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一八路军老兵13岁半参军 现已扎根农村38年
齐修才出生于1931年5月,淮阳县齐老乡齐老村人。他参加抗战时只有13岁半,由于年龄小一直在部队担任通信兵。1951年,他退伍后回原籍务农,在本村担任38年村党支部书记。
齐修才
老兵档案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端坐在周口晚报记者面前,身板手脚被蹉跎岁月打磨得如钢似铁,一身老式军装、一枚金黄色的纪念章,无不彰显着他烙入生命中的军旅生涯。“我之前想起来的东西还多一些,现在年龄大了,啥也想不起来了。”与齐修才聊天,他每次只说一两句话,一件事情根本不能连贯地讲下来。当年为了能吃上饭,13岁半的齐修才加入了淮阳游击队,由于年龄小,他在部队当通信兵。当兵时的作风纪律一直影响着他,退伍回乡后,齐修才当了38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
1.年幼时母亲被饿死
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进淮阳县,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寇共在淮阳县盘踞了6年11个月。这些年,日寇犯下滔天罪行,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烧,父母兄弟遭到屠杀,母亲姐妹遭到蹂躏……淮阳县的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让年幼的齐修才满怀对侵略者的恐惧和憎恨。齐修才一家六口人挤在一个茅草房里,家里没有东西吃,他13岁那年,母亲饿死了。齐修才面对的不仅仅是饿肚子,还有恶魔一样的日寇,一家人的性命随时不保。“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齐修才说,日本人放火烧掉村民的房屋,对村民非杀即打。
据不完全统计,淮阳县惨死在鬼子刀下的百姓6000人以上,被烧房屋3000多间,奸污妇女难以统计。
2.年少加入淮阳抗日游击队
淮阳县虽然沦陷了,但是淮阳县各界抗战力量同仇敌忾,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1938年10月9日,薛朴若任司令、韩纪文任参谋的淮阳抗日游击队成立,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淮阳抗日游击队由开始的26人、22支枪,逐步发展到400多人、500多支枪,游击区由几个村庄发展到几百个村庄。随着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在淮阳、太康、西华3个县边区创建了一片方圆200多里的淮(阳)太(康)西(华)抗日根据地。
淮阳游击队的建立,使得淮阳县人民抗日救亡运动进入了武装斗争阶段,部队虽小,但影响很大,许多爱国志士加入了游击队。1944年,年仅13岁半的齐修才报名参加了淮阳县抗日游击队,开始了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的生活。
白天抗日游击队往西跑,钻进芦苇荡,夜里再回来,四处更换地方。齐修才年纪小,常常跟着部队四处打游击,但他从没有掉过队也没有喊过苦。“家仇国恨,大伙儿心里都有股劲儿。”齐修才说。
由于当时通信不便,当兵后齐修才一直没能给家里捎去信,两年杳无音讯,家人十分担心。“当时家人没有得到我的消息,村里有人说打仗时我被打死了。”齐修才说,父亲不相信这些传言,四处打听后终于找到了他所在的部队,“父亲一见到我就哭了,拉着我说‘还以为死了呢,现在见到就放心了’。”
3.八路军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齐修才告诉周口晚报记者,八路军的干部冲锋在前、享受在后,要带头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领导总爱喊我小齐,对我说话很和气。”齐修才说,“那个年代部队也是缺吃少穿,但领导干部反复对战士讲,八路军是老百姓的军队,是为老百姓打天下、为老百姓服务的,绝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对于犯错误的,从干部到士兵,小错误批评教育,大错误该关禁闭的关禁闭、该开除的开除,一律按照军法处置,从没有例外。”
齐修才说,如果需要借宿在老乡家里,敲门时就喊:“老乡,我们是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今天能否借住一晚?”到了老乡家里,战士都会抢着干活,吃饭借用老乡的灶火,但从不吃老乡家里的一粒米,真是把老乡当成自己的亲人,老百姓对八路军也十分拥护。不论走到哪,只要说是共产党的部队、是八路军,老百姓都很喜欢。“临走的时候,战士还会把老乡家里再打扫一遍,水缸打满水,再次感谢老乡的帮助。”
“当年打仗真苦啊,但怕吃苦就不能闹革命。”齐修才说,“咱的装备比日军差,八路军很多人没有枪,得从日本鬼子手里抢,抢到枪也没用,因为没有子弹。”在齐修才的记忆中,“战斗是天天打,天上是飞机,地下是部队,我们当年吃过的苦,你们这些年轻人是不会明白的。说打就一阵儿打,说走站起来就走。不论多深的河,都是徒步过;不论多厚的雪,都是勇往直前。”连续高强度的行军,齐修才跑伤了腿,落下腿疼的毛病,阴天下雨时腿抬不起来。齐修才说他最不后悔当年做出参军的选择,他为自己曾是一名军人而自豪。
4.扎根农村当了38年村支书
1951年,他退伍后回原籍务农,在齐老乡齐老村一直担任党支部书记38年。齐修才说:“我在群众这儿,没干过赖事”。由于有当兵的经历,他时时刻刻都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如今齐修才老人儿孙满堂,他在老家安享晚年,出门溜达时,村里人碰见他,都会喊声“老支书”。
(来源:周口晚报 时间:2017年11月14日 作者: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