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抗战老兵李福兴一家的家国情怀
举起一把枪,他是出生入死的抗战勇士;扛起一把锄头,他是生产队的急先锋;端起课本22年,他是守得住清贫的老师。
他就是抚州市乐安县99岁抗战老兵,有着72党龄的老党员李福兴。从过去硝烟弥漫的年代,到如今和平繁荣的岁月,一路走来,李福兴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朴实、纯粹书写精彩人生。
99岁抗战老兵李福兴
参军抗日 火线入党
1922年11月,李福兴出生在抚州市乐安县罗陂乡棠溪村。李福兴家里共有四兄弟,大哥、二哥都在抗战中牺牲了。1945年3月,作为老三的他参军抗日。
1947年7月,李福兴被编入第三野战军六纵队,成为侦察营第三武装连的轻机枪手。
1948年底,淮海战役打响,李福兴和战友毅然投入战役当中。“你都看不清天空,战火灰尘弥漫。牺牲的同伴横七竖八倒在地上,上了战场就没有怂的兵!一轮倒下,一轮又往上冲!”虽然已过去了几十年,99岁的李福兴老人说到上阵杀敌,仍是满脸坚毅。
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决胜攻坚期,李福兴和一批战友火线入党,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退役回乡 带民致富
1953年,李福兴退役回到家乡。回乡后的他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扛起锄头,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民。
当时,老百姓生活虽然有了些改善,但仍然比较贫穷,不少群众吃穿都成问题。“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行,得想办法啊!”身为党员的李福兴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组织村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扛起锄头共同修建了罗陂乡尺江水库和三百塅水库;开渠修沟方便灌溉农田;开荒平地种庄稼……几年下来,群众的生活有了改善,生产、生活慢慢步入正轨。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的李福兴获得老百姓的信任,被推荐为生产队会计。只要党组织需要、对群众有利的任务,他都努力完成。
如今的棠溪村荷塘连绵,水库水清鱼肥,村里一栋栋新房如雨后春笋,李福兴常拄着拐杖穿梭于村里,村里的变化让他怎么也看不够。
自学文化 教书育人
过去,村里识字的村民没有几个,当老师又没有工资,没有人愿意教书,学校因为没有老师而空着。“孩子们没有文化怎么能走出大山?不能让孩子们大字不识几个!”看着孩子们懵懂的眼神,李福兴咬牙决心自学文化知识再教孩子们。
曾在私塾读过书的李福兴开始从最基本的识字学起,白天工作之余他捧起书,夜晚他挑灯夜读。刻苦的李福兴成为村里能写字读文的“秀才”。他主动申请到学校教书,大队也正想请他担任村小老师。“我是党员,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1968年,李福兴被正式聘为棠溪村小教师,棠溪小学从此书声琅琅。
在三尺讲台上,他一站就是22年,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他常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学生们听,讲述革命前辈在险恶的环境中为解放事业不畏牺牲的精神,在每一个孩子心里播撒下红色的种子。小学教师王明芳既是他的同事,又曾是他的学生,“李老师是我最敬佩的人,他教书很认真,后来知道他是抗战老兵,更加崇敬他了。”
“人才辈出,教育队伍越来越大。以前没老师,我得守住村小,现在有专业的老师,学校考虑到我年龄大了,让我退休。”李福兴说,1990年,他带领的棠溪小学已发展到有6名教师、近100名学生,这年他放心地退休了。工作上虽然退休了,但作为一名党员,思想上不能退休,行动上更不能退休。李福兴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常常到学校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
从战士到农民再到教师,多次身份转换,他都恪尽职守,干一行爱一行。他将自己的功名埋于心底,甘于淡薄。“比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士,我做的不算什么。”他常这样说。
祖孙三代 报国从军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李福兴曾获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华东南三枚奖章。
受他的影响,儿子李言胜参军当兵,李福兴特别高兴,临行前叮嘱儿子:“当兵好,国家需要你,你去,要服从组织安排……”孙子李纬从小听爷爷讲红色故事,受爷爷熏陶,也申请参军。李福兴在孙子去部队前拍着孙子的肩头说:“多吃苦,好好干!”简短的六个字,让孙子一直谨记。
在部队待了23年后,李言胜退伍转业,投身地方工作当中。当问及原因时,他说:“我父亲在家乡教书育人多年,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为老百姓服务,我们后代应该将他的精神延续下去,在地方发挥党员作用,积极参与地方建设,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服务。”
李福兴的孙子退役后也进入城市公交系统,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
(时间:2021年7月16日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信息日报 作者:邱呈福 实习生:闫豪格 记者:涂文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