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八路军口述

帅荣:水上游击建奇功(二)

六、宁死不屈
        1942 年5 月,为指导和支援文安洼的反“扫荡”斗争,冀中第8 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治委员王远音和中共冀中第8 地委书记罗玉川等率领机关和部队,从冀中腹地到达文安注。7 月1 日,敌人调集了文新、大城、永清、武清等县日伪军1 . 3 万多人,并动用飞机、汽艇对文安洼进行了大“扫荡”。在敌人到来之前,我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已转移到外线,在文安洼只留下县人队副大队长刘仲三带领的1 个班和部分地方干部坚持斗争。他们利用广阔的大洼水面有利条件,白天把小船藏在水草里,同志们头顶水草,全身浸泡在水里隐蔽。夜晚爬上船监视敌人,有时还瞅准机会向小股敌人出击,或吸引敌人在大洼上周旋饿了就捞鱼虾充饥,渴了就喝洼水。就这样,他们坚持了3 天3 夜后安全撤出,使敌人的“扫荡”扑了空。
        敌人“扫荡”扑空后,又采取“强化治安”等手段,对文安洼人民进行了残酷镇压。7 月中旬,日军侵占叩岗,把群众赶到一个大场上,用枪逼他们说出谁是共产党、八路军,大家谁也不讲日军就将42 名群众关进一间屋子望放毒瓦斯,20 多人当场被毒死,但始终没有一个人说出我共产党、八路军的秘密还有一次,由于叛徒出卖,2 区小队队长王金辉被捕。敌人把他吊在树上用鞭子抽打,用火烧烤皮肉,王金辉坚贞不屈,就义时还高呼“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在敌人残酷烧杀抢掠面前,文安洼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不泊牺牲,始终坚持斗争。
        留在文安注各村的干部、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隐蔽在群众之中,秘密组织群众埋藏粮食,破坏敌人的抢粮计划,破袭敌人公路,袭击敌人岗楼,枪杀汉奸特务。跳出敌人包围圈的县大队,化装成渔民或商船,在大清河上,连续袭击来往于天津、保定的敌包运船队。文安洼军民经过英勇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七、开辟苇塘根据地
        日军大“扫荡”,使冀中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为了继续坚持抗日斗争,l942 年8 月冀中区党委在白洋淀召开会议,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在敌人薄弱地区组织力量开展斗争的思想,专门研究了加强水上游击根据地建设和斗争的问题。9 月11 日,晋察冀军区在平山县寨北村召开的高干会议上,明确指示冀中军区要“建立以白洋淀、文安洼、大清河一线之苇塘为主的游击根据地,逐渐向外扩展,恢复与开辟工作。”为了加强水上根据地的建设,9 分区司令员王风斋、政治委员魏洪亮、地委书记吴立人,分别深人白洋淀水乡,10 分区司令员刘秉彦、政治委员邝伏兆等率分区、地委机关和部队进人东淀苇塘。
东淀苇塘,夏秋季节,满塘生长着二三米高的芦苇,形成广阔的青纱帐,能隐蔽千军万马;又有天然的河湖港汉可通行,可随时打击敌人,是一个理想的苇塘根据地。但是,要想长期在苇塘坚持,困难也不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没有粮食吃。进苇塘时带的干粮很快就吃完了,由于当时在东淀苇塘周围住有5000 多日伪军,敌人每隔500 米修一岗楼,并实行了,“ 1 日3 伪”( l 个日军3 个伪军)、“ l 伪3 夫”( l 个伪军3 个民夫)的严密封锁,他们整天带着军犬沿堤岸活动.日军声称,他们对东淀的封锁是“鹰鹦难飞”。所以附近人民群众很难接近苹塘,就是冒着风险送点粮食进塘,也解决不了300 多人长期的给养问题。为了坚持苇塘斗争,巩固发展东淀苇塘根据地,为恢复冀中平原根据地打下基础,我驻苇塘的机关和部队决定:( l )全体人员动员起来挖苇根,捕鱼虾充饥,克服困难,坚持斗争。(2 )依靠群众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向苇塘附近的士绅和富豪征粮。
