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八路军口述

何长工、李志民:革命熔炉——回忆抗日军政大学的优良传统作风(四)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传统
        “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这是《抗大校歌》一句很重要的歌词。它表达了抗大同志愿为革命事业艰苦奋斗、随时准备牺牲个人一切的献身精神,也充分体现了抗大的教育方针。
        抗大继承和发扬我军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坚持战斗。1944 年春,抗大太岳大队被日军围困在山西省介休县的绵山上,处境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坚持战斗和学习,开始时,他们组织小分队半夜里去袭击敌人,夺取粮食。后来,敌人加强戒备,他们为避免无谓伤亡、保存实力,动员全队同志挖野菜,采树叶、野果,捕捉野猪充饥,过着原始人般的生活。环境虽然如此艰苦,可是没有1 个人叫苦,没有1 个人动摇逃跑,一直坚持到胜利。
        抗大的教职学员不仅具有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更有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在历次反“扫荡”、反磨擦战斗中,都打得十分出色,创造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40年10月20日,即我八路军对日军发动“百团大战”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日军乘我主力部队在前线作战的时机,突然从山西黎城、襄垣、武乡一带,纠集几千名日、伪军袭击我后方,进行报复性的“扫荡”,扬言要“消灭共产主义大学”, 妄图一举消灭我在黎城县西井、曹庄一带山区的抗大总校和八路军总部后方机关。我抗大总校奉总部命令,在洪岭一带阻击由黎城向西井突袭的敌人,掩护总校和总部后方机关以及当地群众转移,争取时间,等待主力部队进行新的战斗部署,歼灭进犯的敌人。
        10月22日拂晓,由抗大第2 团1 营3 个连队和扰大第l 团3 连(又称“青年连”)、6 连、校部警卫连共6 个连队五六百人组成的阻击部队,在第2 团团长郭林祥、军事主任教员赖光勋、政治处主任傅崇碧等同志的统一指挥下,占领了洪岭东南方公路两侧山上的阵地:上午八九点钟,敌军在炮火掩护下开始沿着公路向洪岭我军前沿阵地发起攻击。当时抗大的武器装备很差,每连只有两挺轻机枪,其余都是教学用的杂牌步枪,弹药也很少。战斗一开始,敌人即向公路右侧第l 团6 连的阵地和公路左侧第2 团1 、3 连的阵地展开猛攻。这3 个连队中老红军干部都占半数以上,战斗力很强。他们不怕敌人来势汹汹,沉着应战,利用山地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英勇抗击,打退了敌人的3 次进攻。敌人见攻击不下,竟残忍地向我阵地发射“催泪瓦斯,炮弹,借助毒烟发起第4 次猛攻。我阻击连队发现敌人使用化学式器,马上用湿毛巾做成口罩防毒,继续坚持战斗,再次打退了故人的猖狂进攻。这时,太阳已经偏西,我担任正面阻击的3 个连队以伤亡2 0多人的代价,歼敌五六十人,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然后边打边撤,夭黑时全部撤离洪岭,经曹庄到达三十亩村休息待命。
        可是,当我阻击部队边休息边淮备做饭的时候,侦察员报告说,敌人又朝我三十亩村方向推进。这时,第l 团3 、6 连和校部警卫连已经奉命随校部撤离三十亩村,只能由第2 团1 营3 个连队继续担任阻击任务。他们不顾l 天来粒米未进,立即占领三十亩村以南的高地一线,谁备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晚上7 点多钟,狡猾的敌人突然改变过去夜间不走、小路不走的活动规律,不走大路钻山沟,由步兵前头带路,炮兵牵着驮炮的骡马随后,偷偷摸摸地沿着山沟向三十亩村悄悄逼近。我阻击连队严阵以待,待敌人钻进我们的火力圈时,一声令下,打得敌人乱成一团,毙伤敌指挥官以下六七十人。战斗开始时,敌人原以为我们是“土八路”(指游击队),当遭到我沉重打击后,才惊呼碰上了“老八路”,慌忙向黎城方向逃窜。洪岭战斗打得漂亮,消灭了100 多个敌人,掩护了校部和总部后方机关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
在1943 年秋季普察冀边区反“扫荡”战斗中,抗大第2 分校陆军中学600 多名师生奉命就地坚持斗争。他们带领当地民兵机动灵活地展开麻雀战、地雷战、伏击战,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歼敌数百人。第2 分校陆军中学在战斗中,既善于运用机动灵活的峨术,又具有硬骨头的战斗作风。有一天,他们在转移途中,突然与日、伪军遭遇。在敌众我寡、地形不利的形势下,师生们打得十分顽强,有的两腿被打断仍坚持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有的下肢被炸掉还顽强抗敌,有的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 。这次战斗,虽然付出了牺牲14 人、伤10 余人的血的代价,但无一被俘,还歼敌数十人,粉碎了敌人的搜山阴谋,掩护了隐蔽在附近山沟的数千名群众和地方干部,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
        在反磨擦战斗中,抗大师生也表现得十分英勇。1941 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掀起第2次反共高潮,出动20 万兵力,与日、伪军互相配合,进攻我新四军4 师活动的豫皖苏边区。5 月2 日晚,抗大4 分校奉命随新四军4 师l 旅通过安徽省宿(县)蒙(城)公路日、伪军封锁线,转移到蒙城北面的苗庄待命东进。不料,3 日清晨突然发现国民党顽固派李品仙部两个骑兵团正渡过涡河向我苗庄逼近,情况十分危急。教育长刘清明同志从全局考虑,令第1 大队l 队钳敌人,掩护校直属队和女生队向11 旅靠拢。1 队是军事队,110 多名学员都是部队选送的营、连千部,其中还有十几名老红军干部,战斗力很强。但这一带是平原地区,有利于骑兵运动,对我非常不利;而且战斗刚打响,扼守村口的全队唯一的1 挺机枪就出了故障,火力大大削弱。面临一场激战,1 队同志坚定沉着,发扬“有我无敌”, “人在阵地在”的大无畏精神,以屋顶、树干和墙墓为依托,用步枪、手枪和手榴弹顽强地抗击敖人。激战l 个多小时后,全队伤亡很大,弹药也耗尽了。