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八路军口述

吕正操、程子华、杨成武: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一)

        冀中平原作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英雄的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在半个世纪后,我们这些曾经和冀中军民一起与日军进行殊死战斗的老兵,回顾当年枪林弹雨中战胜强敌的战斗历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泛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才能创造出平原游击战这种战争奇观。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真正的人民战争。
(一)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是怎样开展起来的
        冀中,地处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沧州之间,千里平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周围有乎汉、北宁、津浦、德石铁路,大清河、子牙河、储龙河,永定河,拒马河纵横其间,公路干线四通八达。这里是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并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就先后在冀中地区的城镇和乡村,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32 年7 月,中共保〔 定)属特委曾发动了保定第2 师范学校学潮;同年9 月又发动了高(阳)益(县)农民暴动。这两次著名斗争虽然都没有取得胜利,但却在冀中平原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37 年9 月,日军占领保定,接着又攻占沧州、石家庄等地。仅仅3 个多月的时间,冀中境内的铁路沿线及主要城市皆沦于敌手。而对口军的疯狂侵略,我冀中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人抗日斗争
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究竟是怎样开展起来的呢?现在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回顾。
人民武装的诞生
        为了适应全面抗战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在国民党军第53 军130 师691 团(原属东北军)任团长的吕正操(共产党员),待机留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北方局的指示,吕正操在随国民党军南撤途中,一方面在任丘留下人员找中共地方党组织联系;一方面发动本团已秘密建立的共产党组织和党的外围组织“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分头进行思想动员,宣传脱离国民党军队,到敌后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道理,1937 年10 月12 日,这支部队到晋县小樵镇后,吕正操认为时机成熟,即主持召开了全团官兵代表会议,讨论了脱离国民党军队,回师北上,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等问题。10 月14 口,全团举行抗日誓师大会,汇式宣布将691 团改称人民自卫军.吕正操任司令员,李晓初任政治部主任,下设3 个总队,赵承金、于权伸、沙克分任第l 、2 、3 总队总队长。全军约法三章,严明纪律,不准扰民,官兵平等,坚决抗战。
        在这之前,党中央还派曾任过红军团长的孟庆山,回到家乡冀中组织群众开展敌后武装抗日斗争.孟庆山离开延安时,毛泽东同志曾当面指示他要同地方党一起,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人们,不放松一切机会,组织抗日武装,进行游击战争。孟庆山于保定失守前到达冀中,被委任为中共保属特委军事委员.他依靠地方党组织,在高阳、安新、任丘、益县一带我党基础较好的地区,先后开办了4 期游击战训练班,培养了200 多名(多数为共产党员)武装斗争骨干。这批骨干分赴各地发动群众,搜集武器,组织抗日游击队。另一些党的基础较好的县,如定县、无极等,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发展新党员,组织人民自卫武装和抗日救国会等。
