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一)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后,党中央于8 月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分析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国内外出现的新形势,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出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明确提出我军的作战方针.基本的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同时,中央军委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对日作战。
八路军115师是由红军第1 、15 军团和第74 师合编而成,林彪任师长,我任副师长(对内仍为政治委员)。我军挺进华北时,华北战场上的国民党一些军队正节节败退,日军沿交通要道长驱直人,张家日、大同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侵人晋北的日军继续南进。9月25 日,我军首战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又000 多人。这是我国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的第1个大胜仗,大大激励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勇气。
平型关大捷后,毛泽东同志指出,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洋3 大山脉的游击战争,而重点在五台山脉。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不久,就接到党中央决定我留在五台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命令。
五台山地处山西、察哈尔、河北3 省边界,大山连绵,地形险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037 年11月8 日太原失守,标志着华北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告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转人主导地位。在被隔绝的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对于钳制敌人兵力,威胁平津等敌占城市和尔后的对日反攻,都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937年11 月7 日,中央军委任命我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不久任命唐延杰同志为参谋长,舒同同志为政治部主任,查国祯同志为供给部长,叶青山同志为卫生部长,在山西省五台县河东村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当时115 师主力己由林彪带领转往晋东南。留下的部队,只有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的两个队,还有八路军总部特务团、115师343旅、120 师350 旅等单位工作团的部分同志,总共约3000 人。这就是日后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力量,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红军时期的骨干。
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前后,参加开辟五台地区的部队,趁日军后方空虚,大刀阔斧地在敌后展开了活动。杨成武同志率领的独立团,连续收复了涞源、广灵、灵丘、蔚县,阳原、浑源、易县等县城,开始向平西和平绥路、平汉路北段挺进,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打开了局面,成立了第1 军分区,杨成武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赵尔陆等同志率领的工作团和少数部队,开辟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地区,迅速组织起抗日武装,成立了第2 军分区,赵尔陆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平等同志领导的工作团和刘云彪同志率领的骑兵营,以阜平为中,百,组织起若千支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使晋察冀边区的腹地逐步稳定,成立了第3 军分区,陈漫远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在正太路以北的山地,周建屏、刘道生等同志率领的工作团和小部队,组建了平山团,井在井隆、获鹿、正定、平定、阳泉、寿阳等地农村,组织起若千支游击队,使晋察冀边区的南部也出现了抗日新周面,成立了第4 军分区,周建屏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
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移至河北省阜平县。12 月,以115师随营学校为基础,成立了抗日军政干部学校。这个学校短期内培训了1500 多名干部,满足了开辟根据地和扩充部队的迫切需要。
晋察冀军区的成立,大大振奋了这一地区军民的抗战精神。饱受国破家亡之苦的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很短时间内,各分区都成立了3 个相当于团的大队,再加上新建的游击队,使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壮大。
根据地是游击战争的依靠。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根据地的问题特别重要。我们既有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成功的经验,也有失去根据地的惨痛教训。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往往因为不理解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开始时轰轰烈烈,最后不得不归于失败。所以,当我受命留在敌后的时候,尽管战局瞬息万变,留下的兵力很少,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做,但我们首先着手的是在晋、察、冀3 省边界地区创立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抗口根据地。