        苇塘一带多数村庄比较富裕,有所谓“金石沟,银胜芳,铁打左各庄”之称甲但粮食多集中在豪绅手里,他们凭着敌伪势力,拒不向我供粮,尤其是胜芳镇伪镇长薛文彬,是这一带顽固势力代表,他狂叫:“八路军要粮食,有本事叫他们自己来取吧!”为此,文新县委和县政府决定、派县大队秘密出淀,巧取胜芳镇,活捉薛文彬。
        7月中旬一天深夜,由县大队组成的30 多人的精干小分队,冒着大雨迅速接近胜芳镇。刘殿玉带1 个班,一枪未放,首先搞掉了镇东南角的伪军岗楼。接着张森率l 个班,直插镇中的东桥头,以阻止日军增援,然后大队长储国恩亲自带领其他战士直奔薛宅,将伪镇长薛文彬活捉,押进苇塘县长常程、公安局长王柱国亲自对薛进行教育,要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向抗日政府缴粮纳款,不然的话,就端其老窝。薛一一答应,并签字画押,之后把他放回胜芳镇。薛文彬回去后,一次就向我苇塘根据地送缴1 500 公斤大米,附近村庄其他士绅听到这一消息后,也纷纷主动送粮纳款,使东淀苇塘内我机关、部队的给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坚持苇塘斗争,除吃粮困难外,住也是一个大困难.整个苇塘除了芦苇就是水和沼泽地,没有一处房屋可住。开始,大家不论职务高低,都住在芦苇杂草丛中白天烈日当空,闷热得喘不过气来;夜晚蚊虫咬得难以人睡,下雨没处躲,只好琳雨,但大家情绪很高,都自觉地克服困难,坚持斗争后来干部战士一起动手用麻杆和芦苇捆成把,搭起一排排草房,有的作住房,有的作厨房,有的用作病员疗养所还找到了块旱地平做操场,并用麻杆扎起花格式围墙,入口处扎了3 个芦苇牌坊,横额上还扎了镰刀斧头的图案。在这座苇塘营房里,我们开办了“苇塘党校”,按照“抗大”的教材和学习方法,组织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党中央规定的整风文件。县大队开展了苇塘大练兵运动,还利用学习和训练的间隙开荒生产,解决吃菜问题。到1943 年,苇塘根据地已聚集了2000 多人。《 冀中导报》 在这里出版,10 分区《 黎明报》 在这里复刊,分区兵工厂、缝纫厂也在这里重新开始生产。晋察冀军区情报部还在苇塘设了电台。为了钳制敌人东线兵力,配合西部山区反“扫荡”斗争,刘秉彦司令员还亲自率分区主力部队奇袭了苇塘周围和津西城镇口伪军据点。驻苇塘游击队,也经常以苇塘根据地为依托,主动出击,先后3 次以突袭动作截击日军运输船队,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和生活用品。因此日军把东淀苇塘视为心腹之患,多次出兵进攻苇塘根据地。但茫茫苇塘,敌人进去不远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或被我潜伏部队消灭,或狼狈逃回。敌人无奈,便向苇塘盲目开枪射击,芦苇茂密,枪弹根本射不远。后来敌人又出动飞机对苇塘连续轰炸扫射,还动用2 万多名伪军并强迫1 万多名群众排成人墙,从四面向苇塘中心进攻。这时,我驻苇塘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利用有利地形迅速转移到外线,在苇塘只留下县大队储国恩率领的30 名战士与敌人周旋。他们采取“减兵增灶”之战术,即两三个战士为一组,在苇塘深处到处点起炊烟,吸引敌人向苇塘深处推进,当敌人进人苇塘后,他们又用麻雀战有效地杀伤敌人。然后利用大清河秘密渡口转移到文安洼。在这同时,被日军强迫进苇塘的群众,也与敌人展开了巧妙的斗争。他们有的佯装打群架拖延推进;有的寻机钻进苇塘;有的借机给敌人带路,故意将敌人领到水深之处。结果敌人2 万之众,折腾了9 天9 夜,被我击毙200 多名,进到苇塘深处时,连个人影也没见到。
八、突袭大淀头
