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保卫战打响70周年 99岁新四军老战士重走战斗点
1946年8月23日至26日,就是发生在江都邵伯的苏中战役第六战——邵伯保卫战打响的日子。
昨天,远在福建的99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杨平又想起70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她的爱人黄烽当时是新四军89团政委,也是《沙家浜》中郭建光原型之一,他亲自指挥了这场战斗,整个保卫战共毙敌2000余人,但我军伤亡1000余人。
虽然不能亲自参加这场战役70周年纪念大会,但是老人特地在今年春暖花开的6月,重走扬州境内战斗地点,当看到“战地黄花分外香”,老人笑得特别开心,当年的牺牲终于开出了幸福之花。据杨平老人的亲属介绍,今年是黄烽诞辰100周年,杨平决定以走访过去战斗过的地方,来纪念丈夫和战友。
回忆泪光闪闪 参战人员名单上有“黄烽”名字
昨天,市新四军研究会陈荣坤秘书长至今难忘今年6月杨平参观邵伯保卫战陈列馆情景。那天,大雨滂沱。在陈列馆的作战人员名单上,老人看到黄烽的名字时,她的手明显在颤抖,眼睛一直紧紧盯着“黄烽”两个字,久久凝视。
邵伯保卫战中,所有官兵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这一面也许就是永别。黄烽对她说:不管能否回来,你要坚强。她则对黄烽说:好好打仗,我等你回来!那一仗,打了三天三夜,打的是国民党军黄伯韬的25师,新四军将士牺牲了有1000多人长眠在邵伯。
杨平说:“邵伯也可以说是我的故乡,我是扬州人,回到邵伯,就是回到了故乡。邵伯也是我很怀念的地方,有一些战友和我的一些情感,都在这里。这次,我带着怀念烈士的心情,一定要到烈士陵园来看一看。我没有准备鲜花,用我的心灵向他们表示我对他们的怀念。我是幸存的,但他们是光荣的,我应该不忘记他们,所以我怀着念念不舍的心情又一次来到这里。”
参加陈文部队 曾在公道桥上三次打退鬼子进攻
杨平,原名杨仲螽,曾用名杨崇真、吴敏,江苏扬州人。1918年1月(农历12月)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扬州崇德女子中学初中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加入扬州抗日救亡晨鸣社,参加歌咏组、宣传组和无线电报务组活动。
1937年11月,京沪沿线重要城市相继沦陷;同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12月14日,扬州城也被日军占领,杨平的大姐夫与父亲不幸先后死于日军的炮火,年仅20岁的杨平与母亲、妹妹被迫逃离扬州城,到高邮避难。“在这段行程中,我和我的家人尝尽了逃亡的艰辛,每天不仅面临着日本鬼子飞机大炮的轰炸,而且还天天吃了上顿没下顿,脚上更是磨出了不少血泡。”杨平回忆说,万幸的是,经过重重磨难,她和家人终于来到了高邮,从此安下了家。
今年6月,杨平首先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公道大桥,她在桥上说:“公道桥是"抗日义勇团"曾经和鬼子战斗过的地方,鬼子三次进犯都被我们打退了。”据史料记载,1938年春,杨平同志所在的抗日义勇团(陈文部队)在偷袭扬州西郊日军飞机场后,扬州日军展开报复行动,先后三次进攻公道镇,企图消灭这支抗日武装,杨平同志跟随抗日英雄陈文,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法,率领部队痛击来犯公道之敌,三战三捷,使扬州日军在较长时间内龟缩在市区不敢越雷池半步,遏制了其对扬天公路和扬邵公路的进犯,推迟了天长、高邮和宝应县城的沦陷,扭转了淮扬一线抗战被动的局面,从而使敌人胆寒,人民称快,陈团声威大振。时国民党武汉总部曾电令苏鲁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应予传令嘉奖。”
随后杨平同志来到了抗日英雄陈文烈士墓,已经99岁高龄的杨平同志坚持要从轮椅上站起来,走到烈士墓前,向陈文团长三鞠躬,她用手抚摸着花圈上的挽联,深情地说:“陈团长,您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在最后关头,您也没有说出我们十几位共产党员的名字,您用生命保护了党组织,您是抗日英雄。”
陈文光荣牺牲了,但陈团播下的抗日火种并没有熄灭。由于陈团中的中共党组织一直没有暴露,因而10多名地下党员和陈团中的一批进步青年不久相继脱离虎口,杨平同志就是其中一位。杨平和其他同志冲出包围,参加了新四军。后在组织的安排下,又被党组织派回到高邮湖以西地区开拓抗日根据地,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
在高邮收获爱情 与当地百姓结下了亲人般的情谊
1940年,随着苏中抗日战争形势的日益复杂,上级又一次派遣在苏中具有丰富地下抗日经验的杨平,先后到泰兴和高邮,担任江苏泰兴县四区、三区和二区区委书记,江苏泰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高邮县四区区委书记等职。“因为有前几次在邮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所以在担任四区区委书记时,当地的老百姓(603883,股吧)都非常拥护和支持我的工作,尽己所能支持共产党抗日,而我们也与高邮的老百姓结下了如亲人般的深厚情谊。”杨平回忆道。
1943年10月至1946年3月,任高邮县委宣传部部长。其间,1944年4月至1945年3月,到宝应县安丰镇苏中党校整风学习一年。回来后在高邮县举办了三期党员学习班。
1944年,杨平的爱情之花开始悄悄绽放。那一年,因为工作上的接触,杨平与时任新四军高邮独立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黄烽相识。说起第一次见到黄烽的情景,杨平记忆犹新,说他“个子瘦高瘦高,知识分子,很有修养”。就这样,两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互相许下终身的诺言。“我们于1944年4月份在高邮抗日根据地结婚。结婚当天,由县领导在会上宣布我们正式结婚,然后战友向空中撒红花。”杨平说,虽然他们的婚礼仪式非常简单,但当时的那份甜蜜与幸福这么多年一直深藏心中。
此后,在高邮抗日根据地,黄烽与杨平,一个在前线奋勇杀敌,一个在地方上积极组织群众抗日,先后共同参加了几十次大小战役。1945年年底,随着高邮对日最后一役取得完胜之后,高邮城得到了全面解放,黄烽奉上级命令,离开高邮,投入到解放战争之中。杨平也随同丈夫离开高邮,征战南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平与丈夫随华野十兵团入闽,先后在福州大学、福建省气象局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继续贡献力量,一直到1983年正式离休。
(时间:2016-08-24 来源:扬州新闻网-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