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八路军口述

军魂不改 老兵永不凋零:如果祖国需要,我还可以!

      2015年9·3胜利日阅兵式上,当时102岁的抗战老兵陈廷儒(1914—2017)通过天安门时庄重敬礼的画面,深深感动了亿万观众,也永远定格在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位研究生——李浩然、毛雨朦、胡炜龙、罗国庆的脑海中。战争年代波澜壮阔。老兵是战争的亲历者,每一位老兵的故事都是历史的注脚。四名学子在云南大学读研期间,被老兵精神感动,在课题实践基础上萌发了寻找老兵的愿望……2017年初开始,经过对在滇老兵的资料收集,共采访了十多位现居云南的老兵。四位研究生将他们的故事挖掘出来,整理成册,为新生代青年学子带去精神力量。 

  被访的老兵都已垂暮,年纪大的九十三岁,最年轻的也有八十五岁高龄。战争年代结束后,他们有人终身从事军工事业,有人为医疗卫生事业鞠躬尽瘁……他们一生为民族生存、为国家发展奋斗不息、军魂不改,在不同的岗位上续写传奇。 

  《松花江上》叹离伤 母亲送儿打东洋 

2016年11月26日 董天宝在大理家里唱《松花江上》。资料截图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流到何方”。 

  董天宝,93岁,山西人。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还参加过解放大西南,先后担任侦查员、炮兵、指战员。解放后长期守卫云南边关,后转业地方从事军工事业。采访中,董老含泪为我们唱了一曲《松花江上》。这首歌是母亲教给他的。董老的母亲是一位上世纪40年代仍然保留裹足习惯的小城妇女,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却表现出了极大爱国热情,不仅积极参加东北流亡学生的集会,还经常接济他们。1942年,她毅然送十八岁的儿子参加八路军走上抗日战场。董天宝说,在自己离家那一刻,母亲“残忍”地将门关上,屋内屋外两落泪……

  参军之后董老和母亲再也没见过面,直到山西解放之后,因为要去太行山送信才得以回家看望母亲。时隔多年的见面,董老母亲却戳着他的脑袋说:“你怎么回来了,好好参加革命!”董老第二天一早便又离家启程。 

  一首《松花江上》成了两代人共同的历史记忆,也造就了一段“母亲送儿打东洋”的故事。战争年代母亲舍儿为国,儿子忠孝难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母子,革命战争才能取得最终胜利。我们看不到当年母亲送儿上战场的画面,却能感受到一个母亲期盼儿子归乡却又希望他报国为民的纠结与大义。 

  “入党是我这一生最光荣的事” 

 2016年12月3日 丛启宣在曲靖家中接受采访。资料截图 

  丛启宣,现年88岁,山东胶州人。初入丛老家中,陈设简单、整洁,每一样物品都有着固定位置,让人不敢想象这是一位脑梗老人的独居之所。丛老生活极其规律,多年来依然保持着部队的起居习惯。被问及“一生最光荣的事”时,他目光炯炯、坚定不移:“入党是我这一生最光荣的事!” 

  丛老回忆起刚参加革命时,生活十分艰苦。他说:“入伍后到了威海练兵场,一训练就是好多天。行军全靠两条腿,当时军装和鞋子都是老百姓做的,布鞋是用线纳的,士兵都穿这种鞋。上海解放了,发了一双胶鞋,我们不舍得穿。”淮海战役时期,冬天特别冷,战壕里面防守的部队上来以后,就去百姓家里休息。乡亲们送棉花给战士,让他们塞点棉花在衣服里来御寒。“那时真的很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军民一家亲’不是口号,有老百姓的支持革命才会成功。” 

   戎马廿年,丛老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他身上不仅承载了那些烽火记忆,还见证了云南的三线建设。丛老所展现的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精神气质,那种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默默奉献一生、毫无怨言的精神,更是值得广大青年学习。 

  老兵不凋零 永远等待祖国号召 

 2016年11月13日 程德义在昆明家中接受采访。资料截图 

  程德义,92岁,河南林州人,是云南军工战线上的杰出老兵,原云南铸造厂厂长。程德义曾在太行山从事近20年军工生产;解放后,又奉命支援云南“小三线”建设,为云南国防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被问及当年如何参加革命,程老的回答令人意外:“那年,我在村上十字路口看到一个招兵告示,写着‘参加工作,打飞机、打炮、打东洋鬼子,保家卫国’。我参加革命的动机,是为了生存,也是祖国需要。”谈及抗日战争,程老表情凝重起来,“抗战时候,印象最深是集体在窑洞里干活。日本飞机经常来轰炸、扫荡,有时我们还要埋藏机器。那时候非常困难,像现在的刀具、硬质合金钢、高碳钢啊,那时候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像道轨啊、八棱子钢都是宝贝,都可以做刀具、做工具;那时候没有电,师傅干活得自己提煤油灯。” 

  作为老军工,程老还保存着当年在太行山上的军工技术图册和用轨道钢制成的老虎钳。这把老虎钳历经半个世纪,伴随着程老先生走南闯北,仍然乌黑发亮,没有任何豁口。采访中,他更是意味深长地说:“我这一辈子是在军工战线上度过的,我热爱我的职业。如果重新选择,我还要从事军工生产;如果明天祖国发生战争,如果祖国还需要我,我仍会积极参加军工生产。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我还可以蹲下来磨螺丝。”  

  访者手记:采访过程中,老人们讲述的诸多细节大多不曾被记入史册,却深深震撼我们的内心,因为我们不曾经历所以无法想象。如今,老人们年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有时受访的老人会突发身体状况而住院,一连几月都无法康复,采访也就无法进行......这些老兵多是普通官兵,但他们的经历却是历史的缩影,每一位老兵都是英雄。 

     (时间:2018年4月6日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