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95岁老兵,您的故事我们听好
人物简介:许洪起,男,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人,今年95岁。他是一位农民,也是一位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功臣,历经战火洗礼的他回到农村,在家里种果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
听一位战友无意间说起山东沂源县南鲁山镇有一位95岁的抗战老兵,我们决定去登门拜访,聆听老兵的英雄故事。
当我们走进老人的家中,看到的是一位穿着老式制服的老人,倚坐在床上,脸上略显疲惫。他的子女们搀扶着他,让他慢慢的坐起来,我们的采访就这样开始了。如果不是这位老人穿着制服,我们一定认不出来这位老人是那视频里出现的斗志昂扬的老兵。
之前,我们研究过老人的视频资料,那时的许洪起老人80多岁,看上去身体非常硬朗,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老伴还在身边相伴。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老伴早已不在,老人之前住的种果树的房子早已翻新,子女们也步入老年。和视频里呈现的样子相比,老兵的一切都在变化,逐渐沙哑的声音,不断佝偻的背脊,愈发年迈的身躯……但自始至终不变的是他的那份拥军情,爱祖国爱军队的情怀始终如一。
70多年前,老兵刚好22岁,带着对日本鬼子的满腔仇恨,他拿起了刀枪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老人年事已高,说起故事来断断续续,很多话都是由他的子孙间接翻译、引导着讲述出来,但是他对刚参军入伍的战斗经历却表达得十分清晰。
“我对南京并不陌生,1949年4月21日,我们26军76师227团,就是划着小木船、冒着敌人的炮火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地区的。在天王寺、上沛地区追歼国民党312师;战上海连克昆山、嘉定、大场、江湾等坚固筑垒地域,后担任上海警卫任务。”老人讲述着,不时还比划着,神情激扬,很是自豪。
“那时候解放军横渡长江,乘驾木帆船,冒着枪林弹雨,千里战线上一座桥也没有,然而现在的长江天堑早已变成了通途,铁路、公路飞架南北,转眼间跨越两岸。我常对三个孩子说,你们现在当兵太幸福了,在南京这么美丽的地方更幸福。我当兵10年,打了10年仗,1945年2月参军,打过日本鬼子的阻击战,打过解放战争,打过抗美援朝,什么艰难困苦的环境都经历过。在零下40度的朝鲜战场,冬天穿不上棉衣,给养供不上,一口炒面一把雪,都是我所亲身经历的。我时常用自己的战斗经历教育孩子们,尤其是在部队当兵的孩子,一定不能忘记我军的光荣传统,坚决听党的话,努力学习,出色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老人现在有三个子孙现在部队服役,真是红色的革命家庭,我们顿时肃然起敬。
老人继续向我们讲解战斗故事,我们努力的听,认真的记录。
“1945年,二三月份的样子,我参加了八路打鬼子,去了两个排。就是在八路那边的铁路上,我在南边那个排,从铁路边上走,一排手榴弹打出去,独立营就没有弹药了……后来大家抱成一团,死了七八个……”
老人讲着讲着,眼睛有些湿润了。后来的很多话,都是老人的儿子说给我听的。他说,这些抗战故事老人从小就说给他们听,也正是因为这些充满硝烟味的故事,让他从小便有了从军报国理想。
原来老兵有4个子女,长子许同海,1956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2017年退休。老兵许洪起和老伴周立英(已故),都是中共党员。老兵是村党支部书记、老伴是妇女主任,对子女要求比较严,各方面要以身作则,处处给村民做出好样子。要为人正直,大公无私,热爱党,热爱集体,维护集体事业,尊重别人,搞好邻里团结。在老兵的熏陶教育下,4个子女都很进步,深受群众赞许。长子高中毕业参军之前是村青年团支部书记。开展青年团的工作,是全县是先进典型。
老兵身在农村,不忘自己的军人情结,时刻把国家安危挂在心上。1976年送儿子参军,2001年送外甥乔明星到原南京军区服役,现在还在已经是一名四期士官。2002年送长孙许志强到某摩步旅当兵,考学成为了一名共和国军官,2014年转业回地方工作。另外,他的孙女女婿宋忠波、外甥窦金川也都在部队服役。他的次孙许志平也曾在部队服役两年。
老兵今年95岁了,可以说子孙绕膝天伦人生,但是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繁忙的农事,老人很难和全家子女在一起,时常也感到孤独。唯一让他骄傲的是,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是上过战场,真枪实弹和敌人拼杀过的军人。他挂在嘴边上的就是一句话,“我一生打过三家敌人。为国出力了,值得!”在给孙子打电话的时候,他最常说的话就是“好好听党的话!好好学政治练军事长本领!”
他不仅这样说,还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不在意自己之前获得的功勋章,就是最好的证据。在贫困的年代,老伴竟然将证明他立功受奖的奖章拿去换了,他也毫无怨言。在我采访时,老人拿着两块崭新的奖章,是抗战纪念章。
一辈子献身部队的老兵,他的奖章何止这两块!许洪起老人,值得我们学习!
(时间:2018年5月29日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李晓宇 姜顺廉鑫 责任编辑:于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