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其他口述

山东老战士纪念墙 镌刻着这个龙口人的名字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的纪念墙上,刻有一位咱龙口人的名字。
        此人叫张炳珊,家住西城福臻园小区,今年已90岁高龄。虽然他现在耳朵有些背,吐字不清晰,跟他交谈要抬高嗓门,靠近耳边大声说,但他举手投足之间,军人风采依旧。
        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老人告诉记者,他16岁参军入伍,经历过抗日战争炮火的洗礼,参加过东北通化县新开岭战役、东北塔山阻击战,他身上的枪伤便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1944年,16岁的张炳珊瞒着父母走上革命的道路。那个时候,日军猖獗,四处烧杀掳掠,怕爹妈受牵连,他自己偷偷去报名,临出发前才告诉弟弟。
        说起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形,老人告诉记者,刚上战场的时候很怕,炮声一响恨不得钻到地洞里躲起来。老战士就跟他们讲,别害怕,炮弹都是从高处打下,可以躲避的,而机枪扫射杀伤力度大,特别要注意。“但这种恐惧感很快就消失了,脑子里光想着打鬼子了。”张炳珊说。
        张炳珊的腰部有一处枪伤,那道疤痕至今清晰可见。那是老人1947年2月在吉林通化的一次战斗中被敌人打伤的。
        那时张炳珊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纵队十二师三十六团二营四连二排四班班长。一天傍晚,他和几位战士在炮火掩护下,去破坏敌人的铁丝网。张炳珊身怀铡刀,第一个冲在铁丝网前,三下五除二把敌人的铁丝网撕开了。战士们一拥而上,对着躲在碉堡里的国民党官兵高喊,缴枪不杀!缴枪不杀!躲在碉堡里的国民党官兵抱头鼠窜,负隅顽抗。战士们用步枪、机枪向逃跑的敌兵射击,张炳珊抓起机枪,哒哒哒……哒哒哒……好一顿扫射,十几个国民党兵瞬间被击毙。
        当他们把敌人丢下的武器拿回阵地时,上级命令撤回驻地另有任务。晚上九点左右,张炳珊又跟随部队往通化外围出发。张炳珊带领战士走在队伍的前面。他们刚到达目的地时,一排机抢子弹扫了过来。张炳珊腰部中弹,一头栽倒在地。两名战士把他背下战场,转送至长白县十八道野战医院养伤。
        解放战争期间,山东是全国有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共有100余万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纪念为新中国建立而征战的山东籍老战士,2010年,山东省委老干部局在济南市长清区建设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张炳珊的名字被镌刻在纪念墙上,位列四十一军第十八排第十列。
        张炳珊老人虽然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仍然保持军人的作风,依然坚持读书看报,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子孙,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不要忘记先辈们的付出。

        (来源:齐鲁网     时间:20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