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初心》纪实文学出版 91岁抗战老兵亲述人生
日前,由91岁抗战老兵庄益衡口述,学者丘峰、汪义生合著的纪实文学《永远的初心一一老兵庄益衡的传奇人生》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该书序作者97岁的中国侨联原主席庄炎林、题名者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韩德彩等近两千人参加了该书的首发仪式。
《永远的初心》新书首发仪式
庄益衡老先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生死洗礼,后建设新疆投身共和国功勋矿三号坑,1962年响应号召自愿返乡务农,与妻子辛劳几十载培育儿孙成才。这样传奇丰富的经历,被91岁的庄益衡老先生讲起时,却是那般平和、淡然。采访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庄老的淳朴、善良和知足,每当旁人为他的经历慨叹动容时,他总是淡淡地说,“想想战场上那些没回来的,还有什么可抱怨。”
庄老深情演奏起当年蔡飞连长送他的口琴
“中午留的饭还热着,站岗的战友却牺牲了。”
战场上,生命如草芥转眼灰飞烟灭。“打完一仗,回来时前后左右的铺位可能就空了,那就是牺牲了。”庄老回忆起有一次他三点值岗,连长两点就让他去,“前面值岗的战友牺牲了,中午的饭还留着,还冒着热气,他就再也吃不上了。”
有枪声就会有牺牲,庄老说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就要知足。他比划着当时怎么躲炮弹,“刚打过的弹坑是最安全的,听枪声就知道对方是老兵还是新兵,老兵是‘噔噔噔噔’有节奏有规律,新兵是‘瞪,噔噔瞪,瞪’没规律。”
庄老家乡地处广东揭西客家偏乡,在战火还未蔓延到家乡时,他就义无反顾地奔赴了战场。书作者汪义生教授说,“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庄老那辈人最朴实的家国情怀,他们亲历战场的残酷,更知生命之宝贵,只是当最宝贵的个人生命放在民族大义的天秤上时,就失去了分量。
庄益衡1950年在中山县(今中山市)留影
“从乌鲁木齐到阿勒泰,坐了三天两夜的车。”
听从部队的安排,1956年从抗美援朝战场撤回后,庄老被派往了当时极其艰苦的新疆——建设共和国功勋矿可可托海三号坑。“当时,从乌鲁木齐到阿勒泰,坐了三天两夜的车。”在大解放车上,每个人坐着自己的被褥卷成的包裹,“那时的乡村公路都是大石头小石子,一颠儿起来屁股离地好几十公分。”
在《永远的初心》一书中,庄老回忆起在去往新疆的火车上,他吹着口琴伴奏,全车厢的支边青年慷慨激昂地一起唱着《我的祖国》《我们新疆好地方》这些歌曲,带着豪情奔赴边疆。庄老从事的地质勘探工作艰苦精深,文化水平并不高的他还常常在繁重的工作间隙看书学习,为这个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立下不朽功劳的共和国功勋矿倾尽心力。
当年,庄老的大儿子庄重出生的那个工地平房,现在已建成了一所中学。庄重20多岁时和庄老一起回去过,看着原先3、400米高的矿山山头,现在成了几百米深的巨型圆坑,父子俩站在矿边感慨万千。
儿子庄重在《永远的初心》首发仪式上发言
返乡务农无怨无悔 养儿成才乐观豁达
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缩减编制,当时任团支部书记的庄老主动提出返乡务农。“他就说国家有难,我要为国家分忧。”书作者丘峰教授谈起庄老的这一选择尤为感动。“他15岁就上战场了,回乡务农相当于一切归零,挣的工分很低,生活艰苦撑船、砍树很多活儿都做过。”
出生入死的战场经历没成为优势,反而让庄老返乡后经历了不少委屈。但朴实的他从未抱怨,总是说“尽人事听天命,自己能做多少做多少。”
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植入了老庄家珍贵淳朴的家风。在儿子庄重眼里,父亲的经历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客家人吃苦耐劳的品质,“父亲苦过累过,却从来没有后悔过怨恨过,坚韧不拔、宽厚待人是他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秉承这种为人处世的家风,庄重打拼下的中装建设集团也越做越大屡获建筑行业大奖。老庄家人丁兴旺、儿孙成才,现在91岁的庄老还常常上山溜达,前几年身体更硬朗的时候,还常跟儿孙在村里打羽毛球、骑自行车。儿孙孝敬的,和老伴儿省吃俭用攒下的,庄老就热心地捐助公益,用于村里造桥铺路、修缮宗祠,用庄老的话说“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记住苦难,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庄益衡的部分军功章
(时间:2018年2月27日 来源:央广网 作者:张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