根据地的抗目队伍士气很高,他们主动出击,四处袭扰敌人,断敌交通,收复城镇,使一片片沦陷的国土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使敌人日夜不得安宁。在军区成立半个月后,日本浸略军就调集2 万多兵力,从平汉、平绥、正太、同蒲等路沿线,分8 路围攻这个刚建立的根烟地。面对猖撅的日军,抗口武装勇敢地进行了还击。进攻平绥路方面的日军,在广灵、蔚县遭我还击;平汉路方面从保定、易县向沫源进攻之敌,在易县大、小龙华遭我袭击;同蒲路的日军刚一出动,就遭迎头痛击,我军乘机袭占了原平,正太路进攻之敌,一路大败于孟县清城镇,一路中我埋伏惨败而归。这次反围攻不到l 个月,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打死打伤敌军1000 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品。敌人除占领了根据地边缘地区的几座县城外,别无所获,不得不于12 月下旬全线撤退。
l938年1月10日,在阜平隆重召开了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代表,各抗日军队、抗日阶层和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共1 帕人。代表们从深山僻壤,从冀中平原,从游击区和敌占区,跋山涉水远道而来,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大会开了6 天。会议通过了统一全区军事、行政、财政经济、文化教育、民运工作等各项决议案,用民主选举的方法产生了边区政府― 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推举宋动文、胡仁奎、刘奠墓、张苏、吕正操、孙志远、李杰庸、娄凝先和我共9 人为委员,宋邵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
晋察冀边区政府的成立,是我们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全区政权系统、政策法令得到了统一,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社会秩序开始稳定。有了政府,人民群众就有了靠山,同时,也使我们在华北坚持敌后抗战,有了一个坚强的依靠。
4月,晋察冀省委召开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北方局派彭真同志来传达中央精神。会后,将原晋察冀省委改为晋察冀区党委,刘澜涛同志任书记。
当我们在冀西山区和晋东北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时候,平汉路以乐的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也已经迅速发展起来。
冀中地区是华北比较富饶的地方,平原广阔,河流较多,土地肥沃。七七事变后,党派孟庆山同志到冀中组织抗日武装,在高阳、安新、任丘、鑫县一带,培养了一批武装斗争的骨干。当年10 月,在国民党军队败退的时候,吕正操同志率东北军第53 军691团回师北上,在晋县改称人民自卫军,誓师抗日,并在高阳一带解决了一些流窜在这里的杂色武装,进一步壮大了队伍。12 月,吕正操、孙志远同志率人民白卫军2000 多人到平汉路西整训,其余部队编为河北游击军,由孟庆山任司令。
人民自卫军经整训回到冀中后,在河北游击军配合下,又解决了10 多股汉奸土匪武装,于J 938 年2 月开赴大清河北,在北平、天津、保定三角地带,开展游击战;4 月,胜利地粉碎了日军第卫次春季“扫荡”,扩展和巩固了冀中根据地。西起平汉路,东至律浦路,北至平津路,南达沧石路,整个冀中平原的广大农村,儿乎都为杭日武装所控制。各县建立了抗口政权和各种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同时,也改造了许多杂色武装。1938 年4 月,黄敬同志到冀中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成立冀中区党委,黄敬任书记。接着统一整编夷中部队为八路军第3 纵队,井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第3 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任第3 纵队副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5 月初,又成立了冀中区政权机构― 冀中行政主任公署,吕正操为主任。8 月间,王平同志任第3 纵队政治委员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又先后组成了6 个军分区。冀中区作为晋察冀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平原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冀东地区也到处燃起了抗口烽火。那里平原多,丘陵也多,农业发达,矿藏丰富,是东北与华北之间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七七事变前后,日军进攻我内地的兵力和军用物资,几乎都是经过冀东运送的。
早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了冀东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他说,红军可以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 朋8 年2 月,毛泽东同志来电指出,以雾灵山为中心的区域,有扩大发展的前途。但这是独立作战的区域,派去的部队需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党政军领导人需有独立应付新环境的能力,出发前要做充分准备。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我们从红军骨干较多战斗力较强的第1 军分区抽调了部分兵力,组成邓华支队,进军冀东。按照军区的部署,邓华支队在游击队配合下,逐步开辟了房山、良乡、琢县、谏水、昌平、宛平等地。他们在群众支持下,打击日伪军,消灭地主土匪武装,在一部分县建立了抗日政权和抗日救国会,组织了抗日武装,为挺进冀东,建立了可靠的前进基地。l938年5月,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将在雁北活动的宋时轮支队调到平西,与邓华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4 纵队,宋时轮同志任司令员,邓华同志任政治委员。
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在我军准备挺进冀东的同时,当地的工农基本群众在中共冀热边特委的领导下,已经开展起小规模的游击活动。唐山的煤矿工人正在进行大规模罢工,抗战热情很高。6 月,第4 纵队向冀东挺进,连战皆捷。冀东人民在家乡沦亡几年之后,听到八路军大部队开来的消怠,喜出望外,欢欣若狂。7 月6 日,在地方党的领导卜,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冀东人民武装抗日大起义。那次起义,有丰润、滦县、迁安、蓟县、遵化、昌黎,乐亭等县,规模和气势大大超过原来的预料。起义总人数有20 多万人,除去老弱,光编人部队的武装人员就有10 万人。8 月,第4 纵队和冀东起义队伍会师遵化,并已攻克6 座县城,摧毁了农村许多敌伪政权,一度切断了北宁路。这次起义,是当时震动全国的大事件,经中外通讯社的传播,凤闻于世界。