在这危急时刻,指导员杨致平同志带着以红军于部为主组成的手枪班,甩掉手枪,接过牺牲同志的步枪,带头跳下屋顶,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霎时,士气大振,同志们个个犹如猛虎扑食,刺刀见红,在麦地里与敌人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殊死搏斗,终于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掩护校部直属队和女生队安全转移。此时,因敌众我寡,1 队的绝大多数同志都壮烈牺牲,只有指导员杨致平等几个重仿的同志在敌人撤走之后,校部派人打扫战场,才被抢救回来。抗大第4 分校在[941 年2 月至5 月的反“扫荡”和反磨擦战斗中,全校伤亡达二三百人,损失很大,但师生们经受了一场严峻的战斗考验与锻炼,更加坚强了。抗大十分重视气节教育,要求人人树立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情操。1 939 年9 月,总校挺进敌后通过同蒲路封锁线时,第3 梯队遭到日军袭击,少数区队被敌人冲散,有的同志不幸被俘。在这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同志们表现无比坚贞,指导员常柏等同志英勇地用砖头砸死敌人哨兵逃离虎口;有的同志在被敌人押往太原的途中,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跳离火车脱险,赵德馨等6 个同志被敌人残酷地用铁丝把双手,耳朵贯穿在一起,押往太原,他们忍着钻心的疼痛,傲视敌人,宁死不屈,牺牲在敌人的刑场上。抗大第4 期女生队学员、共产党员余硕卿(化名张露萍)同志,1 939 年秋被党派回四川工作,她和战斗在军统内部的6 个同志一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不久,他们7 个人不幸全部落人魔掌,先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后被转送军统的息烽监狱。张露萍同志身陷图图斗志益坚,不管特务如何刑讯逼供,始终守口如瓶,不泄露党的一点机密,顽强地坚持斗争4 年多,子1944 年冬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4 岁。
        在扰日战争中,坑大同志英勇牺牲和壮烈就义的烈士数以千计,他们是抗大之光,民族之光,他们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将永垂不朽!
抗大精神永放光辉
        抗大是沐浴着延安精神的春风雨露而成长壮大的。抗大的精神与作风,正是延安革命精神与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随着一批批毕业学员分赴各个战场,便把这种革命精神与优良作风传播到各地,生根开花,结出丰硕之果,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为抗大成立3 周年而作的《 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一文中,对抗大作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在国外也有点名气?就是因为它同所有的抗日军事学校比较起来,是最革命、最进步的,最能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斗争。到延安参观的人们,所以十分注意去看抗大,我想也不外这个道理。”1939 年1 月拍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同志曾给抗大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称赞抗大在校首长领导之下:“由于全体教职员的艰苦工作,由于全国各地来学的青年同学所养成之坚定勇敢活泼积极的校凤,使抗大成为举世知名的培养救亡干部的最高学府。抗大培养出来的干部散布在全国许多地方领导抗战,更发扬英勇牺牲的精神,这是抗大校首长飞教职员与学生共同奋斗的成绩。”
        抗大不仅在国内得到普遍的赞扬,在国外也有很好的影响。斯诺、史沫特莱、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米勒、艾黎等到过保安、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国际友人,都曾参观过抗大,有的还在抗大作过演讲,盛赞抗大取得的伟大成就。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他所著的《 西行漫记》 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抗大第l 期的情况。他写道:“红军大学有许多独特无二的地方”, “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1938 年7 月,世界学联秘书长柯乐满(后为世界学联书记,法国人)和雅德(女,美国人)、雷克难(加拿大人)、傅路德(英国人)等4 位代表远涉重洋,慕名来到延安,在抗大进行参观考察。他们参观了作为学员的宿舍、饭堂、书房的窑洞,组织了座谈,访问,观看了教育训练和文体活动,受到很大启发和鼓舞,恳切地要求当一名抗大的名誉学员。抗大以教育委员会毛泽东主席和校首长的名义,赠予他们以“抗大名誉博士”证书,并赠给抗大军服、领章、符号、毕业证章等纪念品。他们激动地说.“抗大赠给我们4 个名誉博士的学位,我们已荣幸地做了抗大的学生了,所以我们说:昨天是学联派来的,那末今天是中国派出去的了。”果然,他们回国后不仅在世界青年大会上宣扬了抗大精神,而且组织人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比利时、荷兰的著名大学去作报告,“把中国青年的生活与战斗传播出去”。L939 年6 月1 日当抗大召开成立3 周年纪念大会时,柯乐满还代表世界学联来电祝贺。贺电说:“抗大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的事业,已闻名于世界各国学生团体,并深为他们所钦佩。”
        抗大在国内外的良好影响,对抗大师生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使抗大的革命精神与传统作风一代代往下传。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然抗大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宜告胜利结束,但它已为我军的院校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解放战争和建国以后院校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抗大精神永放光辉。

        (来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