        经过我军民团结战斗,日军对冀中的“扫荡”被粉碎。1943 年冀中军区第24 团、第38 区队等主力,又向敌人发动了夏季攻势作战,冀中的抗战形势发生了很大转变,白洋淀、文安洼和东淀苇塘的形势也大为好转。盘踞在水乡的日军,处于四处挨打的被动局面往来于淀洼上的敌船,一只两只已经不敢出来了。于是,战斗在水乡的八路军和游击队乘胜上岸,向敌人的据点发动进攻。没用多长时间,就拔掉了淀洼周围大批敌据点。这时,在淀洼的日伪军,绝大部分进人岸边一些大据点,淀洼里的据点多交给伪军把守为了彻底清除敌人水上据点,根据冀中军区和区党委的指示,我抗口军民采取多种方式向伪军开展政治攻势,发动伪军家属和亲友写信劝伪军不要为日军卖命,早日归顺抗日部队;采取有打有拉、打拉结合、勤捉勤放、捉放结合的政策,对伪军积极进行分化瓦解和争取工作。对那些群众恨之人骨的铁杆汉奸,还采取杀一傲百的政策,先后在自洋淀除掉了群众称之为“二害”的伪军中队长韩恩荣参谋曹茂林、副官冯德新。这一系列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东淀苇塘的伪军头目黄锡彪、张兰亭等,先后与我签定了约法三章。即一不打八路军,不抓抗日干部;二不防碍我军行动,并暗中协助我军工作;三不做侵害群众的事。白洋淀伪军投诚和秘密跟我们接头的也日渐增多。这时,日军为了加张对伪军的控制、撤掉了设在白洋淀里的邸庄、大田庄、寨南村等据点,把70 多名伪军集中在大淀头。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3 小队根据上级的指示,决定突袭大淀头岗楼。
        8月的一天深夜,天空乌石密布,雷鸣电闪,暴风雨即将来临。3 小队在队长郑少臣的带领下,全副武装轻舟快艇,悄悄地靠近了大淀头岗楼的朱家大院。按照部署,郑少臣和队员张亮先跳墙进院把门打开,接着队员们一齐冲了进去。郑少臣和张亮等爬梯子冲上敌人的岗楼,下了哨兵的枪,在这同时,邱志科带两个班进入东厢房;指导员槐泽民带两个班直扑炮楼2 楼;3 排长王贵带人奔向北房;李向其、赵波、张牛3 人到西厢房对付伪中队长胡风才。几分钟后,东西厢房和炮楼里敌人的全部枪支,都被我队员们一声不响地摸到手,而伪军们还在睡大觉,突然、炮楼顶上传出了一声“不准动i" 2 楼和厢房也跟着发出“举起手来”的吼声。伪军们从睡梦中惊醒,有的还躺着就举起手来直喊:“我不动,我不动!”伪军中队长胡风才睡梦中还以为是伪军说梦话,爬起来大声骂道:“孬种,你们都叫3 小队吓破了胆啦!”当他看清了站在面前的正是3 小队的队员时,吓得哆哆嗦嗦举起双手说:“我缴枪,我缴枪!"
        天刚蒙蒙亮,战斗胜利结束,3 小队一枪未发,就将包括伪军中队长在内的大淀头158 名伪军全部俘获,缴获步枪130 多支,手枪两支,子弹20 多箱。
九、全歼敌人河防队
        1943 年秋,白洋淀水面清清,苇花飘扬.鱼虾漫游,野鸭飞翔。这是淀上最美丽的季节,也是水上游击健儿活动的大好时光。日军当时正在对我北岳区进行秋季大“扫荡”,一方面不断从冀中抽调兵力进山,一方面利用大清河、白洋淀水上运输线,不断从天津运送军用物资到保定,支援对北岳区的“扫荡”。这时,我冀中9 分区命令各级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尽量拖住冀中敌人进山“扫荡”,同时指示战斗在白洋淀上的3 小队,要广泛出击,狠狠打击敌人水上包运船队。
        正在这时,3 小队获悉敌人满载着军用物资的包运船110 只,正停在赵北口准备开往保定,于是,他们立即决定袭击这支船队。
        为了打好这次伏击,他们首先派侦察员赵波到赵北口侦察。同志们听说赵波去侦察,开始都替他担心。因为赵北口驻有l 个日军中队和两个伪军中队,戒备森严。特别是敌人在城门上还贴了捉拿赵波的布告,上边画着他的像。但是,共产党员赵波,为了抗日救国,不畏艰险,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化装成农民,通过在赵北口当差役的李四卯进入了赵北口码头。他以装卸工身份作掩护,夹杂在装船卸船的人群中,一会儿到这个船上看看,一会儿又到那个船上瞧瞧,仅用4 天时间,就把码头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押船的是敌人的河防队,共有120 人其中日军17 人,头目是日军小队长部十加三郎和伪军大队长秦凤祥。
