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开题报告会在南师大举行
3月5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开题报告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尚庆飞、南师大副校长傅康生出席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扬州大学9位专家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开幕式上,傅康生校长感谢与会专家对南师大历史学科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并对由张连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规划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抢救整理抗战老兵口述资料对推动抗日战争研究意义十分重大,访谈对象时不我待,课题启动刻不容缓。傅康生希望课题组充分利用专家和社会资源,广泛调查、早出成果,并表示学校将尽力支持,提供各项条件,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尚庆飞在讲话中指出,该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议课题研究要体现阶段性,逐步实现“有限目标”,突出研究重点,争取获得连续资助。他希望课题组加强江苏省“南京大屠杀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高端智库的融合,开展协同研究,同时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向国家规划办报告课题阶段性成果,为国家决策提供智慧支撑。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宪文教授和南师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秦国荣教授主持开题会。项目首席专家张连红教授向评审专家们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框架与研究思路、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课题研究计划和主要创新点、课题预期目标和课题组目前已开展的相关工作。他强调该课题的总体研究思路是:坚持学术与民间力量相结合,整合政府、社会专业团体和丰富的民间社会资源,以最快速度,运用专业知识,尽最大可能抢救目前健在的抗日老战士的口述史资料。通过举办相关口述史研习营、建立互联网平台以及按照专题编辑数据库的路径,抢救搜集整理完成40册2000万字的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建成全国性的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影像数据库。
与会专家分别对课题的学术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提出富有创见的观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臧运祜教授指出,课题组当务之急在于抢救搜集资料,同时对现有资料要进行系统性整理,布局上要立足全国,增加东北抗联、华南抗日游击队的资料搜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十分赞同课题组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理念和开展工作坊的计划,并建议课题组广泛搜集现有各级纪念馆、党史研究部门的资料,将口述访谈范围扩大到海外。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建议,要明确课题学术指导的思想,强化课题研究的导向性。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教授指出,课题项目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前提下,有选择性进行访谈。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教授认为,由于本课题的特殊性,要充分利用各级政府诸如党史办、地方志等行政系统的力量,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开展工作。扬州大学原副校长周新国教授认为,课题思路清晰,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有新颖之处,同时建议课题组考虑经费有限,可对原课题计划进行适当“瘦身减肥”,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及时推送标志性成果,并表示扬州大学已有抗战老兵的调查成果可纳入本课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认为,在进行抢救访谈之前,要重视设计针对性的访谈提纲,充分体现课题组的学术思想。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宪文教授指出,课题指导思想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真正体现了抗战精神,建议课题组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阶段性,在课题计划设计上要有重点,从而体现点面结合的研究特点。
最后,专家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教授代表专家组宣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课题设计论证全面、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前瞻性,团队具有完成项目的扎实基础。专家组一致决议,该项目通过开题。
课题组全体成员、省规划办汪桥红副主任、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邹农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牧及中国史方向的博、硕士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会议。(文/社发院:叶铭 图/宣传部: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