        改编后,吕正操率领人民自卫军北上到达深泽县,与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提出了减租减息等口号,深得民心。当地党员和男女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支援部队,踊跃参军,人民自卫军迅速扩大,并继续北上安国,与中共保属特委军委负责人孟庆山、侯玉田、刘亦君等取得了联系经共同商定,人民自卫军又从安国、博野到氢县,然后进驻高阳县城在高阳县武装解决了与当地反动奸商勾结、图谋不轨的原伪冀东保安队尹松山中队约200 余人,当众枪决了罪大恶极的尹松山。除暴安民,人民自卫军军威大振,人民群众抗日情绪更加高涨,出现了踊跃参军的热潮。特别是各县师范、中学的师生和其他知识青年等,纷纷投笔从戎。此后,又有大批平、津、保青年学生和学有专长的知识分了来到冀中参加抗口工作。人民白卫军迅速发展到5000 多人,成立了3 个步兵团、l 个特种兵团、l 个特务营。在这同时,中共保属特委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得到很大发展冀中地仄其他各县,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也纷纷组织起人民自卫团或县大队,以及各种名称的地方抗日武装。各县人民政权也相继建立起来。整个冀中到处呈现出一派篷蓬勃勃的抗日新气象。
        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得知人民自卫军到达冀中地区并打开了高阳县城的消息后,即派人来了解清况。后又派曾在东北军中做过地下工作的孙志远来到人民自卫军工作,并带来了电台呼号和密码。从此,人民自卫军与晋察冀军区正式建立了关系。为了提高人民自卫军的战斗力,吕正操主动请求带人民自卫军主力部队到军区去见习受训,聂司令员回电同意于是吕正操和孙志远率人民自卫军主力,1937 年12 月12 日出发到平汉路西山区。留在冀中的人民自卫军,组成人民自卫军游击司令部继续活动。在人民自卫军主力到路西整顿期间,冀中地方党大力发展了武装力量。当时,在爱国抗日浪潮卷挟下,冀中平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武装,都打着抗日的旗号,自封司令、主任,一时出现了“司令遍大下,主任赛牛毛”的局面。在这些武装中,有爱国进步人士组织起来的,主动请求我军加委,接受我军领导;有摄于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同时又怕被别的武装吞并,也跟着请求加委,借以保存和扩大自己。为了争取一切力量,团结抗日,在1 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军有选择地以地方党组成的武装为基础,编成了3 个游击师,各师领导干部多为高最暴动时期的共产党员,部队很快发展到近1 万人同时还加委和收编了12 路杂色武装,共约2 万人为适应形势需要,地方党将原人民自旦军游击司令部改为河北游击军司令部,孟庆山任司令员,侯平任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冀中人民抗日武装。司令部设在肃宁县。除上述我党领导的武装外,还有一些土匪武装、地主联庄武装、会道门武装和国民党孙殿英等部的残余武装.这些武装中,有的和日伪军暗中勾结,有的相互勾心斗角,危害抗战。1938 年春节前后,人民自卫军主力从平汉路西整训回来,驻在安平县。经地方党委决定,人民自卫军、河北游击军开始分头解决这些武装二首先是对我危害大,群众极端痛恨的土匪武装和同敌伪勾结的汉奸武装,进行武力解决
        当时,土匪、汉奸武装约有7000 人我军集中力量,消灭了盘据在深县的徐二黑、深泽的张八和安国的高建勋等匪部共5500 余人。这对其他土匪和勾结日伪的武装起了威慑作用。对地主联庄武装,我军主要采取分化上层,争取下层,只对少数与我军为敌的才用武力解决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先后争取和改造了大部分联庄武装,仅编人我军的即有2 万余人。会道门武装的成员,绝大部分是被欺骗的农民群众,而且又大都是不脱离生产的,我们则通过宣传教育,破除迷信,首先解除其精神枷锁。经过一系列工作,到1938 年底,散布在正定、箕城、无极、深泽、晋县等地的“天门会”、“黄沙会”和“和平会”等会道门,统称为“大刀会”武装大部分趋于瓦解,许多人还摘掉装有护身符的兜肚,参加了我军.通过这些工作,冀中局面逐步稳定,地方党的工作、政权工作、群众工作也都有了显著发展。我军在收编杂色武装的同时,还向日军所侵占的城镇和铁路沿线连续发动了攻势。19 貂年2 月,我军夜袭了日军清苑县东石桥据点,返回后驻在距高阳县城仅10 公里的南、北于八村。高阳城里日军得到情报,即于拂晓前来袭击。2 团团部驻在南于八。听到枪声,我们的部队急速奔赴村沿阵地,把排着密集队形就要进村的敌人打了个拌不及防,被阻在村口一片开阔地上。这时我驻在北于八村的部队,也闻声急速行动,痛击敌背。两相夹击,将日军1 个中队,从中队长旱川丹伶大尉以下,几乎全被我消灭。