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八路军口述

贺 彪:一二O 师的医疗卫生工作(二)

        1941 年秋天,日军对我晋西北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企图一举摧毁我抗日根据地。日军的攻势首先指向我第8 军分区。敌人兵力多,来势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抓夫抢粮,并强行并村,增设据点。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我8 分区全体军民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分区卫生部的医务人员,在部长张汉斌的率领下,积极投人了战斗。张汉斌同志是一位久经考验的红军老战士,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医务工作者。在这次反“扫荡”作战中,他不怕牺牲,不畏劳累,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以熟练的技术和满腔的热情为伤病员服务。在一次危急战斗中,他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前线,将一名身负重伤的副连长背下阵地。这位副连长得救了,但张汉斌却不幸中弹牺牲。对张汉斌同志这种为祖国,为伤员而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至今我仍念念不忘。
        在绥西武川县土城子战斗中,我大青山骑兵支队直属政治处总支书记颜青云被敌子弹打穿了右腿膝关节,伤势严重,血流如注。为了抢救他,支队卫生部派卫生员乔福专门护理他,依靠当地群众,设法自救自治。乔福背着颜青云先到一个叫骆驼场的小村里,通过一位裁缝师傅的帮助,在村外山沟的一孔土窑里住下。后来敌情紧张了,乔福又背着颜青云在山里打游击.以后又转到乌素图一个喇嘛庙的佛像后面藏了许多天。就这样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辗转,使颜青云伤愈归队。
        在“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口号下,我们部队还形成了一套传统的医疗救护制度。连队副指导员在作战时,领导并协助卫生员救治和后送伤员,必要时组织专门救护组和担架队转运伤员;战斗结束后负责打扫战场,找寻遗留伤员,掩埋阵亡的同志。连的专职卫生员负责连队的日常饮食卫生、环境卫生,检查督促战士洗脚洗澡、晒衣服、剪指甲、灭虱子等个人卫生,并教会战士包扎、止血、固定等自救互救常识。营卫生所负责检查各连的救护工作,组织力量加强重点战场连队的救护,对集中到营救护所的伤员进行救治,并配有l 个担架班,及时把重伤员后送到团卫生队。团卫生队在战时任务很重,既要组织手术队、治疗组或临时医院,保证伤员的救治,又要进行前接后送、检查整复等一系列医疗工作,务必使伤员在6 小时内得到治疗。师军医处和野战医院伤员收容所等,在战时也组织救护组,伸向二线,协助二线进行战地手术治疗。与此同时,师军医处还要负责组织当地群众抬担架运送和隐蔽伤员等工作。这些制度,对于搞好战场救护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遵照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我们还多次设法救治过友军的伤病员。1937 年11 月,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防御战失利撤离时,丢弃川军团长黄国钧以下伤员200 多名。我715 团卫生队将其全部收容治疗。这些人伤愈出院时,个个挥泪相别,说不尽的感谢之情,深刻感觉到八路军是真心抗日救国的模范,从而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
        基于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对俘虏的日军伤员,也同样予以精心治疗。当时,我“日本工农学校晋绥分校”的学员中,有数十名就是从战场上抬回来的日军伤员,经我们治疗后又送到学校来学习的。
        1940 年6 月17 日,米峪镇歼灭战之后,我军民在打扫战场时,发现山沟里有一名半死不活的日军伤员,马上用担架送过黄河,安排到柴园沟医疗所进行治疗。他伤愈后十分感动,痛哭流涕地说:“我本来是替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人,做梦也未想到八路军不但不杀我,反而把我当朋友看待。我发誓,今后决不再做对不起中国人的事!"
        我们在完成战场救护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防病治病工作当时,由于营养不良,肠胃病、皮肤病、夜盲症等疾病,成了部队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了尽量减少非战斗减员,我们坚持开展了“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讲卫生运动,并逐步建立起群众性的卫生防病制度。1940 年秋,我晋西北根据地的《 抗战日报》 专门开辟了卫生专栏,晋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写了发刊词,为开展群众性的讲卫生运动进行大力宣传。各部队也通过黑板报、墙报和口头讲解,向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要求大家经常理发、洗澡、剪指甲,勤洗勤晒衣被,吃熟食,喝开水,用自己的毛巾和碗筷;部队营地住房、厕所周围要经常打扫、清理,搞好室内卫生和环境卫生.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对防止各种传染病的流行起了很大作用。
