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牧:深切怀念汉斯· 希伯同志(二)
(四)
秋迪走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势日趋险恶,敌人采取“铁壁合围”和“蓖式围剿”等战术,大举侵犯沂蒙山区。我抗日军民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同敌人周旋,几乎每天都要和敌人打几次小的遭遇战。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已无前方和后方可分。为了使希伯同志尽快适应这种战争环境,每次行军中,我们都要手把手地教他,怎样注意前后联系,不要掉队;注意上山下山时脚步要稳,不要摔倒;注意行军规则,不要高声喧哗。希伯同志认真听着,并照规定做着,不久便俨然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战士。这位可爱的。外国八路”,和我们一起行军,还坚持进行战地采访,从不落伍,从不要求照顾,表现了一个反法西斯战士的崇高品质和牺牲精神。
1941 年11 月5 日,2 万多名日伪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配合下,从临沂、费县、平邑、蒙阴、营县分11 路向沂水县南部之留田(今属沂南县)扑来,妄图将驻在这里的115 师主力和山东分局机关包围消灭当天下午,罗荣桓政委在留田附近的一个山村一仁家沟,召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研究部署了突围的方案。黄昏后,希伯同志跟着我们向西南方向突围,我和希伯同志走在一起。当晚,月光淡淡,夜色蒙蒙。敌人在周围的山头上,燃起了一堆堆大火。我们和敌人相距最近的时候,只有一两公里,听得见敌方人喊马嘶声。我们的队伍依靠熟悉的地形和准确的情报疾行,肃静无声。到6 日拂晓时分,我们胜利地钻过了敌人的“铁壁”,安全到达了费县汪沟一带,就地休息待命。我把当夜突围的大致情况向希伯同志讲述了一遍希伯高兴得跳了起来,兴奋地说:“这一夜,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夜晚。比起在西方参加过的任何一次最愉快的晚会,都更有意义,更值得留念。”他提出,要立即给八路军115师出版的《 战士报》 写篇文章,赞颂这次突围的指挥神奇以及山东抗日军民所表现出来的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欢呼这个奇迹般的胜利。我们同意他的这个想法于是,希伯不顾一夜奔波跋涉的劳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以腿当桌打字.写出了一篇题为《无声的战斗》 的稿子,由陪同他的翻译小方同志译成中文,旋即送往《 战士报》 社希伯同志的这篇稿子,不久就被套红刊登在《战士报》 的第1 版上。文章中说,这次突围的指挥是神奇的!阴险毒辣的口军,四面布网,想在留田合击消灭我们。而我们却自由从容地在敌人的缝隙之间钻了出去,住到了敌人的隔壁。这是一场无声的战斗,我们一枪未放,就突破了敌人3 道防线!敌人在封锁线七布置了巡逻兵,但是八路军的战士是那样神勇,以致使敌人的巡逻兵在刚要喊叫和射击的一刹那间就被匕首消灭了,一烟俊六司令官这时候一定正在大发雷霆,训斥他的那些不争气的饭捅将军们:八路军主力一夜之间到哪里去了?我们的赫赫战果在哪里呢?那些日本军官们重重包围、数万枪炮所指的,却原来是一堆堆黑色的岩石!这些饭桶将军们今天吃饭的时候,每人都应给他们吃一道美味的菜大鸭蛋!
希伯同志的这篇文章,在山东抗日军民中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激励和鼓舞士气的作用。
(五)
11 月下旬,沂蒙山区飘起了小雪,日军‘扫荡”与抗日军民反“扫荡”的斗争更加白热化。希伯同志跟着我们的队伍,在东蒙山中与敌人“推磨”。我们曾多次劝他早日离开山东,但他坚决不肯,一再表示:“现在正是最需要我奋斗的时刻,我要和你们在一起。”
不久,即发生了鲁中南地区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战役一大青山战役。
11 月29 日晚上,我们山东分局机关和山东省战工会接到命令、向沂南县和费县交界处的大青山风转移,那里是我抗大分校的驻地。事先得到情报说,那里没有敌情。
我已于前两天在一次战斗中前胸中弹,被担架抬着,跟着队伍出发。接替我负责指挥机关队伍的是陈明同志。我们经过一夜急行军,赶到了沂南县崖子乡的西梭庄一带,此时已是11 月30 口凌晨,天才麻麻亮,周围山头上突然响起了枪声仔细一看,周围山头上都是敌人,我们被日军1 个混成旅团包围了,形势十分险恶。陈明同志把分局、战工会和山东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的的警卫队集合起来,仓促接敌,掩护机关突围。仗打得很残酷,不少同志倒在血泊中我躺在担架上,被抬着离开机关队伍,东躲西藏,走了一条没有被敌人发现的小路,脱过许多险情,于第2 天拂晓才突出敌人的包围圈。部队找到我们后,我被护送到敌占区一位老大娘家里治疗养伤,不久,我从前来探望的同志们那里知道了这场战役的一些后续情况:陈明同志牺牲了,他的爱人辛锐同志在战斗中负了伤,藏在山洞里养伤时,被敌人发现,用刺刀挑死;分局组织部长李林同志也负了伤,曾在欢迎希伯同志的茶话会上代表八路军致词的刘于超同志也在这次反“扫荡力的另一次战斗中牺牲了;特别使我震惊的是:我们的国际友人.一汉斯· 希伯同志,在大青山战役中也拿起了枪杆子,和我们的战士一起射击敌人,最后也奉献出了生命。战役结束后,抗口军民打扫战场,发现了希伯同志弹痕累累的遗体,大家用庄严的持枪礼向他致敬,并把他安葬在那里。
(六)
希伯同志牺牲了。他是一个著名记者,却是以一个战士的身份在战场上牺牲的;他是一个欧洲人,却是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牺牲的。为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而以各种方式进行斗争的外国友人很多,但是,穿上八路军的军装,亲手拿起枪来同法西斯强盗战斗而死的欧洲人,他是第一个。希伯同志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了中国人民的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山东抗日战场上最严峻、最困难的一段时间里,他不避危险,与中国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他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希伯同志的英名,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与中华山河同辉。
希伯同志牺牲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 《 大众日报》 发表了题为《纪念国际战友-希伯同志》 的社论,高度赞扬了希伯同志殉身于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1944 年,山东军民在赣榆县马鞍山(现为抗日山)上,为他建立了一座高大、洁白的圆锥形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的联名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1963 年10 月,烈士的遗骨又迁至临沂地区烈士陵园,并专为希伯同志修建了一座陵墓。
1985 年6 月下旬,我在赴江苏、山东检查工作途中,瞻仰和凭吊了希伯同志纪念碑和大青山旧战场.作为他的一个战友,作为山东分局照管他的生活的负责人,我总为没有能够保护好这样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而感到内疚。
从大青山上下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于颠簸的汽车上,断续吟成一首小诗,现不避拙陋,把它录在后面,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
大青山上共死生,
捐躯曾有异域人。
笔底风雷惊海右,
胸中火炬振民心。
蒙山常见高高影,
沂水时听托托声。
战友英魂今安在,
春光一缕便是君!
(1987年12月于北京)
(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