3 月9 日至14 日,根据晋察冀军区的部署,我冀中部队对盘据在保定、望都、定县、安新、无极等县城之敌发动了进攻,给敌军以很大威胁。3 月下旬,日军分3 路对我冀中部队进行围攻。一路由交河进攻献县、河间;一路由定县进攻安国;一路北攻霸县。每路敌军,各约1 个联队,并附有若干伪军及冀东保安队。这几路日军,4 月初先后进占河间、霸县、安国,我军与敌血战半月,歼灭日军近千人,日军无法立足,我遂将各县先后收复.在这同时,我们派出人民自卫军独立第1 团,组成北上先锋队,赴大清河北开辟工作。大清河是冀中地区一条较大的河流。大清河北,即平、津1 保三角地带,包括良乡、琢县、固安、安次、新城、永清、容城、雄县、霸县、新镇等县这块地区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我们挺进这一地区,给正在创建中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道屏障,给敌占区的心脏区域插进了一把利剑我军北上到达大清河岸时,新镇的伪军不肯出降,当即被我军攻克,俘敌70 余名,缴枪40 多支。新镇是进人大清河北的门户,门户一破,霸县伪自卫团100 多人被迫携械反正我军乘胜北进,连克牛驼、李家日及永清是城。冀中军民在这年春天与进犯之敌进行了大小战斗百余次,除击退进攻之敌外,还收复了高阳、安新两县城。这些战斗使广大军民经受了锻炼,取得了反围攻的新经验,并显示了冀中军民团结抗日的威力,显示了人民群众如火如茶的抗战热情。
        为了加强冀中部队的统一领导,根据中央决定,1938 年5 月初,冀中主力部队统一改编为八路军第3 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下设第7、8、9、10等4个支队并分别兼第l、2、3、4军分区,7、8、9 支队各辖4 个大队,10 支队下辖4 个大队、7 个独立团、l 个特务团,赵承金、于权伸、沙克、孟庆山分别任支队司令员兼分区司令员。
        另外,第3 纵队还直辖5 个独立支队,并有张仲瀚的第1 师、高顺成的游击第1 师、回民支队和天主教连,
        把冀中地区这些庞大分散的武装统一编成第3 纵队,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和斗争过程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虽然都是党领导下的部队,但是,由于发展的历史不同,作风不同,要统一起来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其他杂色武装要由路、支队、大队等改为团、营、连;由总指挥、司令等降为团长、营长、连长;由平行关系变为隶属关系,或由原来的儿个建制变成一个建制,由游击队变成纪律较严而又比较正规化的部队。这种大变化,尤其需要进行深人细致的政治教育和组织上作.因此,在整编工作开始,首先加强了党的领导、着重从政治考核、选择干部,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进行了以整编为八路军光荣的政治思想教育,并批判了怕艰苦,怕编散,怕离开乡土,怕与老上级、熟人分离等落后思想,形成了拥护改编的热潮。整编工作从5 月初开始,到7 月已大部完成。8 月1 日,王平调到冀中,任第3 纵队政治委员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9 月,我军又开辟了大清河北地区,成立了独立第1 支队兼第5 军分区,朱占魁任支队司令员兼分区司令员。这年年底,中央调程子华接替王平任第3 纵队政治委员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
人民群众是靠山
        1937 年年底,人民自卫军主力,在平汉路西整训期间,聂荣臻司令员曾对冀中的工作作了不少指示.根据这些指示精神,晋察冀军区划定了冀中的行政区域,明确了冀中下一步的工作任务:改造杂色武装,扩大人民武装力量,改造旧政权,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安定人民生活,建立抗日秩序在这期间,聂司令员还同大家一起详尽地讨论了如何在冀中平原开展游击战的问题。
        关于平原游击战,这是一个新课题。过去,因为受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们进行武装斗争的范围,还没有突破在山岳、湖沼、森林等地区的游击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口军妄图侵吞整个中国,中国各阶层人民一致奋起抗日的情况下,凡是被敌人占领的地区,不论山地还是平原,都可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广泛开展民族自卫战争。同时,冀中是全国伉战总战局的一部分,同周围其他抗口根据地可以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因此,在抗日战争中,游击战已经突破历史的成例与地理条件的束缚,开展平原游击战是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平原地区究竟如何开展游击战和建立根据地,当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不是那么十分明确。