        我们在完成部队医疗卫生工作的基础上,还积极协助地方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当时,晋绥地区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又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加之敌寇铁蹄践踏,烧杀淫掠,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霍乱、伤寒、痢疾、天花、疟疾等瘟疫不断流行传播,严重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一旦发现疫情,我各级卫生部门立即派出医疗小组前去调查。积极治疗、扑灭。1941 年2 月,敌人在山西河曲县地区用飞机撒下带有鼠疫杆菌的老鼠,我们立即派卫生学校高级班学员和教员奔赴疫区,指导当地群众捕灭老鼠。1942 年3 月,又是河曲县巡镇一带瘟疫流行,每天都有不少人死亡,有的在几天内全家丧命。临县一区流行斑疹伤寒,死亡率比较高.驻当地部队各级卫生单位都急速派出防疫小组,下乡诊断防治,很快扑灭了疫情。
        为了加强群众性的卫生防病工作,我们还抽调得力干部协助地方党政机关建立卫生机构。1940 年夏,师卫生部派秦雄等到晋西北行署建立起卫生科;1941 年春,又派人到兴县、保德等县政府建立起小卫生院;1942 年秋,又派罗享洲等到晋绥中央分局建立起卫生所。这样,在部队各级卫生部门的帮助下,根据地各县都有了自己的卫生机构.同时部队医院也担负地方群众医伤治病的工作,部队每到一地,都要走访群众,遇到病人就积极诊治,部队转移时,还去复诊送药。在战斗中群众遇难受伤,我们更是积极进行抢救,受到群众的热诚爱戴。
既当卫生人员又当战斗队员
         为了适应抗日游击战争的需要,我们要求部队的卫生工作人员,不仅要做救死扶伤的医疗救护能手,而且还要做勇敢顽强的战斗员和指挥员。抗战初期,我们部队的医务工作人员,大多是红军时期的干部战士,不仅有丰富的战场救护经验,而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作战能力。在战场上,他们既是卫生人员,又能当冲锋陷阵的指挥员和战斗员。
1937 年12 月,我师715 团在同蒲路北段执行破袭任务,派出第1 连担任原平方向的警戒。正当破袭战斗胜利进行时,日军1个骑兵大队突然向l连冲过来,l连进行了坚决抗击。战斗打了整整1 天,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杀伤大量敌人,但1 连伤亡也很大。这时,营长傅传作派随军医生章德炎冲上去抢救伤员;当章德炎冲上阵地一看,1 连连长和指导员都牺牲了,连队失去了统一指挥。为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章德炎立即自告奋勇地代替连长的工作。他一方面指挥连队抗击敌人,一方面组织抢救伤员。在他的组织指挥下,战士们越战越勇,使敌人始终未能前进,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1939 年5 月初,我7 15团l 营远离师团领导,单独执行任务。当他们行进到齐会村附近的找子营村时,突遭口军骑兵的堵击。敌人先是用快速骑兵将l 营堵进村里,然后又与其后续步兵一起,将村子四面包围,妄图将1 营一口吃掉。我1 营全体干部战士依村固守,奋勇抗击.敌多次轮番冲击,却始终无法进村。在激烈的战斗中,l 营营长刘光海光荣牺牲,教导员陈云汉身负重伤,4 个连的连长、指导员也都负伤或牺牲。战至黄昏,敌人狗急跳墙,兽性大发,向村中施放大量毒气,企图将1 营干部战士和村里的群众毒死。在这危急情况下,1 营卫生所长杨鼎成主动担当起l 营的领导工作。他组织指挥全营人员英勇战斗,击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同时,指挥全营卫生人员积极搞好战场救护,采取防毒措施。到晚上9 点多,在夜幕掩护下,他巧妙地组织指挥全营突出重围,化险为夷。
        类似章德炎、杨鼎成这样既当卫生人员,又当战斗队员的情况,是不胜枚举的。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我120 师暨晋绥军区的广大医务人员舍生忘死抢救伤员的革命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受到许多到过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国际友人的赞颂。1944 年9 月,美军派观察组来我区视察。一次,他们随我军参观攻打山西汾阳协和堡日军据点。他们看见我连队卫生员在行军途中个个身背行李、红十字药包和敷料囊,宿营时跑前跑后,检查督促干部战士的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战斗中不怕牺牲,积极进行战场救护,无不感到敬佩。有位叫凯士堡的少校军医感慨地说:“我在国民党军队中,不仅没有看到过这样好的卫生员,连这样有责任心和医务素质的军医也很少见过。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八路军作战勇敢,因为这支部队从上到下是有民族责任心的人组成的。”
        是的,我们广大医务人员,都是具有民族责任感和高度政治觉悟的人,为民族解放事业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1987年2月)

       (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