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中心动态

走进盐南——新四军课题组东台寻访之旅顺利结束

        2017年3月25日至4月9日,“抗日老战士口述史抢救整理”新四军课题组一行7人在盐城师范学院新四军研究所所长王骅书教授带领下,先后3次前往盐城东台市,深入乡间,探访新四军老战士,追寻抗战记忆。 

wei_xin_tu_pian_20170413204100.jpg

        课题组成员踏遍了东台市的新街镇、东台镇、安丰镇、南沈灶镇、许河镇等14个乡镇,共访得13名新四军老兵。他(她)们分别是:缪三和、赵连尧、周海余、刘立宽、乔彬、开文根、陈文宝、陈桂云、吴德富、崔志明、陈文保、杨增明、刘昌高、吴德富。 其中年龄最小的89岁,最大的95岁。13名新四军老兵中,女兵1名。这些老兵中,缪三和、赵连尧、乔彬、陈文宝、吴德富、刘昌高6位都是从新四军东台独立团成长起来的,而开文根、杨增明、陈桂云3位则隶属新四军一师。
   

    wei_xin_tu_pian_20170413204105.jpg

        调查期间,老兵们通过自己的讲述,提供了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信息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赵连尧和刘昌明两位老兵给整个课题组的尤为令人印象深刻,赵连尧是一位履历丰富的老兵,先后在人民解放军的陆军、海军、空军任职,是人民军队的第一代海军和第一代空军。赵连尧老人回忆,1945年,曾参加对日最后一战的高邮战役,途中奉命渡过高邮湖,回师兴化城。据老人描述,那时看高邮湖惊人的宽阔,一眼看不到边际。当时部队里的战士文化不高,又长期在家乡附近作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湖面,居然纷传高邮湖的对岸就是国外,过了高邮湖就要离开祖国了。为了偷袭兴化城,湖面上两个团,两三千人,一个班一条船,两百多艘船行驶在湖上,场景非常壮观。战士们会划船的划船,不会划船的拉纤,印象中仅次于渡江战役的感受。刘昌高老人是这次采访中军衔最高的一位,1944年秋曾在高邮伏击日伪军,在战斗中曾和日本鬼子近身拼刺刀,混战时一个人连战十几个日伪军。他是新中国第一代装甲兵,淮海战役后便学会了开坦克,直到从坦克二师复员。从参军的第一天起,他就盼望打仗建立功勋,从陆军到坦克兵,开着坦克进了南京、到了上海,身经百战从来不知道害怕。

wei_xin_tu_pian_20170413204111.jpg


        老兵开文根和乔彬在抗战时期都荣立过三等功。开文根老人曾在1943年攻打大丰裕华镇时,背着炸药包炸掉了敌人的碉堡,因此火线入党,获得三等功,还参加了著名的车桥战役。乔彬老人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侦察员,由于他准确的侦察情报,1945年的一次军事行动中,新四军东台独立团得以成功伏击敌人,战斗中乔老生擒了一个日本鬼子,缴了一把枪,荣立三等功。陈文宝和陈桂云两位老兵则是亲兄妹,这是调查过程中的一次惊喜,陈文宝老人是东台独立团情报站的一名情报员,抗战时期时常往返于各根据地传递情报,他的妹妹陈桂云则在新四军一师服装厂工作,是心灵手巧的技术模范,历经敌人的“扫荡”和“清乡”,多次与战友一起冒险转移机器和军需。

wei_xin_tu_pian_20170413204116.jpg


        课题组在东台的调查寻访,得到了东台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他们依据“记忆清晰、能够交流、耳朵不聋”的要求,在50多位老兵中遴选了上述老同志供我们采访,各乡镇民政助理均在百忙中热情的为我们引路,并在采访中为我们辨识方言土语,极大地帮助了访谈与记录。大家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的工作和当年的新四军一样,没有当地政府与人民的支持,意义再伟大的事业也会步履维艰。

        (王金鑫、陈于可慧 撰稿    时间:2017.4.12)