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新四军口述

泰州抗战老兵回乡上党课 曾受邀参加阅兵

        去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阅兵式上,一位抗战老兵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受阅部队全程起立敬军礼,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他就是抗战老兵史保东。近日,在大儿子的陪同下,今年91岁高龄的史保东从吉林省长春市赶回老家——高港区胡庄镇史庄村省亲。回到家乡,史保东一刻不得闲,到处察看家乡的变化,给村民讲述与习总书记的“亲密接触”,用自己的抗战经历给村里的党员上党课,忙着给孩子们讲故事。

浴血百战杀敌千余人

        1926年,史保东出生在胡庄镇史庄村东野田(现叫史庄村和丰二组),幼年丧父,因生活所迫,未满13岁的他被母亲送到离家50多里的长江边为地主家做工。1940年8月,史保东报名参军,成为新四军的一员。

        参军才一个月,史保东就参加了攻打黄道河的战斗,缴了敌人一支七九马拐步枪。第一仗,他打出了胆量,紧接着被调到团部教导队。此后,史保东参加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杀敌千余人。战场上,史保东总是承担最艰难和危险的任务,曾多次负伤。其中,在1944年的大岗(兴化市)战斗中,因封堵日军下乡扫荡未能成功,史保东在撤退途中被日军三八式步枪击中,肺部被子弹打穿。

        “那是我受伤最重的一次,当时肺部被打了个窟窿,在医院躺了半个月。”史保东回忆说,尽管当时伤势挺重,但伤一好他就不顾医生的拦阻,第一时间又上了前线。“那时就想着多杀一个鬼子,胜利就多一份希望,一刻也不能耽误。”

        因作战勇敢,1942年和1945年,史保东获战斗模范奖章各一枚。后来,史保东又参加了涟水保卫战、涟水攻坚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苏州、上海战役等。1950年部队改编,史保东调到空军第11师。1956年被授少校军衔、抗日战争奖章、解放战争三级勋章。

        虽已时过境迁,但每每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刀光剑影,史保东老人仍然激情澎湃。“我守好了自己的岗位,尽了力,无愧于党和人民。”史保东说。

受邀阅兵收获最高荣耀

        去年9月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30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史保东就是其中的一位。3日,史保东又受邀参加阅兵式。在装备方阵接受检阅时,史保东向受阅部队起立敬军礼长达1小时40分钟。

        在当天的央视直播画面中,史保东的敬礼特写镜头长达5秒钟。也就是在那一天,数亿中国人记住了这位“敬礼老兵”。

        “被习主席接见并亲自颁发纪念章,现场参加大阅兵,这是我一生中最荣耀的事。”采访中,史保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至今,他依然清晰记得那两天所有事情的细节。

        “总书记为我颁发纪念章的时间是最长的,还跟我亲切交谈了。”史保东说,习总书记先是面带笑容地看着他,随后目光移向他胸前悬挂的各类勋章,然后给他挂上纪念章,再跟他握手。

        “在与习总书记握手时,我说了句实在话‘全国人民对您的评价很高’,习总书记跟我说,‘谢谢,我继续努力’。”史保东说,和习总书记双手交叠相握的那一刻,是他一生最荣光的时刻。

和村里的党员们一起上党课

        史保东定居在长春,其哥哥和弟弟一直留在老家。如今,其兄弟都已过世,但亲属后代还生活在胡庄。每次回老家,史保东都住弟弟家,弟媳刘爱华会早早收拾好一间干净屋子,烧上他爱吃的好菜招待他。

        这次回家省亲已有10多天,每天傍晚,村里的孩子都会来到刘爱华家,缠着史保东讲打鬼子的故事。

        “这几天,每次来看望老人,他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孩子。”史庄村支部书记史建伟说,考虑到老人年岁大了,劝他多休息,史老总说没事,他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

        不仅如此,史老还主动找到村支部,想和全村的党员们一起上一堂党课。14日上午,史庄村村委会会议室里,史保东一身戎装,他身边围满了年轻的党员、团员。对那段烽火岁月,老人记忆犹新,讲述登天安门城楼并受到习总书记接见,他思维清晰,精神特别好。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抛出一两个问题。“史老,当时在天安门城楼您怎么会敬礼那么长时间啊?”年轻的党员史一峰好奇地询问。

        “看到国家军事实力大增油然而生自豪感和敬畏感,那是下意识的行动,不知不觉一直保持着敬礼的姿势到结束。”史保东说,他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会获得无数人的关注。

        在村民的带领下,史老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村里刚建成的污水处理厂。“3年前我回来过,这次回来,家乡又有了大变化。”史保东说,泰州是他忘不了的根,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回来看看。

        (来源:泰州日报    责编:张妍、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