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工、李志民:革命熔炉——回忆抗日军政大学的优良传统作风(二)
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抗大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当中有久经战斗考验的老干部,也有成千上万来自沦陷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华侨中的革命知识青年,还有来自朝鲜、越南和日本的友人。由于阶级出身、社会经历、政治水平、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因而每个人的思想基础和觉悟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作为“革命熔炉”的抗大,它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教育人、改造人,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军政素质。为此,毛泽东同志在提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时,特别强调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同时,他还针对知识青年和工农干部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口号,并向知识青年提出了与工农结合、进行思想改造的任务。所有这些,都指明了坑大教育工作的方向。
要转变学生的思想,最根本的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抗大每一期的教育内容虽然根据当时的中心任务和学员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基本的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哲学、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间题等马克思主义墓础理论课程以及形势、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则是不变的。通过教育,有些工农出身的同志过去认为自己受穷受苦是命苦,学习后懂得什么是阶级,什么是剥削,人穷不是命注定,而是剥削制度造成的,只有推翻整个剥削制度,才能求得彻底解放。许多知识青年本来是抱着寻找扰日救国道路的渴望投奔抗大的,当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真理后,明确自己承担着“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初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从一个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抗大的政治教育为什么那样卓有成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抗大学习法》 明确指出:“我们的学习目的与资产阶级相反,我们不把学习看做被金、镀银装装门面的事,而是为了提高每个革命青年的政治觉悟与理论水平,使每个革命者能更好地献身于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的伟大事业。”由于学习目的明确,大家自觉地联系思想,联系实际,改造世界观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形势,处理问题。1939 年春天,王明给抗大第5 期学员作形势报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都是空话连篇。当他劲头十足地宣称:“根据世界和中国历次战争的规律,抗日战争不会超过4 年”的时候,话音刚落,台下马上议论纷纷。有的说,扰日战争是“持久战”,为什么不会超过4 年?有的说,这是“速胜论”思想,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倩况。这些事情,反映了抗大师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真正理解党中央关子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这样,就不容易被王明等人的主观主义瞎说所迷惑,也就能够坚定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1942年至1944年,抗大总校和各分校先后开展了整风运动。这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在此期间,抗大的教职学员认真学习整风文献,联系思想实际和教学工作实际,白觉地对照检查,运用“团结― 批评― 团结”的方式,开展认真的和风细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存在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名利地位观念、不安心学校工作以及教学土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缺点错误。同时,每个同志本着对党忠诚坦白的态度,写出了白传,个别历史上有些政治向题没有交代清楚的同志,也主动作了交代。在运动的第2 阶段中,由于延安开展“抢救运动”,发生了反特扩大化和逼供信的严重错误。抗大总校和个别分校,一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后来,中共中央提出了正确的审于方针,纠正了这个错误,使运动继续健康地发展。通过整风运动,对加强干部的思想改造和党性修养,进一步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进一步端正学风,进行教学改革,使理论与实际更紧密地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贯彻抗大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建设,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重要的是联系革命斗争实际,把革命理想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在斗争中学习,在斗争中提高。当时,抗大总校和各分校除了英勇地与日、伪军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外,还经常遇到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磨擦事件。要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反磨擦斗争,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还要掌握党的政策和运用灵活的斗争策略,每一场斗争对抗大的教职学员都是一次很好的考验和锻炼。1939 年1 月,设在瓦窑堡的国民党安定县政府,在县长、“磨擦专家”田杰生阴谋策划下,非法抓捕、绑劫我驻瓦窑堡的安定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县长和几名工作人员,挑起严重的磨擦事件。当时驻瓦窑堡的抗大第1 大队在苏振华、胡耀邦、王赤军等同志的领导下,坚持党的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方针和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与田杰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与边区警备队联合行动,做好反击战斗的准备,并举行示威游行,通过报纸公开揭露田杰生的罪行,同时,以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兼河防司令肖劲光同志的名义通电国民党当局,提出强烈抗议,终于迫使田杰生释放了我方人员,取得斗争的胜利。抗大的教职员就是这样通过一场场斗争,增长了胆识和才干。