9月,传来日本侵略军要大举“围剿”冀东的消息。在那里开辟工作的一些领导同志,把形势估计得过于严董,决定把起义部队撤往平西。结果,部队西撤遭受挫折,10 万之众的起义军到达平西叶,只剩下很少的人数。第4 纵队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也受到很大损失。1939 年2 月,根据中央决定在乎西组建了冀热察挺进军,肖克同志任司令员,并由肖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邓华同志组成冀热察军政委员会。不久,又分别成立了冀东军分区,由李运昌同志任司令员,冀热察区党委冀东分会,由李楚离同志任书记。在新的党政军机构领导下,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的火焰,又重新燃烧起来。
平西地区早就有我党的工作基础。抗战初期,北平地下党组织一批爱国学生,在这里进行武装斗争,晋察冀军区第1 军分区的部队曾到这一带活动,后来逐步发展成比较巩固的根据地,成立了平西军分区。平北地区,也长期反复地进行过发动群众的工作,后来单独成立了平北军分区,所辖区域延伸到冀热察3 省边界。平西、平北地区游击战争的发展,给北平日军造成直接威胁,敌人虽多次出动重兵“扫荡,企图拔掉这两个钉子,但始终未能得逞。
这样,冀西、冀中、平西、平北和冀东,就形成了一个能够充分回旋的广阔战场。山岳根据地是依托,是后方,平原根据地是前沿,是粮仓。山岳根据地为活动在平原上的部队提供兵力转移、休整的场所;平原根据地为山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这种相互依靠,相互支援,有力地形成了对敌人占据的主要交通线和中心城市的战略包围,从而更有力地籍制敌人,使华北游击战争得以长期坚持下去。
根据地的斗争,是以军事斗争为中心展开的。军事力量是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白卫队三位一体的结构。主力部队是开创和保卫根据地的支柱。地方武装主要是地区队和基千游击队,他们同民兵一起,就地坚持,就地游击,支援主力兵团作战。根据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原则,晋察冀根据地除广泛开展游击战打击和消耗敌人外,还抓住有利时机,在运动战中歼灭了大量敌人。
1938年秋,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喧嚷,要分别实现南取广州,中攻武汉,在华北搞所谓“治安肃正”的作战计划。9 月份,集中了6 万多兵力,从平汉、平绥、同蒲、正太路洛线,对五台和冀西山区,大举围攻。军区和边区政府及时进行了反围攻谁备。9 月下旬,日军独立第4 混成旅团,在飞机掩护下进攻五台县东南的柏兰镇,接连遭我袭击。10 月下旬,我120 师350 旅在张家湾伏击战中,击毙日军300 余人。11月4 日,我120 师358 旅在滑石片歼灭了由五台奔袭高洪口之日军500 余人。至11 月7 日,日军的围攻被彻底粉碎。
在粉碎日军多路围攻的48 天中,边区军民进行大小战斗100 多次,毙伤日军5200 多人,缴获了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1939l月,根据中央指示,贺龙、关向应同志率领120 师由晋西北来到冀中平原,帮助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井在当地扩大部队。这一年,我军多次集中兵力,对深人根据地比较孤立之敌给予歼灭性打击,先后取得了齐会、上下鹤山、上下细腰涧、大龙华、陈庄等战斗的胜利。这些战斗,有的是晋察冀军区的部队打的,有的是120 师的部队打的,也有的是两支兄弟部队共同打的。在敌后进行的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有些战例是非常成功的。雁宿崖和黄土岭两次歼灭战,就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11月,晋察冀军区正在筹备成立两周年庆祝活动,贺龙、关向应和彭真同志都在军区机关。当时,日军妄图袭入我根据地腹心地区。据情报报告,500 多名日军,由张家口进到涞源.可能向银坊、走马绦方向洪犯。涞源到银坊是一片连绵险峻的大山,中间只有l 条山路,是打伏击的好地方。我们当即决定,诱敌深入,以伏击手段歼灭它。11 月3 日清晨,日军1 个大队和1 个炮兵中队、l 个机枪中队,果然被我第3 支队诱人雁宿崖伏击圈,我第1 、2 、3 团当即将敌严密包围。经过几小时激战,即将500 多名日军歼灭,仅极少数漏网。
雁宿崖歼灭战后,日军第2 混成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亲率日军150O 多人,进行报复性“扫荡”,妄图消灭我军主力,挽回“皇军的体面”。针对这一情况,我军仍先以第3 支队诱敌东进。在黄土岭地区,我们集中了第l 、2 、3 、20 、25 团和炮兵营,占据有利地形待机歼敌。贺龙同志也令120 师特务团从神南北上助战。
11 月6 日晚,阿部规秀率部进人黄土岭一线。当夜,我参战部队完成了对敌包围。7日,敌主力进人我伏击圈时,我伏兵向敌展开猛烈攻击。黄土岭歼灭战,以我军歼灭日军900 多名,击毙其中将指挥官阿部规秀而告结束。击毙日军中将指挥官,在我国扰战史上,还是第l 次。敌人对此十分懊丧,日本《 朝日新闻》 连续3 天的通栏标题都是《 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说:“自从皇军成立以来,中将级将官的牺牲,是没有这样例子的。”
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在雁宿崖、黄土岭战斗之前,曾不顾指间创伤,在为l 名伤员动手术时受到感染。但他仍然参加了雁宿崖和黄土岭两次战斗。在炮火中为许多伤员做手术。病情发作后,他还在坚持,直到战斗结束,才被人用担架送下了战场。过了两天,也就是1939 年的11 月12 日,他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无限深情,离开了人间。
实践证明,墓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一战略方针是非常正确的。除了在游击区、接敌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之外,在根据地内部必须适当掌握强有力的兵团作为机动力量,一旦敌人敢于孤军深人,即以优势兵力果敢地包围而歼灭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打了不少这样的仗,这些仗足以震撼敌人.使其小股兵力不敢轻易进犯,而它妥组织大的“扫荡”,又非经过长期准备不可。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我根据地的稳定性,对于巩固根据地,有计划地进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无疑是一个相当有利的条件。(未完待续)
(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