        根据侦察的情况,3 小队决定在王家寨东边横捻苇塘伏击敌人,具体部署是:1 排打第l 只船,2 排打第2 只船,3 排打第3 只船.另外抽出张大德、张亮、张牛、李向其等巧人组成突击组。任务是排子枪打过后,及时乘小船冲上去消灭敌人,把第1 只船上的机枪夺过来。
        9月14日黎明,夭空晴朗,水面上一层薄薄的雾气,随着阵阵微风散去,淀洼里,苇塘里,无一船只航行,显得格外宁静。就在这时,3 小队驾着鸭嘴小船悄悄地进人设伏点,然后又个个头顶荷叶,身披水草,脖子上挂着手榴弹进人阵地人家在没膝的水里密切地注视着敌人。约7 时,敌船过来了、前头是货船。押运的敌人都坐在最后3 只大船上,在儿丈高的桅杆上还吊了个箩筐,一个瘦猴似的伪军坐在筐里,拿着望远镜不停地向四周苇塘观察郑队长叮嘱大家:“放过货船,集中火力对付后面的3 只押运船。”过了半个来钟头,100 多只货船过去了。3 只押运船接近了苇塘。这时敌人正在吃早饭,大部分都站在船舱里,只有少数敌人在船面上,戒备也不严。当敌人乘的第1 只船刚一转弯时,队长郑少臣对准坐在箩筐里放哨的伪军“叭”的一枪,将他打了下来。紧接着伏在苇塘里的队员们一齐开枪射击,敌人一下子被打打懵了。我突击组乘机勇猛地冲上第1 只船,只几分钟,就将船上的敌人全部解决了。在这同时,王贵、张亮和李向其也迅速带领一部分队员拦腰阻击,收拾第2 只船上的敌人。我队员跳卜船,一连挑死了几个敌人,船上的一个大个子伪军举着手缴了枪,其余的伪军紧跟着也都缴了枪。事后才知道,这个大个子伪军就是伪河防大队大队长秦凤祥。正当3 排向第3 只船冲击时,船上的敌人架起重机枪,“咕咕咕”地开始扫射,3 排攻击受阻,队员邱志科、李克木和李学千中弹牺牲。郑队长当即命令史文刚在第2 只船上架起机枪,猛烈向第3 只船射击。苇糖中的王贵也把枪口对准第3 只船,张亮一手抓住船帮,一手抽出手榴弹朝敌船投去,敌人的重机枪被打哑巴了。船上的敌人龟缩在船舱里不敢招头。正在这个当口,我10 多名队员嘴叼大刀,一个猛子扎入水底,潜游到敌船跟前时,又从水底一跃而起冲上敌船,一阵挥刀猛砍,敌人顿时死伤一片,重机枪也被我队员夺了过来。两个日军端着刺刀“呀呀”叫着扑过来,赵波左右开弓,“叭叭”两枪,结果了他俩的性命.剩下的敌人,有的举手投降,有的钻进被子里,抖作一团,有的跳水想逃跑,被我队员劈波斩浪一个个抓了上来。最后,队员张大清在炉灶旁发现一个鼓崩崩的麻袋,踢了一脚,麻袋竟颤抖起来。他抓住麻袋使劲一抖,跌出一个满脸络腮胡的日军来,原来这家伙就是凶残的日军小队长部十加三郎。
        这次伏击战,仅用半个多小时就胜利结束,敌河防大队130 多名日伪军全部被歼,缴获步枪100 多支,轻重机枪各1挺和大批其他军用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北岳伙反“扫荡”斗争。太阳升高了,照着万顷金黄的芦苇,照着队员们喜气洋洋的笑脸。他们押着100 多条包运船,浩浩荡荡地凯旋归来。战后,冀中第9 军分区通报嘉奖了3 小队全体指战员,赵波被评为抗日战斗英雄。
3 小队机智勇敢地开展水上游击战,不断打击敌人,有效地保卫了白洋淀水上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热情称赞他们:

白洋淀上好武装,日日夜夜保家乡,
东边打来西边转,岸上不行蹲水塘;
驾着鱼船快如梭,鬼子汽船赶不上.
急得鬼子团团转,小船又回老地方;
啾准机会打伏击,揍它一个冷不防,
鬼子碰上吓破胆,人仰船翻缴了枪。

        战斗在白洋淀、文安洼和东淀苇塘的水上游击武装,在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壮人。到1945 年初,白洋淀3 小队已发展成拥有3 个中队100 多人的抗日部队,文新县大队发展到有200 多人的文新支队,正式编人冀中第38 区队他们和主力部队一起投入了对日军的攻势作战― 1945 年5 月17 日,解放了大清河沿岸重镇新镇,5 月31 日解放了文安城,6 月解放新安县全境。

        (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