世界观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扰大的知识青年学员经过学习和参加实际斗争与劳动锻炼,在政治上日渐成熟,都纷纷向党组织递交人党申请书。党中央和毛泽东!司志十分关心这一大批革命青年的政治进步,要求我们每一期到毕业时要培养、发展70 一90%的群众入党。我们遵照这一指示,积极做好发展工作,特别重视发展知识青年入党。不仅大批经过抗日救亡运动等斗争考验的积极分子入了党,有些出身于剥削阶级、参加过反动党团的青年,当他们提高了觉悟,划清了界限,彻底交代了问题,具备了人党条件以后,也大胆地发展他们入党。所以,每期毕业时党员都占学员总数的70 %以上。
当时各党支部很重视对新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每一期吸收新党员,都要举行隆重的入党宜誓仪式,请土级党组织的领导同志主持监誓。当时学校的许多领导同志亲自做发展党员的工作,找发展对象谈话,并主持 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直到现在,许多抗大毕业的党员虽年过花甲,仍然牢记当年的人党誓词,决心一生忠诚共产主义事业。
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奠定一生革命业绩的墓础。我们可喜地看到,几十年来,当年抗大的教职学员,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在与阶级敌人殊死搏斗的隐蔽战线,无论是在胜利的锣鼓和礼炮声中,还是在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横行的动乱岁月里,任凭风云变幻,绝大多数同志都经住了考验,不愧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培养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毛泽东同志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凤;没有艰苦讼斗的工作作凤,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一论述,精辟而又透彻地阐明了二者的关系。
抗大自创办之日起就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继承和发扬我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广大教职学员把培养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作为学习的重要一课,作为检验每一个同志理论联系实际、改造世界观成果的重要标准。抗大第l 期l 科的学员都是红军团以上的干部。他们从瓦窑堡转移到保安县城时没有校舍,就自已动手清除牛屎马粪、垃级杂草,垒培填坑,把老百姓作为牛栏马厩的破石窑打扫清理干净,用石头垒起挡风墙,编条草帘作门窗,改造成简陋的校舍和课堂,为以后各期学员树立了艰苦创业的榜样。1937 年10 月,抗大第3 期学员和教职员共100 。多人,经过半个月的突击劳动,在延安凤凰山麓挖成了175 个新式窑洞,还修筑了l 条3000 多米长的盘山“抗大公路,,为抗大的大发展堆备好校舍。毛泽东同志对抗大挖窑洞作校舍的创举非常赞赏,在抗大师生开始挖窑洞的时候,就写信鼓励大家:“听说你们建筑 校舍的劳动热忱很高,开始表现了成绩,这是很好的。这将给我们一个证明‘在共产党与红军面前,一切普通所谓困难是不存在的,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红军在世界上是无敌的。”
由于日军的频繁“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造成我抗日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但抗大师生都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自己,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他们当中有不少知识青年是自愿放弃城市的舒适环境,脱离优裕的家庭生活,到烽火遍地、山穷地膺的根据地来的:他们脱掉皮鞋穿草鞋,换下西装着戎装,和大家一样吃小米、高粱、黑豆;在反“扫荡”最困难时,甚至还靠野菜、野果、榆树皮果腹充饥,仍然心甘情愿。总校和第6 、7 等分校在敌后办学时,为了解决粮食困难,都曾开展过背粮运动,从驻地翻山越岭走几十公里甚至200 公里的崎岖山道,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游击区去背粮。出发时,每人身上要背上背包、武器,还要带三四天的口粮在途中吃。到了目的地,大家用裤子当粮袋,把两条裤脚扎上,装满粮食,再把裤腰捆紧,放在双肩背回来。年轻力壮的同志一次可背三四十公斤,体弱的同志只能背二三十公斤。有时在背粮途中与敌人遭遇,还要迸行战斗,有的同志为掩护背粮队伍而英勇献身,有的同志带病坚持背粮而民眠于背粮途中。背粮如此艰难,但抗大教职学员不分男女老少,职务高低都踊跃参加,一路之上互相竞赛,互相帮助。有时遇上大雨、风雪,山路泥泞,一个个跌跌撞撞,有的连人带粮滚下山坡,.到家都成了泥猴,还是乐呵呵的,好象凯旋的战士。
从1 939 年到抗战胜利,抗大总校和一些有条件的分校,每年都要进行生产,把生产劳动列人教学计划之中,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玲39 年春天扩总校开展开荒突击运动,全校教职学员5000 多人齐动员,向荒山秃岭进军,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在这支开荒大军中特别让人钦佩的是女生队的同志。她们的体力虽然赶不上男生队,但都有一股倔强的脾气,样样不肯落后,每天傍晚收工时,她们的进度虽比男生队慢,可是第2 天,她们天不亮就提前上了山,把拉下的进度补上,有时还超过男生队。所以,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称赞她们不愧是“巾姻英雄”。当时李富春同志在《新中华报》 上曾经撰文盛赞这种革命精神。他写道:“现在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在l 月以前,或者是从未拿锄的文弱书生,或者是刚刚离开了大都市富裕的家庭与舒适的学校而来延安的男女青年学生,或者历来是只知‘笔耕’的文艺人才,他们都下决心白觉的改变了他们的习惯、生活与意识,拿起锄头,爬上山头,不怕风尘仆仆,不怕皮破血流,不畏疾病侵袭,兴趣豪迈、歌声扬扬的努力开荒,用锄头,用血汗,开辟了自己的新的人生!使劳动与学习,与工作,与战斗,从自己的实践中联系起来,使每人自己体会了、实践了‘劳动神圣’的光荣宝”这段生动的描写,确实是当年开荒突击运动的真实写照。1944 年春,抗大总校响应党中央关于“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垦7 选31 亩生荒地,同时,利用驻地周围房前屋后的边角地块,种瓜种菜,饲养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仅养猪就达1 打4 头,平均约5 人1 头猪,基本上做到菜、肉自给。此外,学校还开办酒精厂、畜牧场、豆腐坊、铁木工厂、缝衣厂、印刷厂,组织开挖小煤井,并进行纺纱织布,捻毛线,打毛衣,织手套、毛袜,造粉笔、肥皂,编筐子,打草鞋等手工业生产。据统计,全校在10 个月劳动中共创造财富4 . 76 亿元(边币),真正做到“丰衣足食”。抗大师生一面学习,一面劳动,不仅克服了困难,赢得了胜利,而且在斗争中磨炼了革命意志,培养起艰苦朴素的好作风。(未完待续)
(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