        1937 年12 月下旬,晋察冀军区召开政工会议,专题讨论了冀中区的工作,讨沦了在平原升展游击战争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的问题。在平原,我军和具有机械化装备的日军作战,确实有很大困难。为了提高大家对坚持平原游击战的认识,聂荣臻司令员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他说:“开展敌后战争,老靠山是不行的,首先要靠人民群众,只要有了人民群众,不论是山地,还是平原,我们都可以牢牢地站住脚。人民群众比山靠得住。就说大山吧,如果山上没有群众,山路又很窄,敌人把山路一堵,我们根本不能坚持,不用说别的.吃的问题就没办法解决。没有群众供养我们,难道能吃石头?对于建设敌后根据地.首要的间题是发动群众,得到人民群众广泛的支待,地形的作用是比较次要的,而且也是可以改变的,晋察冀这块根据地虽然发源于五台山,但我们不是有了五台山,才有了这块根据地,而是敌后的群众支持我们,拥护我们,才使我们能够得到这样大的发展。”聂司令员的讲话,使大家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吕正操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决心:冀中区地处平津保三角地带,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口根据地,较之在山区,虽然有一些不利的地形条件,但这里人口众多,群众基础好,又有山区根据地作依托。日军兵力不足,只有固守大城市和沿铁路线上的城镇,而各乡村和铁路线以外地区都处在我军手中。只要我们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一定可以结出丰硕的成果。最后,聂司令员鼓励大家说:冀中将是我们党领导的首创的平原根据地,成功了,对于全国其他平原地区的抗战,将提供出借鉴的经验。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初步构想、就这样形成了。
        人民群众是靠山,这是指导冀中各项工作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也是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建成的主要因素。
        人民群众在冀中平原战场建设一开始,就显示了强大的威力。日本侵略军装备先进,特别是摩托化程度高,行动快,平原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敌军快速部队的运动,不利于我军活动;日军占领城市,凭借坚固的城墙据守,不利于我军攻夺。为了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建设一个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场,冀中军民创造性地开展了一场破路拆城,改造平原地形的运动。
        冀中军民开始破路时,提出的行动口号是:“破路就是抗日”。首先把高出地面约近两来的抢石公路和平大公路北段彻底破坏,将地基夷为平地,由附近的农民分种。1938 年秋末,不但破坏了公路,连乡村土道也进行了破坏.最初是拦路挖横沟,但群众来往耕作运输极感不便,而日军的快速部队仍可绕道通过。后来改为顺道挖沟,纵横贯连各村庄的大道沟,深两米多,宽3 米多,乡村的大车,人力车可在沟内通行无阻而且每隔80 米筑1 个圆形土丘,围绕土丘筑上下道,两辆车可以在这里错车,还可以防止敌军顺道沟射击。这样,道路纵横变为沟道纵横,我军民从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可以在沟内行走,还不会被沟外敌人发现。这就大大方便了我军行军、伏击敌人和运输等,而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则无用武之地了。以后,群众又在沟道两侧挖了各种作战掩体和防空洞,就更便于我军民与敌人作斗争。在破路的同时,我们还发动军民拆城。1938 年1 月,首先拆肃宁县城墙.以后又拆河间县城墙,接着便拆素以“金汤”闻名的瑟县城墙。几百年前封建统治者修筑播县城,曾用了12 个年头,城墙是巨砖灌石灰凝成一体,十分坚固,但不到1 个月即被我军民全部拆除。在两个多月的时间中,冀中腹心地区24 座城墙均被拆掉。城墙被拆掉以后,给敌军固守城池增加了困难,大大方便了我军的作战。(未完待续)

        (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