闻多,对许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每当工作之余,我总爱找他聊聊,了解他的要求,征求他对有关工作的意见,也听他谈些国外的见闻趣事。记得有一次,他向我谈了一通世界上的人为什么要留胡子。他说,你们山东的八路军干部都不留胡子,这可以让人们看清真面目。其实,西方人留胡子,主要是为吓唬人的。年纪稍大一点的留胡子,可以吓唬小孩,说“我是你爷爷”, “我是你老爷爷”。希特勒这个法西斯头子,为了装腔作势,让世人都注意他,留起了样式奇怪的小胡子,活象一个小丑。西方许多留胡子的人,在人前都很庄重,一副绅士派头,但在背后却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例外,他们都留着大胡子,但他们是伟大的人。
在这段时间里,秋迪女士曾来探望过他一次。秋迪来后,我们让希伯同志把采访工作暂时放一放,陪她走走、玩玩。第1次来山东的秋迪,对这里的山永、民俗以及田里的庄稼等都颇感兴趣。希伯陪着她,到老乡家里做煎饼,到田头看收地瓜。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老乡们的热情欢迎.尤其对于秋迪这样一个外国妇女,人们更是给予特别殷勤的招待。对此,他们是深为感动的,不止一次地称赞“山东老乡好”。其间,还发生了一件让我先惊后喜的事。有一次我找希伯,问他这‘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希伯一本正经地说:“你们最好把我的夫人早点打发走,我都有点吃醋了。”我还以为他们夫妇间闹了别扭,忙问他什么原故。他说:“我的夫人没有来这里时,我每到一处,大人、小孩都围着看我,我很神气。她来以后,我和她走在一起.人们都去围着看她,再也没有人理我了。”我明白了他的意思,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过不多久,当着秋迪的面,希伯又说起上面那番话。没想到秋迪的嘴皮子也挺厉害,马上反击说:“你在这里受到这么久的优待,我都没有吃醋,我来这里才儿天,你就吃醋了,实在是气量太小!”说得我们又大笑起来。
这种战争环境下的暂时平静的生活,不久就被日军大“扫荡”的枪炮声打乱了为了保证国际友人的安全,分局决定让秋迪女士提前回上海,并让我们劝说希伯同志也一起回去。希伯说:“让秋迪先回去,我同意。但我决不离开山东。一个想有所作为的记者,是从来不畏惧枪炮子弹的。让我留下来吧!”我们苦劝不成,只好尊重了他的意见。就这样,希伯送走了他的夫人、战友秋迪女士。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章然成了他俩的永诀。(未完待续)
(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