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新四军口述

90高龄“抗战老兵”杜月中回忆峥嵘岁月

      一个周末的午后,当记者随着一群小学生一同叩开抗战老兵杜月中的家门时,杜老满脸笑容地端坐在木椅上迎接我们。为接受采访,90岁的他特意穿上一身精神的军装,打上大红色的领带,数十枚奖章沉甸甸地挂在胸口,闪烁着光芒。

      杜月中是原县人民法院院长、县关工委副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夕阳红”讲师团名誉团长。“苦难的童年、战斗的年华、幸福的晚年”,他用这句话概括他的这一生。

      时穷节乃见 英勇报家国

      1928年,杜月中出生于嵊县(今嵊州市,下同)全化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只有一间茅草屋和一间低矮破旧楼房,全家只依靠父亲种田为生,生活非常艰难。

      读小学时,地下党员孙祥云老师对杜月中的革命启蒙教育,使他在脑海里种下了抗日救亡的思想。1944年,17岁的他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军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5年,杜月中参加了鄞县鄞江桥战斗,这是他参加的第一场战役,他所在的第二中队与鄞县自卫大队联合作战,攻打驻扎在鄞江桥的日伪军第十师第三十七团一部,激战一夜,共毙伤俘日伪军47人。同年6月参加上虞许岙战斗,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我在党的怀抱中哺育成长,心中飘扬起一面火红的党旗。”回忆起入党时的情节,杜老深情且自豪。

      1946年,杜月中所在的第一纵队第三旅奉命夺取泰安城,消灭盘踞在城内的守敌伪警备旅宁春霖部。在这场战役中,当时我军部队受到桥对面碉堡机枪封锁,桥面伤亡很大。年仅19岁的杜月中当机立断,单枪匹马涉水过河,猛冲到碉堡下,从碉堡右侧枪眼连塞两个手榴弹,炸死了机枪手。他不顾生命危险,为我军部队除去了前行的障碍。在这场战争中,年纪轻轻的杜月中英勇无畏、智勇双全,被评为“战斗英雄”。

      “我们从高唱《新四军军歌》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鲁南、宿北、菜芜、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杜老在回忆文中这样写到。1950年11月,杜月中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直至战争胜利才回国。

      硝烟已平息 精神永传承

      革命时期,杜月中英勇投身战场;离开战场后,杜月中为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956年杜月中在嵊县邮电局任党支部书记,1957年调至嵊县县委机关党委任副书记,1958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1961年调到新昌县公安局任政治教导员,1973年调新昌县人民法院任院长。任职十多年一直保持廉洁勤恳的工作作风,获得省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还被授予绍兴市劳动模范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杜老说:“我是幸存者,是火红的党旗重新燃起我生命的火花。我跟党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有胜利的喜悦,也有逆境中的困惑,但无论在什么情况,我对党的忠诚永远坚贞不渝。”

      听完战争年代和革命时期的故事后,小学生们对杜老胸前佩戴的奖章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但此时采访已持续近40分钟,杜老身体已表现出些许不适,随后他拿来一面镜子放在胸前,对着镜子开始细说一枚枚奖章的来历。原来,杜老的身体已不允许他低下头来认清胸前的奖章,只有通过镜子的反光来告诉孩子们这一段段历史,那一幕场景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离休后的杜老,讲史授课,教书育人,编写纪念文章,编辑会刊和纪念专刊,组织发行《大江南北》和《铁军》,仍然身体力行地传承着革命精神。

     (时间:2018年5月8日   来源:浙江新闻网    作者:倪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