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高龄老战士缪振业忆往昔峥嵘岁月
在纪念彭湃诞辰120周年之至,记者专程采访了99岁高龄的老战士缪振业。
缪振业,于大革命时期就参加儿童团和少先队,21岁那年,他正式走上革命道路,22岁入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过去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从不怕艰难险阻,甚至变卖自己的家产、田地支持革命。特别是为对抗、化解国民党因滥发纸币而导致市场混乱、失控的危机,缪振业果断地采取了在海丰苏区自制自印“临时流通券”来稳定金融市场的举措。
解放后,缪振业曾任海丰县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县长等领导职务。“文革”蒙冤二十多年,家人再度跟着他受苦受累,他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革命信念不动摇。风雨沧桑,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已99岁高龄的缪振业,在家乐享天年。
被点燃的革命热情
1917年,缪振业出生于海丰县青草乡南汾村一贫穷家庭。从小为了生计,帮人家放牛,打杂、干苦力工。
当时,以彭湃为首的共产党员,举行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建立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然而,在他11岁那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搞白色恐怖,镇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部队撤入山区,苏区受到围攻,死的死,逃的逃,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地下党蓝训材到青草墟进行革命活动,他先串连村里的彭光耀等同志,进而团结村里的一群年轻人,向他们讲解革命道理和形势,鼓励大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行列。缪振业因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青抗会的一员,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各项工作。这期间,缪振业为五区委负责人。为做好掩蔽工作,缪振业回家跟母亲和大姐商量,要求她们把多年保存的首饰变卖,作为开展地下工作的经费,得到了亲人的支持。她们把变卖后的一百多元供给缪振业与他的妹夫黄咚合资,在青草墟石尾租了一小店,以卖鸡蛋为掩护,名叫“同源蛋行”,来作为党的一个活动据点。同时,在发动村里的青年黄妈得、缪鸿业等三人前去参加曾生的抗日游击队时,因他们缺乏衣服等生活用品,又没有路费,缪振业再次说服父母亲,把家里仅有的田地卖给同乡的一户人家,所得款项,一半给黄妈得等三人置办衣物和路费,另一半则作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
1945年初秋,六支队政委郑重率领部队到沿海。却在东涌乡遭遇日军,我军即登山同日军战斗。郑重亲自操牛角机枪扫射日军,日军遭到我军打击后退往捷胜城内,郑重即下令另一支队伍开往宝搂村,相机打捷胜。而独四大队回青坑,第五区大队跟着一起走。当时,第五区大队队长陈绍民和政委黄盛因公出发,便委托缪振业暂时带领。
是晚,缪振业率第五区大队住在距独四大队不远的青坑墟外山下一个村庄。第二天黎明时分,据报有几百日军伪军来犯青坑,村民纷纷走出村庄,独四大队指挥员立即部署作战。缪振业指挥五区大队登上前沿山头。日伪军到后发现我军,派出十多名伪军来抢占山头,伪军接连七次冲锋,被我们毙伤几名。当时,该大队新战士赖新顽,因家人被日军杀害,他怀着深仇大恨,勇敢杀敌,不幸中弹牺牲。战斗至中午时分,缪振业与队友们才收兵。
撑起后方的经济重担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挑起内战。当时,缪振业身患疾病不能随军北撤,只好选择到香港“避风”。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时局紧张,华南党组织决定恢复武装斗争。11月下旬,同在香港的蓝训材通知他,准备一起回海丰恢复武装斗争。年底,缪振业和姚山、李仕杰一起离开香港回海丰。1947年1月,蓝训材带领一批同志从香港回来,与缪振业他们会合后,商定农历除夕在梅陇黄山峒的畲钟村开会。
缪振业说,当时我们的队伍约20多人。到了畲钟,埋锅造饭,没有碗筷,向群众借,因是旧年头新年尾,尊重群众风俗,饭后即洗净送还人家。第二天是1947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不好再向人家借碗筷,便由各人设法,很多人用芋叶当碗,削竹为筷。
会上,蓝训材传达中央和广东区党委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指示,最后宣布成立海陆丰人民自卫队。蓝训材任队长,庄岐洲任副队长,缪振业为后勤部长。
缪振业说,后勤的工作重点是筹粮筹钱和筹枪。最初主要是动员捐款作为部队活动经费。后来我们的队伍发展壮大,有了根据地和游击区,便开始建立税站征收公粮。同时,队部建立副官室,缪振业为主任,主要就是抓经济和税收的,开始为部队的给养和创税劳碌奔波。
一次,缪振业亲自到平原和沿海地区抓筹集粮款等工作,在南汾十三乡等地滞留,却遭敌军分五路围攻南汾,缪振业等人随部队突围脱险后,又在吴厝埔前村遇海丰国民党林作良带兵来攻。因缪振业他们的人数少,不宜作战。其中海鹰队长陈琼和部分战士化装农民,在田间与农民一起锄草。缪振业和黄平、林佛妹三人由农民引路,从村后上山,山上石头多,敌军用机枪和步枪向他们射击,缪振业三人躲在石后。大概敌军以为他们是埋伏的大部队哨兵,突然撤走了。当晚,敌军驻青草圩,各路口封锁戒严,又刮起大风,但他们只能冒险乘船突围。其时,风狂浪恶,缪振业亲自掌舵,一路惊险,到达辰洲村,幸好有渔民要往长沙村,他们便转乘渔船到长沙后,找到地下党张建伦等,他们再用木帆船送缪振业三人到后门的百安,再转道赤石。
l949年1月,海丰县成立民主政府,蓝训材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缪振业任总务科长,成立时还在赤石演戏庆祝。缪振业说,县政府虽已成立,干部都是军政相兼,他仍然任五团副官室主任兼党总支书记。
主打了一场“金融硬战”
1949年,国民党军事惨败,政权将近覆灭,经济也跟着崩溃,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速上涨。国民党政府先是发行“国币”,接着印“关金”,其后,又改为“金圆券”,滥印之后,又增大面额。起初国币由面额一元增至一万元、十万元,后来印企圆券,一元等于国币一万元。那时,买一担谷要带一篮钞票,上午卖一头牛的钱,下午买不回一条牛腿。
如此杂乱无章的货币状况,搞乱市场,严重影响群众和我军的经济生活。在县经济会议上,缪振业向蓝训材提议发行临时流通券,以利活跃农村市场,便利群众交易,改善部队生活,这个建议得到采纳,经上级批准,并委派他一手筹办。
缪振业马上召集副官室有关人员研究,制订方案,初步拟定名称为“海丰民主县政府临时流通券”,发行量十万元,与港币的比值为1比l,面额分一元、二元、五元三种,辅币为一角、二角二种。票面左右有县长蓝训材、总发行人缪振业的篆文印章。方案经领导批准,便着手印制和发行。
在缪振业的主持下,首先成立印制流通券工作组,由副官室袁复、刘柏、张作仪、余青、李耀权和税总站副站长陈汉生组成。并调五团政治处的李仕杰、刘坚、蔡华、蓝玲为印制人员。印制工具和材料,从香港采购。印制地点选择在后门百安村的石洞里。因百安已建立革命村政府,又地处于人稀的偏僻半岛,靠近海边。一旦有何不测,可立即从海上撤退。就这样,经过全体有关同志的日夜辛勤工作,终于印成五种币值的流通券共173697张,总值106297元。流通券印出后,经过逐张盖章验收,统一由副官室发至各连队和税总站,委托各地商店在市场发行使用。
随着我们的军事节节胜利,流通券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不但在海丰县内,而且在陆丰、紫金、高潭,甚至兴宁的市场都有使用。
流通券发行以后,市场活跃,群众欢迎,我们部队的经济也改善了,更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赞誉。缪振业高兴地回忆说。
(时间:2016-10-23 来源:汕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